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鑾
“賞識教育”“激勵教育”日益成為中小學教育的主流,這是教育的一個巨大的進步,而懲戒教育卻似乎成了教師們不敢觸及的雷區,教師對懲戒教育慎之又慎。然而長久下來我們也看到在夸獎聲中長大的孩子似乎越來越不能經受挫折,也越來越不懂得怎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賞識和激勵不起作用時,懲戒犯錯學生,不光在于教育犯錯學生本身,更重要的是還能對其他學生起到警示作用,讓其他人引以為戒。懲戒教育是對學校教育管理體系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一、以尊重為基礎,適度磨礪
懲戒的結果是讓學生受益,它不是為了摧毀學生的自尊心,它的核心是真愛、激勵和喚醒,是通過非常手段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的行為,對違紀產生羞愧感,從而重塑其對紀律規范虔誠尊重的情感,提供承認并改正錯誤的機會。所以任何懲戒都要以尊重學生為前提。
二、正確懲戒,禁止體罰
教育者首先要明確懲戒不同于體罰和變相體罰。其中最關鍵的區別在于,體罰損害了受罰者的身心健康,有悖于道德,是對學生的侵權行為,是一種簡單、落后、愚蠢的教育方法,是無知無能的體現,是陳舊的教育思想。而懲戒是一種教育策略,是對學生不良行為的一種強制性糾正,是一種常規的教育手段,是在學生身心完全能夠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由此可見,體罰是排除在懲戒之外的。
三、約束行為,以正其心
懲戒是一種高難度的教育手段,可以讓學生學會為自己的過失負責。它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規則、責任和公平的敬畏,有利于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是許可的、哪些行為是不能逾越的,有利于學生形成堅強的性格,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以及抵抗誘惑和戰勝誘惑的能力。教師要用好教育的懲戒權,約束自己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未來生活。
懲前是為了毖后,小懲是為了大戒。真正的尊重學生,應該是在學生迷失方向時對其當頭棒喝,使其警覺,使其猛醒,正其“心”以正其“行”。
四、科學合理,健康懲戒
懲戒要合理,要幫助學生認識和建立自己損害、侵犯他人的行為與懲戒的聯系,使他們知道為什么受懲,理解懲戒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從受懲戒的教訓中杜絕再次損害和侵害行為;懲戒要有度,情節不同,懲戒措施不同,學校是育人的地方,不能將學生“一棒子打死”;懲戒要有情,高超的懲戒總是布滿人情味,觸及其心靈;懲戒要有據,不能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實施懲戒,實施懲戒時應該基于受懲戒者對相關事實的確認,采用任何懲戒措施要也都要明確,要“對事不對人”,讓學生心悅誠服。對于較為嚴厲的懲戒,應該多方聽取意見,并在事后告訴學生的申訴渠道。教育者要謹記懲戒不是為了“懲”學生,而是為了讓學生“引以為戒”,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才是懲戒的目的。由于懲戒的本質是樹立紀律規范所具有的道德權威性,所以懲戒必須針對的是學生在道德方面出現的不良行為,而不應涉及學習方面的問題。另外,懲戒不能在情緒沖動的情況下實施,情緒沖動容易失去理智而變成體罰。
五、慎用懲戒,選好“戒尺”
懲戒的核心是讓孩子們被觸動,而不是給他們難堪。如果使用其他非懲戒方式就能達到戒除目的,就不能使用懲戒手段,其他教育方式具有優先性。在非懲戒的情況下要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比較愉快的方式。比如可以選擇開放性的方式讓犯錯者自選“戒尺”、自開“罰單”,把過去“學校、教師決定,學生被動接受”變為“學生自主選擇”的違紀處理方式,學生根據自己的違紀情況自己選擇“我為大家唱首歌”“我為大家講一個動聽的故事”“我為班級打掃衛生”“我為大家服務一周”等“將功補過”的處理方式,維護學生戒除的積極性。應讓懲戒成為一種教育藝術,使學生在受到老師的批評懲戒的過程中體會到教師心中的愛和尊重。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么都應該有。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我們作為教育者可以給予學生完整的教育,用好它們“利”的一面,避開“弊”的一面,用好賞識和懲戒的藝術,讓學生在賞識中自信、快樂地成長,也在每次觸動心靈的懲戒中學會責任和堅強,挫折才是孩子成長的壯骨劑,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長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遠遠超出大人的想像。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