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麗 李瑞瑞
摘要:本文通過闡述我國糧食企業生存現狀,分析共享經濟模式下糧食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糧食企業有效利用共享經濟平臺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糧食企業;共享經濟;swot分析
基金項目: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科研項目“基于DEA模型的陜西省糧食生產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編號:2018KYR22)
1.我國糧食加工企業現狀分析
1.1糧食供大于求,庫存積壓
由表1可見,2013-2018年間,我國糧食總產量持續6億噸以上,年均增長率高達12.2%,而糧食總消費量卻在逐年降低。糧食供大于求的局面,勢必導致大量的庫存。我國糧食進口量2014-2018年連續破億噸,高進口量、高產量使糧食加工企業陷入困境,生產的糧食無法快速銷售,庫存嚴重積壓。
1.2開工不足、產能過剩
據調查我國2013-2018年人均產量呈現穩中有升,人均產量年平均增長率為0.69%,而人均糧食消費量處于緩慢下降,年均下降比率為3.3%。可見,我國糧食目前已能自給自足,企業承接的訂單數量連年減少,糧食生產數量大幅度下降,為了減少庫存積壓,企業不敢開工生產,導致生產設備閑置,開工不足,設備使用效率下降。
1.3整體經濟效益偏低
我國糧食“高產量、高進口量、高庫存量”的局面使得糧食企業處于前所未有的低谷時期,糧食供大于求,糧食出現“糧滿倉”,銷售受阻,利潤逐年降低,導致糧食企業整體經濟效益偏低。
2.共享經濟模式下糧食加工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基于SWOT模型
2.1優勢分析
首先,共享模式下,糧食企業可以將自己過剩的生產設備,通過在互聯網廣泛征集使用者,將不使用的設備,讓其在需要的地方重新發揮作用,以提升生產設備的生產效率。其次,處于不同地域的糧食企業僅使用本地的生產資源很難獲得較大的生產效益,反而使用其他地區的生產資源生產效益能獲得較大提升。同時,不同糧食企業資金實力有所不同,有些糧食企業資金雄厚,有些企業流動資金不足,就可以通過互聯網彼此互通,互相籌資投資,提升資金的周轉率,以實現資金的有效使用。
2.2劣勢分析
共享經濟講究秩序和信用。一旦秩序出現問題,很容易導致企業信息泄露。共享經濟模式下,糧食企業設備共享、資源互通、資金互借,不僅加大企業內控風險,還對各個糧食企業的信用體系要求較高。共享生產模式與傳統生產模式易發沖突,導致某些糧食加工企業逐漸淘汰。同時,有共享就會有浪費。
2.3機會分析
共享經濟模式下,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糧食的實際需求狀況,可以將積壓庫存運往糧食欠缺地區,解決庫存積壓問題,提升產能,增加經濟效益。尤其是對于一些發展前景不好的糧食加工企業無疑是一個機遇,這些糧食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溝通,共享那些產能過剩糧食企業的生產設備,從而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通過互聯網共享生產資源實現自身效益最大化,資金信息的互相溝通為發展前景不好的糧食企業提供了籌資機會。
2.4威脅分析
共享經濟準入門檻低,對糧食企業的財務系統造成了威脅。共享平臺的開放對企業的商業機密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共享經濟時代下,糧食企業必須建立完善的保密機制,否則設備共享不僅不能提升設備的使用效用,反而會加大設備的浪費程度,使企業的管理成本加大。資金的互相流通,要求企業必須要有完善的資金管理體系和明確法律規范。
3.共享經濟模式下糧食加工企業提升經濟效益的對策及建議
3.1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轉移積壓庫存
企業應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從銷售預測、銷售需求、生產、組裝及采購環節進行有效監督,降低客戶違約風險,與客戶簽訂合同,保證客戶能夠有效執行合同。同時通過支付定金的方式減少客戶隨意取消訂單,減少庫存積壓。
3.2設置溝通平臺,互通信息,提升設備開工率
糧食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溝通,可以迅速溝通訂單變化情況,實現事前控制,避免設備停工或超負荷運轉。企業也可以專門成立信息監管部門,實時統計企業溝通平臺上的信息,篩選有效信息,及時溝通減少企業因設備停工造成的損失。
3.3構建商業秘密保護體系,提升經濟效益
商業秘密事關企業生存。企業通過建立完善的商業秘密保護體系,指定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保密工作,落實各項保密責任。尤其是監督保密企業財務經費,有利于企業合理進行資本籌措及資本投放,從而實現企業資本的最大限度增值。同時,通過建立完善的保密體系,可以增強員工保密意識,為企業利用共享經濟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陳立峰.試論糧食加工企業財務風險控制問題[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9(05):82-83+12.
[2]周立芳.糧食商業企業發展綜合經營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18(09):8-9.
[3]張藝川.共享經濟時代的機遇與挑戰[J].知識經濟,2018(04):21-22.
[4]況麗平.我國共享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0(04):69-72.
[5]毛一郎,金關昌,金路.糧食倉儲企業消防安全管理現狀及其改進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7(2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