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林
主持人/李海鴻 交流郵箱:haihong1171@163.com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市的發展令人眼花繚亂。高速公路、立交橋、摩天大樓、商業中心、工業園區,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就拔地而起。而每個人生活的改變,同樣也是天翻地覆。
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人看到了變化,但是人們一般不會想這些變化是如何發生的,是誰在其中起到了呼風喚雨的作用。有人會說,這還不簡單,起作用的當然是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了。說得不錯,不過這只是整個歷史進程的宏觀部分。有了改革開放的大環境,還要有人勇于實踐。比如說政府劃出來一塊地皮,要建一個產業園區,誰有興趣誰來投資。然后有商家來了,這就是招商引資。可是再往細處想,事情還沒有這么簡單。地皮有了,投資商來了,修路、蓋樓、通水通電通氣等等,可是這個工業園區具體做什么呢?政府說,我要做高新產業,可是這也太籠統是不是?高新產業的細分項目太多了,你具體要做哪些項目?什么項目適合這個城市?什么項目不適合這個城市?這就需要有人來給政府出謀劃策,提供藍圖,告訴政府根據這個城市的主客觀環境,你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
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國內知名的產業規劃與戰略咨詢機構的董事長張建綱和他的西安三元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1993年春天,在車水馬龍的西安雁塔路中段,新開了一家電腦商鋪,招牌上寫著“多媒體技術公司”。店鋪老板二十多歲,說一口江浙味道的普通話。當年在西安,有很多電腦經銷商都是江浙人,所以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家“多媒體技術公司”的小老板,就是張建綱。
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如萬里春風,給神州大地帶來勃勃生機。蟄伏在雁塔路一間小小商店里的張建綱自然也不會沒有想法。他1990年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學的就是計算機專業。畢業頭幾年在深圳。后來結婚,夫人是他的大學同學,家在西安。這一姻緣,就決定了張建綱扎根西安干一番事業的命運。
不過僅僅是媳婦老家在西安,這還不能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選擇創業城市的標準,從道理上推算,西安還應該有一些打動這個年輕人的地方。
記者采訪的時候把這個疑問遞給張建綱,他不假思索地說:當年的西安創業門檻低啊,西安還有那么多高校,不乏人才儲備。這兩點,不都是最有利于創業者的因素嗎?
雁塔路上的小門面干了5年,1998年,張建綱把他的公司遷到西安市高新產業開發區。這里良好的創業環境,在張建綱的腦海里孕育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眾所周知,西安高新開發區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充當小微企業的孵化器。1998年的時候,高新區雖然初具規模,但是依然處于隱而待發的狀態,小微企業孵化器這件事,人人都認為很有必要,但是由誰具體來做呢?完全靠政府顯然不現實。
張建綱進駐高新區之后,第一個想法,就是我也可以在這里建一個孵化器,也就是買地蓋寫字樓,然后以低廉的價格出租給小微企業并為其成長提供多方幫助與支持。
20年以后,說起這個大膽的決定,張建綱依然很自豪,他說:“用私人資本在城市開發區建寫字樓,我不僅在西安高新區是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都是首創。”
其實當初張建綱也沒想過什么爭第一。他把自己的公司帶到高新區,看到的是這里的發展前景,是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他比其他人先走一步的,是他敏銳地看到,雖然高新區有很好的創業環境,但是適合創業的硬件設施不足。1998年的西安高新區,還只是一片不大的“特區”,路通了,住宅建起來了,政府辦公樓也有了,但是缺乏供創業者購買或租用的寫字樓,也就是后來大家都知道的“孵化器”。
于是就有了后來位于楓林路的創新數碼時空。一幢1萬平方米的建筑,不算大,但它卻是中國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40年發展歷程的見證。

鶴壁呼叫產業園開園儀式
進駐高新區以后,張建綱對公司業務的認識有了很大轉變,從多媒體業務轉型到了互聯網方面。這時候不但做出了中國第一家女性門戶網站——女友網,還拿到了美國IDG的風險投資,成為西北第一家獲得風投的公司。
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軟件技術的突飛猛進。張建綱也在城市與產業發展的潮流中抓住先機,開始做軟件服務外包,為日本軟件公司NTT代工。NTT在日本,相當于中國移動在國內的地位。二十年前,國內的軟件業剛剛起步,而替日本公司代工,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為日本企業代工的過程中讓張建綱發現,由于各行各業對于軟件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國內缺少軟件編程人員的弊端暴露無遺,人才不足成為這個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于是,他考察了很多地方的軟件培訓市場,最終決定成立自己的軟件教育中心。他引入了印度NIIT軟件培訓體系,拿到了西北地區的獨家代理,開始培養專業的軟件技術人才,為公司的軟件業務及西安的軟件產業發展鋪就了深厚的基礎。
