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瑞蘭
什么是有效閱讀設計呢?我認為有效的閱讀設計是指促進學生高效閱讀,學生獲得顯著發展,從投入的角度講,有效的閱讀設計是指教學所耗少但教學產出多。
那么,該如何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下面結合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課例《橋》談談我的設計過程。
一、教學內容分析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是關于“感人的故事”為主題的課文,安排了《再見了,親人》《金色的魚鉤》《橋》《夢想的力量》四篇課文?!稑颉肥且黄⌒≌f,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構思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前后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
二、教學對象分析
教學對象分析,不是憑空想象,而是要做調查(比如:談話、觀察、前測)。
(一)學生剛接觸課文會提什么問題?有怎樣的閱讀體驗?(初始閱讀體驗)
(二)學生喜歡這篇文章嗎?(不)喜歡文章中的哪一點?(興趣)
(三)學生學過哪些與本文的主旨、寫法、風格相近的文章?(基礎)
……
對于閱讀教學來說,學生初始閱讀體驗很重要。學生的初始閱讀體驗就是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結果,只有重視學生的初始閱讀體驗,才能夠實現真正平等的對話,才能使語文課堂對話變得和諧、生動、有活力、有創造性。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學生是有初始閱讀體驗的,但是學生的初始閱讀體驗是需要提高的。如何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等問題涉及教學目標的確定。
《橋》一文主要是為了給學生一種生命教育,根據教學實際,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感受老漢是個怎樣的人,學習他的高尚品質。但是從學生的初始閱讀體驗看來,學生在自主閱讀《橋》一文時,就已經對這一主題有了豐富的感受,學生的問題不在于能否看懂文章的主題,而是更多地集中在文章的關鍵詞、關鍵句上。該文的課堂對話中,教師應通過對文中的重點語句、難點語句的感悟、朗讀來提升對生命的感悟,在學生獲得真實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去感知語言文字的魅力。
備課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尋找突破:1.課文的主旨在哪兒?2.從哪個角度入課?3.如何落實“讀”的訓練與指導?
經過反復斟酌,教學目標可設定為:品味語言,感受老漢的人格與精神;積淀情感,讓學生在情境與氛圍中感情朗讀課文,語感得到有效提升,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在語言情境中,體驗生命的意義,促進生命的成長。
三、教學過程設計
面對學生在初始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我們要善于整合,以確定有效切入點,使之成為這篇課文的對話核心主題,使師生能夠圍繞對話核心主題積極開展對話活動。
(一)學生的問題分類
經過整理,學生閱讀完《橋》后提出的問題大概有如下幾類:
1.關于字詞理解。比如,“祭奠”“咆哮”是什么意思?
2.關于字音。比如,課文中為什么讀“dang”?
3.關于文章內涵。比如,課文為什么以“橋”做題目?這又是一座什么樣的橋呢?
4.關于閱讀中需要讀者補充的空白點。比如,老太太去祭奠時會想起什么?還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5.關于題目。比如,這篇文章的題目我覺得不太概括主題,干脆取“救人”吧?文章的題目為什么要取名《橋》?
6.關于寫作緣由。比如,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7.關于文章技巧的。比如,為什么這篇文章的句子特別短?
