楊楠 杜思佳 李昂 李鑫
摘要:近年來,隨著“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的提出,京津地區持續升級的霧霾問題更加引起人們的重視,針對其帶來的損失和影響,“霧霾保險”這一創新型應運而生,本文將對是否應該退出“霧霾保險”進行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京津地區霧霾;保險;創新型金融產品
基金項目:2018年度中華女子學院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霧霾環境下的京津地區保險需求調查分析的研究成果(編號:201811149022;項目主持人:中華女子學院金融系本科大三學生,楊楠,杜思佳,李昂;指導老師:李鑫,中華女子學院講師)
一、國內保險業的發展
自1980年我國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經歷了39年的發展與革新。如今,無論是市場規模、保險深度還是保險市場主體的數量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伴隨著這一趨勢,各項保險業務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開辦的險種也由最初單一的財產保險,擴展到了包括財產保險、人身保險、信用保證保險和責任保險四大版塊的上百個險種。剛剛召開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8年,保險業提供保險金額6897.04萬億元,同比增長66.23%。其中,產險公司保險金額5777.37萬億元,增長90.65%;人身險公司當年累計新增保險金額1119.67萬億元,增長0.10%。
同時,經濟提振帶來了人們生活品質的大大提升。從溫飽跨越到小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并持有保險。保險逐漸成為居民的必備支出。相應的,保險公司的前景也呈現良好態勢,保險業初見成為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主導產業。
二、京津地區霧霾現狀
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產業和能源的結構發展不合理、城市建設揚塵增多,機動車尾氣大量排放等原因,京津地區近年來霧霾頻發。據不完全統計,京津地區2010年霧霾天數為79天,2011年霧霾天數為79天,2012年霧霾天數為68天,2013年霧霾天數為189天,2014年霧霾天數為193天,2015年霧霾天數為225天,2016年霧霾天氣為167天,2017年霧霾天氣為139天,2018年霧霾天氣138天。其中重度污染天數占比將近30%到40%左右。這樣的環境對人們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質量不盡如人意的空氣被人體吸入會對健康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危害,嚴重的會威脅生命;其次,霧霾導致的能見度不佳,公共交通不暢對當地居民日常工作生活造成許多不便;此外霧霾天氣或會導致人們心情壓抑等等。
三、針對“霧霾保險”于京津地區展開調查及分析
根據社科基金項目組的調查,32%的北京居民、40%的天津居民、知道霧霾是指大氣中PM2.5濃度處于較高水平,;23%的北京居民、20%的天津居民、知道霧霾的主要組成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31%的北京居民、26%的天津居民、知道霧霾是一種大氣污染,危害人體健康;2%的北京居民、4%的天津居民認為霧霾是一種自然現象,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
在霧霾污染成因的認知上,24%的北京居民、53%的天津居民認為是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工業排放高造成的,20%的北京居民、9%的天津居民認為是汽車尾氣排放。兩地地居民都認為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工業污染物排放量高以及汽車尾氣排放是京津冀出現霧霾污染的最重要原因。
(一)北京市內進行的調查
我們通過對身在北京的同學老師,親戚朋友進行交調查。其中有80%的居民認為霧霾影響到了健康,其中一半都提到了呼吸道疾病和其對于肺功能的影響。超過70%的居民認為霧霾影響到了交通出行(主要是在于航班延誤和高速封路)。防護措施上,有57%的居民表示會使用口罩,僅有不足5%表示會在家使用空氣凈化器。在談起“霧霾保險”時,可以考慮。但是對于其銷售價格,賠付條件,賠付方式等仍心存疑慮,還需要觀望。
(二)天津市內進行的調查
天津市的相關情況,通過發放不記名問卷進行相關數據的收集。共計收到有效問卷105張。從反饋的信息來看77%的天津市居民認為霧霾影響到了其健康狀況,尤其是引起呼吸道疾病。近70%的人認為霧霾造成的能見度下降影響到了其出行規劃。對防護措施,有28%的居民會佩戴防霾口罩,23%會使用空氣凈化器。不同的是,面對“霧霾保險”這一概念,不少受訪者表示:傳統保險本身的可靠性都存在疑問,所謂“霧霾保險”更是讓人心存疑慮。還有居民認為不清楚這類產品存在的意義,并且明確表示并不認為這樣產品的推出會緩解霧霾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甚至會成為“傳銷騙錢”的新噱頭。因此,認為“霧霾保險”有其存在必要性的有占30%,如果存在愿意購買的僅不到15%。