人才對于一個產業的發展壯大不可或缺,但對于一個城市的發展來說,張建綱認為更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吃透產業的發展規律,結合每個城市的產業基礎,才能夠打造出最適合其發展的產業。這個思路,在三元公司之后的發展中成為重中之重。
2005年,公司又在唐興路建了一棟面積2萬平方米的寫字樓。雖然做的仍是孵化業務,但內容有了提質升級,即打造了4個產業集群,積累了豐富的產業聚集和培育經驗,同時吸引了大量的運營人才。2010年夏天,西安三元創投公司借船出海,來到安徽合肥,與政府合作打造產業園區,這一次的走出西安,成為公司進行產業打造、鑄就城市發展靈魂最為重要的開山之作。
2010年7月9日,西安三元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與合肥市政府的項目合作吹響了集結號。這一天,在合肥市隆重舉行了“中國呼叫中心之都”產業論證會,同時發布了《打造“中國呼叫中心之都”合肥宣言》。根據三元公司做出的規劃,計劃用五年時間,在合肥打造成體量達到10萬座席以上的國內超一流呼叫中心產業基地。
此后,僅僅一年過去,就有29450座席成功落戶合肥,僅呼叫中心企業就達到了34家,還不包括正在洽談中的一些打算進駐的企業。
在經歷了呼叫中心1.0的發布與基礎建設,2.0的產業聚集之后,到2013年,合肥市正式宣布“中國呼叫中心之都”進入了3.0時代。此時的合肥呼叫中心產業已然上升到技術創新階段,已經落戶合肥的呼叫中心企業包括銀行、保險、移動運營增值服務、電子商務、電商物流、白色家電、通訊、人力資源等行業,產業集群效應顯著。
張建綱告訴記者,呼叫中心行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員需求量大。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年輕人就業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拉動城市GDP,可謂一舉兩得。
合肥的“中國呼叫中心之都”發展至今,已打造出了一張具有獨特影響力的城市名片。“10萬座席、30萬人就業、3000億元產值”的發展目標現已基本實現,成為拉動城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每個城市都需要自己的產業聚合力,這正是西安三元創投公司二十多年來在與政府合作中所一直堅持的,并且致力于在各個城市的產業發展中不斷進行精耕,他們以其前瞻性的戰略眼光走在了同業者的前列,為中國城市產業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2017、2018兩年,是西安三元創投公司豐收的季節,也是極具挑戰的年份。這兩年來,三元創投為山東曹縣木藝小鎮、廣東珠海大灣區創新港等多個城市進行了產業規劃,運營了西咸新區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鎮、合肥綜保區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許多項目,還為浙江慈溪規劃打造了跨貿小鎮和軍民融合產業園。
曹縣的縣域工業以林木加工為主,產品出口比例占75%以上,年產值485億元。兩個數字看起來都不錯,但是曹縣的林木加工企業規模普遍小而散,缺乏獨立品牌,成為其產業發展受限的主要因素。為此,張建綱帶領三元公司為曹縣設計了新的產業思路。同時,將木藝產業特色小鎮與地方高鐵小鎮相融合,以產業加地產為開發思路,以開發加運營為合作模式,整體推進曹縣經濟的發展。
對于慈溪跨貿小鎮,公司則提出用最新理念打造產城融合的試點示范,用資本及基金作為撬動,用產業進行創新融合,用人才去提升慈溪核心競爭力。慈溪的發展,將為長三角跨貿產業發展以及本地傳統優勢產業注入新的動力。

讓我們梳理一下西安三元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二十多年來走過的足跡:
1993年,創立國內早期的多媒體技術公司;2000年,開啟國內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器運營模式;2005年,投資建設的唐興數碼國際——電商生態園投運;2010年7月,發布“中國呼叫中心之都”合肥宣言;2011年12月,合肥(蜀山)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開園;2017年10月,規劃山東曹縣木藝小鎮;2017年10月,西咸新區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鎮發布;2017年12月,規劃寧波慈溪跨貿小鎮;2018年6月,規劃廣東珠海大灣區創新港;2018年7月,編制沈陽航空產業園規劃報告;2018年8月,與富閻產業合作園簽署產業規劃協議;2018年10月,開始推進慈溪軍民融合產業園規劃及建設……
展望2019年,張建綱更是躊躇滿志,他和公司團隊要集中做兩件事:一是要建立以區域為核心的軍民融合創新平臺,二是與陜西省股權中心合作,設立“一帶一路”跨境電商專板和軍民融合專板,同時成立相應的產業基金,通過平臺運營和產融探索,深耕跨境電商、軍民融合等城市新興產業領域。
堅守二十五載,碩果累累,在新一輪改革開放號角的鼓舞下,張建綱和他帶領的西安三元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將更加致力于產業聚焦、產融結合。為更多城市提供以產城融合、產業發展為核心內容的整體解決方案,使產業成為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開拓城市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