(二)確定教學的核心主題
(1)“我認為,‘橋的含義是”
(2)“我認為,老漢是個”
教師和學生圍繞其中一個主題,從文章的字、詞、句、段、篇及相關課外內容等多方面進行交流,闡釋自己獲得如此體驗的原因,而學生提出的其他疑問和感受均可以作為對話依托點。
如對話(1)中,學生不僅能夠對“橋”作認知上的把握,還能作情感上的把握,更能作語體上的把握(文章用散文的筆調,因此用了富有含義的題目)。
再如對話(2)中,學生的感受可以是老漢是個村支書;老漢是個沉著果斷的人;無老很是個無私無畏、不徇私情的人,如在人們驚慌失措時以威信和沉穩,果決指揮;老漢是個把兒子從隊伍中揪出來,讓他排在最后,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和家人的人;老漢是個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人等。感受是廣闊的,可以由淺入深,不同層次的學生可能產生不同的體驗。
(三)確定教學的切入點
整合學生對《橋》一文的感受和質疑,在該文學習中,至少可以有以下幾種沖突情境的創設方式:
第一種方式:利用矛盾創設沖突情境
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潔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四個突出的特點:1.構思新穎別致,設置縣念,前后照應,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2.多用簡短的語句來渲染緊張的氣氛。3.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4.語言通俗,但蘊涵于字里行間的感情深沉而摯烈?!稑颉芬晃膶懙煤苡猩疃?,基于學生的生活閱歷,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恰恰是這一難度,成了對話沖突情境創設的重要資源。比如,在學生心中,父親是慈祥的,是愛孩子的。但恰恰相反,老漢把兒子從隊伍中揪出來,讓他排在最后,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老漢做到了這一些?于是,我設計了話題:文章中有哪些地方我們沒想到?引導學生從對故事本身的關注轉向對文學語言的關注。在這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文學語言的魅力,語文教育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二種方式:利用文章留白創設沖突情境
文學作品是因為有“留白”,才具有了讓讀者觀照自我生命的空間。那么在這些留白中,學生又都獲得了怎樣的感受?這些感受之間會有哪些契合或沖突?這是最值得關注的。此文中就有幾處“留白”可以挖掘和感受: 1.“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崩蠞h此時怎么想的?2.“彼岸的人們,只看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彪m是寫景,但其中包含著多少情感哪!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老太太會說什么?村民會怎么做?
……
這些“留白”所表現的,恰恰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一種對生命的體驗,如果我們忽視了這種留白資源,那么這樣的閱讀是蒼白的。相反,當我們通過這些語言,通過沖突情境的創設,就幫助學生喚醒了他們的感受性回憶,就使他們在對話中獲得了一種對生命的重新認識。
第三種方式:利用角色轉換創設沖突情景
如“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引導:如果你是那個兒子,當你的父親這樣……你有什么話想問問你的爸爸?
第四種方式:借助情感升華創設沖突情境
我們可以運用文章末尾的一句話:“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弊鳛檩d體借助情感升華創設沖突情境。課文的結尾才揭示了老漢與小伙子的關系。如果我們把這個部分去掉,或者你當初還沒有讀到這個部分的時候你有什么感受呢?引導學生體會這樣布局,讓人有一種意想不到的震撼;讓人對老漢更油然而生敬意;讓人有了更深的感動。
四、評價設計
對學生發言的評點,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原因就是它太隨機了,太活泛了,太不可預測了。所謂“評點”,就是對學生的課堂活動主要是學生的“發言”活動進行評價。這種評價一般是比較單調的,它在教學實際中大概表現為四種形態:
第一種,不置可否;
第二種,重復學生的發言;
第三種,話語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好”“很好”“非常好”“不錯”“真聰明”等這樣一些語詞之上;
第四種,做得比較出格,常常沒有分寸地夸大其辭地贊美學生。
課堂評點語與課堂組織語不同,它是一種特別的課中對話,它是在課文品析、問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發言作出的瞬間反應。它不允許教師猶豫,不允許教師遲頓,也不允許教師含混不清。
我們可靈活美好地、姿態各異地、角度豐富地對學生的話語進行“評點”。為此可從如下方面錘煉自己的教學評點語:表示肯定或否定;表示對發言內容的解說;表示糾正或補說;表示評贊與鼓勵;對發言內容進行優化與深化;著眼于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這樣,教師說話的天地就寬廣了,說話的角度就豐富了,情況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磨刀不誤砍柴工,小學語文有效性閱讀旨在課堂內優化教學過程,創造性的整合、使用教材,這就需要在教學設計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做大限度的提高。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