可見,保險“騙人”觀念始終在人們的心中揮之不去。早在2014年8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就曾通過手機騰訊網對14569人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顯示,83.1%的受訪者覺得“保險都是騙人的”,僅有10.0%的受訪者認為保險是“應當必備”。對于保險的固有理念很大程度上讓人們先入為主排斥“霧霾保險”。另外,還有受訪者明確表示曾經在保險銷售人員的花言巧語迷失過,很難相信有關保險的一切事物。
綜合看,絕大多數京津地區居民都存在霧霾影響健康和交通出行的顧慮。而在防護措施上,選擇佩戴口罩的北京地區居民比例遠遠大于天津地區,選擇使用空氣凈化器的天津居民又較之于北京地區相對較高。這要是由于北京天津兩個城市規模不同,北京作為首都,同時是國內兩大超級大城市之一,出行時耗費在路途上的平均時間遠遠高于其他城市。2005年北京市遠郊區至中心城區單程出行時耗為112.9分鐘,2010年基于地鐵的平均出行時間為75分鐘,北京市2014年展開的第五次居民出行調查,初步結論顯示外圍地區基于地鐵的出行時耗在90分鐘左右。而根據實地勘察,天津市內的出行時耗不超過一個小時,室外活動時耗差異,使得口罩與空氣凈化器發揮其不同優勢。此外,在對“霧霾保險”的態度上,兩個城市的居民也有所區別。北京居民對其接受度遠遠大于天津居民。這一方面是來自于我們的調查對象選擇問題,北京市的受訪者主要是高校老師,大學生或是實踐時碰到的企業白領,大多數從事于金融有關行業,對保險的認知較為客觀。而天津市的受訪者多數都是路人、食客,具有隨機性,對保險認識程度參差不齊。更重要的是,作為文化中心的北京,無論是在經濟發展水平,教育高度還是在金融業發展及其普及度上都有明顯優勢,相應的其居民對于新型金融產品接受彈性也高于其他城市。
四、已推出“霧霾險”的發展歷程
2014年3月,中國平安、人保財險就曾推出過“霧霾險”。實際上,這一產品服務推出剛滿1周,即被保監會財險部叫停。
人保推出的霧霾險是北京“專屬產品”,只對在北京居住或工作的市民開放銷售,限量3000份。該產品設置了兩種賠償條件:一是被保險人在60天內因霧霾患上呼吸系統和心腦血管等疾病,最高可獲1500元住院補貼;二是空氣質量指數(AQI)全部大于300,并且不間斷持續5日,被保險人可獲得最低200元、最高300元的污染補貼。由于北京尚未出現連續五天以上的霧霾天氣,因此,該產品的理賠受到市場質疑。
中國平安推出的平安霧霾健康險,嚴格意義上來說,則更像是健康險中附加了霧霾的內容。該險種專項承保肺癌,為特定呼吸系統疾病提供住院津貼,保費金額可隨意搭配。該產品有個附加險,即如果連續7天空氣質量指數超過300,保費超過100元的投保人,將獲贈肺功能及耳鼻喉檢查;保費超過500元的投保人,將獲贈肺部CT檢查。
據接近保監會的相關人士介紹,保監會方面認為,霧霾險與保險本質相悖,不再是保險產品,更像是博彩。保險產品要滿足兩大原則,一是要有可保利益,二是要符合大數法則。而霧霾險兩條都不符合。
五、結論及建議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目前的京津地區市場,并不適合推出“霧霾保險”這一創新保險產品,還存在很大部分居民還未打破對保險這個行業的固有偏見,對其接受度很低。即使對于客觀認識保險這一金融產品的居民來說,也對這一新興產品存在諸多疑慮。必須尋求到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才有可能打開“霧霾保險”的市場。如果此時推出“霧霾保險”很有可能會迎來無人問津,無人購買的尷尬局面。
霧霾保險的推出還受到相關客觀因素的制約:首先,保險公司在互聯網上銷售的霧霾險產品與向保監會備案的條款存在一定差異,需調查存在產品的合規性。此外,曾推出的霧霾險與保險本身相悖,想要推向市場必須要符合“大數原則”“可保利益”。最后,也有很多的聲音表示,聞所未聞的保險產品越來越多,噱頭越來越響,也許會離保險的保障功能越來越遠,種種關于保險廣泛撒網的創新方式,可能導致諸如理賠難等后果,加上新奇險種憑借噱頭吸引眼球,其實與其他的常規意外險,人身險項目多有重合,一時新鮮過后熱度驟減,場地以往將會挫傷受眾信心,給行業帶來危害。
針對這一現狀,必須結合消費者,保險行業從業者及保險公司以及監管部門三個方面進行調節。只要保險市場發展日趨成熟,傳統財產險,人身險使得保險的真實意義得以普及,才能為保險行業創新打造良好環境,有關新興金融產品才能發揮作用,推向市場。
參考文獻:
[1]紀峰.基于保險公司服務管理創新的分析[J].中國商論,2018(27)
[2]陳揚.“霧霾險”被叫停保險創新也要“底線思維”[N].中國金融家,2014(04)
[3]王秦,李慧鳳,敖靜海.京津冀地區公眾對霧霾污染認知的調查研究[N].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4]張沛,王超深.出行時耗約束下的大都市區空間尺度研究——基于國內外典型案例比較[J].國際城市規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