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旺 陳耀 王淳 孫澤鵬 薛夢杰
摘要: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在線個性定制模式成為大趨勢,目前已有的研究探討了宏觀層面,在線定制下消費者的心理、情感的需求以及個性定制的方法。本文則從具體的個例出發,通過研究家電、服裝兩個行業中,采用在線個性定制模式的企業,通過線上線下的交互生產出滿足消費者個性需求的產品,來探究企業在線定制的競爭優勢,并指出企業在采用個性化定制時應注意的方面,和之后在線定制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個性化產品定制;C2B模式;電商平臺;個性化需求
一、引言
在傳統的工業中,大規模批量生產占據主導地位,這種生產方式可以節約時間和生產成本,讓顧客獲得較低價格的產品,但也導致了生產模式單一,標準化的產品只能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內心的期望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更愿去追求小眾化能夠體現個人特色、情感的產品。在這種背景下,企業的生產模式逐漸轉變為,以規模生產和個性化定制相結合的大規模定制模式,在大規模生產的低成本和高效性下,生產出滿足消費者個性需求的產品。
二、基于個性化消費的“私人定制”模式
(一)“私人定制”消費模式下服飾企業的轉變——以報喜鳥為例
定制模式在服飾行業同樣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男裝品牌報喜鳥在推出E-BONO電子商務直銷網站失敗后,決定從單一的襯衫直銷改為全品類的男裝定制,由原先單品類標準化的設計轉變為定制化的服務。
在定制服務上報喜鳥采用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在線下單利用后臺SAP等運營層系統對接收的訂單進行企劃設計、生產執行、推板、發貨等工序(如圖1)。
為實現智能化的生產,報喜鳥通過與SAP合作共同推出“云翼互聯”的智能體系,來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實現規模定制,工廠是由“智能制造透明云工廠”為主體,“私享定制云平臺”和“分享大數據云平臺”為兩翼的智能生產體系。顧客通過線上平臺進行下單,在線下實體店量體,訂單信息會在云平臺中轉化為產品參數,通過自動化的裁剪、縫制、智能吊掛等工序生產出來,在這個過程中顧客可以通過網絡時時追蹤到訂單的生產情況,讓生產出來的產品與顧客產生精準的匹配。
(二)基于生產型企業的“私人定制”模式競爭優勢分析
1.更高的品質
定制化企業在進行產品生產時,大都采用了智能化的生產車間,生產系統將每筆訂單信息都轉化為數據進行處理,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確保各個生產線自動化協同進行,通過統一的嚴格標準及大數據分析處理,對生產的各個環節做到及時跟蹤反饋,專業化的生產保證了產品在定制過程中的質量和生產效率。透明化的生產讓消費者也扮演監督者的角色,及時準確地了解到訂單產品的生產情況,顧客通過網絡平臺方便與廠家對接,車間不再是盲目地進行機械化生產。
2.增加消費者吸引力,降低交易成本
傳統的產品市場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消費者對產品往往缺乏信任,導致企業付出的交易成本很高。而在互聯網的世界中網絡打破以往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消費者獲取產品信息變得方便、快捷。定制化的出現讓消費者和生產者通過網絡平臺聯系在一起,打破了信息的不對稱消除了中間商的暴利,消費者可以用較低的成本買到個性化定制的產品。先產生訂單再進行生產,廠家真正實現了零庫存,針對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及時調整,提高了生產的效率。
3.讓企業獲得更快速的成長
在互聯網時代,個性化規模定制為許多企業帶來新的變革方向,部分企業也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以“報喜鳥”為例,在投產使用智能生產系統后,服裝的生產效率提高了50%,生產周期由原來的15天縮短為7天,日均生產量由600件增加到了1200件,而生產的物料消耗下降了10%,能耗下降10%,定制業務的銷售額逐年增加。定制化模式企業的銷量能夠不斷增長,得益于智能系統、互聯網的應用,客戶服務環節通過網絡平臺即可解答顧客的訂單、查詢、物流、售后等問題,及時溝通,增加顧客對企業的黏性。
三、結語
個性化產品定制企業,在滿足消費者功能需求的同時,還要加大顧客的參與度,企業提供線上設計服務要增加趣味性,顧客在愉悅的過程中感受設計的成就感,在參與共同設計的過程中,消費者應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學習時間,不會產生專業方面的難題,網上定制頁面的視覺效果應及時呈現出來,增加消費者的認可度,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費者在網上進行個性化產品定制。對于這種線上定制方式,廠商應加大網絡營銷宣傳的力度,利用互聯網為廠商帶來高流量,通過老顧客的口碑帶來病毒式的營銷傳播,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到這種定制化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嚴建援,甄杰,謝宗曉,董坤祥.個性化產品在線定制意愿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分析[J].預測,2016(01)
[2]張辛.傳統經濟模式的顛覆之作——讀《長尾理論2.0》有感[J].北京:中城市金融,2018(02)
[3]報喜鳥打造云翼互聯智能體系實現大規模定制[N].北京:中國信息化周報,2018(01)
[4]葛雯斐.云翼互聯報喜鳥工業4.0探索與實踐[J].信息化建設,2016(01)
[5]吳霽虹.“C2C商業生態圈”:傳統企業的終結者[J].北京:清華管理評論,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