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梅
語文教學長期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為化解尷尬局面,只有在“務實”二字上下功夫:在預習落實上出實招,力爭優化課前的預習狀態;在討論調控上下實功,把握學習過程;在即堂檢測上見實效,及時反饋當堂的教學效果。
一、在預習落實上出實招
求真務實教語文,要在預習落實上出實招。
1.規范預習流程:要預習什么,怎樣預習,預習到什么程度,教師應在與學生充分溝通商量之后進行規范:讀熟課文,學好字詞,理清思路,思考問題。學生在讀一讀、畫一畫、記一記、理一理、想一想中萌發了探究興趣,引發了閱讀期待,當他們走進課堂時,一定是自信而輕松的,而這種情緒如同催化劑,會使學習狀態發生質的變化。
2.多層聯動反饋:為了落到實處,我實施家長確認、組長復查、課堂抽檢等多層聯動的反饋方式,層層把關,步步為營。因為反饋迅速,有獎有罰,絕大部分學生已經養成扎實預習的好習慣,效果顯著。
3.小組捆綁評價:對預習質量的最終評價,實行小組捆綁制度。小組預習“全過關”,人人受表揚,且被納入小組積分中;一旦出現待達“黑名單”,除了在月積分上有所體現,當事人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在小組成員的共同監督下保質保量完成整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捆綁評價,促使每個小組成員責任感的迅速萌發,絕大部分學生學會了履責擔當。
二、在討論調控上下實功
公開課上,常見這一幕:美其名曰小組討論,但才開始就被叫停,然后熱熱鬧鬧匯報開來。這些所謂的討論,不憤就“啟”,不悱已“發”,思維未動,結論先出,不曾發生真正的學習,學習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1.要舍得給足時間。學習蘇教版《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討論列舉數字的作用時,不少學生侃侃而談,但很多都不得要領,有的甚至讓人啼笑皆非:“談遷的寫作速度也太慢了!”有的看問題陷入膚淺:“說明談遷撰寫的《國榷》好長!”學生們似乎也很認同這位同學所說。預設的討論時間已過,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教師不急于走流程,不急于出結論:“同學們,寫作方法永遠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要不,你們再討論一下?”二次討論過后,學生恍然大悟,他們幾乎是異口同聲:“是為了表現他那厄運打不倒的信念啊!”教師的耐心等待, 強化了學生的思考意識,幫助孩子突破了課文難點,還讓孩子自悟了課文寫法。
2.要善于創設情境。我在執教《普羅米修斯》一課時,有學生提出質疑:普羅米修斯為什么要盜取火種?我并沒有急于讓孩子門馬上展開討論,而是先讓多媒體“黑屏”,再讓學生想象:因為沒有火,人們只能怎樣……在充分體會了無火帶來的巨大苦難后,再讓孩子們七嘴八舌議一議,討論結果水到渠成,既理解了普羅米修辭冒著生命危險盜火的舉動是為了造福人類,又為后階段體會人物的不屈不撓做了鋪墊。
3.要果斷給予點撥。小組討論《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表達方法時,不少學生很糾結,他們弄不清寫圓明園過去的輝煌和寫它的毀滅二者之間是什么樣的內在聯系,為此他們顯得很無助。這時正是教師出手之時:“如果英法兩國強盜毀滅的僅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園子,你會如此憤慨嗎?”就此一問,沒給出現成的結論,卻給了學生一把開啟問題之門的鑰匙,他們恍然大悟:哦,只有這樣,才更能讓我們看清強盜的丑惡面目,從而激發我們對強盜的憎恨,這正是文章布局謀篇的匠心所在啊!
三、在即堂檢測上見實效
語文課堂一向不注重即堂反饋,且此種現象大面積存在。對本校中高年級12位語文教師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對于即堂檢測,很多語文教師思想上不重視,時間上不保證,對教學效果沒有底,堂清不落實,白白錯失解決問題的第一時間。
如何讓即堂檢測收獲實效?學習《我最好的老師》一課,板題讀題后,我讓學生找出題眼“最好”;然后,讓他們醞釀學習內容,一番七嘴八舌,學習清單出爐:1.同桌輕松談話:在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師什么樣?2.各自深入文本:作者認為“最好的老師”什么樣?3.小組意見碰撞:你認同懷特森的做法嗎?4.激活生活經驗:你碰到過類似的老師嗎?他給了你什么?精講的結果是贏得了大把時間進行反饋展示。
以上做法,有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思維品質的培養以及學習成績的提升。少一點花拳繡腿,多一些真抓實干,堅持不懈地打磨務實語文課,推動學校的高質量發展便有了保障。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