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摘 要:基于民間剪紙脫離人們生活的現狀,如何讓剪紙再次融入現代生活,筆者認為對其創新和改良是必經之路。文章從創作思路、材料、造型、色彩、用途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以期用新的形式喚起人們對剪紙的熱愛,對手作的熱愛,讓剪紙回歸生活。
關鍵詞:剪紙;創新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漢華夏理工學院科研課題“剪紙藝術在宣傳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傳統民俗節日-‘鬼節品牌形象設計研究”(17G125)中期成果。
民間剪紙從最初漢代的金箔、銀箔開始,經歷了唐代時期“鏤金作勝”的風俗,于宋代出現了專門的剪紙藝人。明清時期剪紙應用更加廣泛,不再局限于窗花,而是普及到服飾刺繡底樣和走馬燈。剪紙經歷了極為繁華的階段,曾經它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現如今無論是在功用、審美還是娛樂方面剪紙都和現代生活漸行漸遠,如何讓剪紙再次走進人們的生活,對剪紙應該有重新的定位。
經過大量的文獻資料查閱和剪紙作品搜集整理,發現臺灣對于剪紙的認識最為貼合時代。他們認為“剪紙是藝術,也是生活;是傳統,也是創新設計;可養目,也有益智能。”他們把對剪紙的認知轉化,體現于現代生活用品的設計手法、素材和加工制作過程中,投射或融合于器物上,喚起記憶深處對剪紙的美好印象。圖紋背后隱藏寓意,探索對生命的熱愛和渴望,透過實際操作,體會妙趣無窮的歡樂。受臺灣剪紙愛好者的啟發,為了讓剪紙重歸生活,筆者將剪紙的創新和改良方法做了歸納和整理。
一、思路
首先應該堅信“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藝術應該服務于人類,從事藝術活動能提升人類幸福感,尤其是在做手工藝術時,能大大放松身心,獲得內心的平靜。剪紙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藝術,不應該只是現代藝術家用來表現大藝術的手段,它應該根植于人們的生活中,就像在舊時代,它裝點門窗,輔助刺繡,成為繡花底樣,是人們閑暇娛樂的活動。在臺灣剪紙中有這樣一件作 ? ? ? ? ? ? ? ? ? ? ? 品,取名為“好狗不擋路”(圖1),取名幽默詼諧,讓人聽了不禁莞爾一笑。而用剪紙的形式制作門簾很好地將其融入了生活,在進門出門時對門簾的撥動也是剪紙和人們形成的美好互動,這種在制作和使用中形成的美好幸福感都將使剪紙更加深刻地植入生活。圖2取名“天上螂間/Paradise”,取剪紙在古時具有“招魂”的用途和寓意,用于蟑螂屋設計,期待將家中流竄的小強們“招”聚在這個美麗的paradise,安心地走完最后的旅途。其創作思路富有童趣,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永葆童心的天真爛漫。這兩件作品沒有大美術的氣勢磅礴,但它有貼近生活的小確幸,這是剪紙能夠根植民心的核心內在。因此,在剪紙創作思路上,可以放下大美術的“架子”,留心生活的每一處風景,重新讓剪紙服務于生活。
二、材料
傳統剪紙運用大紅紙、宣紙、蠟光紙制作而成,紙張薄,易破損,而現代科技的進步給剪紙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比如現在流行的機器雕刻,采用到的PVC材質就克服了紙張單薄易破的弱點,較厚的材料讓剪紙作品看起來更有質感。無紡布(也稱為不織布)也是最近幾年開始流行的材料,是由定向的或隨機的纖維構成,是新一代環保材料,具有防潮、透氣、柔韌、輕質、色彩豐富等特點,多以聚丙烯粒料為原料,經高溫熔融、噴絲、鋪綱、熱壓卷取連續一步法生產而成,具有布的外觀和某些性能。同樣的,在陶瓷藝術領域也常常會用到剪紙的形式,因此陶土也可以看成是現代剪紙中運用的新材料,陶土經過高溫燒制能形成不怕水的特性,這一點也大大豐富了剪紙的可塑性。除此以外,還有設計者將剪紙圖形運用在鏡面中,利用鏡面反光的特點形成虛實的對比,鏡面中部確定的反射形成作品的沖突性,也是極具特點和創新性。
三、造型
民間剪紙離不開三大紋樣,這三大紋樣指的是圓點紋、月牙紋和鋸齒紋,其他的水滴紋、柳葉紋都由它們衍生而來。和別國的剪紙藝術相比,我國民間剪紙最有特色的便是其中的鋸齒紋,它根根分明,時而被用作表現女孩的劉海,時而被用作動物毛發、人物手部或純粹裝飾,如果我們去掉鋸齒紋,剪紙圖形古老的韻味會降低一大半。縱觀現代藝術家筆下的剪紙作品絕大多數都去掉了鋸齒紋,增強剪紙的現代感,因此在造型上去掉鋸齒紋能夠使剪紙變得更簡潔,更具現代感。民間剪紙重裝飾,輕造型,強調“打扮”二字,而不太顧及像或不像,在造型時多用曲線,使得剪紙具有東方古典美。在創新和改良活動中,我們可以多用幾何形,多用看起來更簡潔的直線,使之更具現代氣息,也能與現代家裝更加協調。
四、色彩
色彩是藝術作品的靈魂,它能決定其給人最初的印象。同樣的圖形,白色會給人純潔的感覺,紅色能給人熱烈、熱情的感覺,藍色能讓人沉靜,黑色則令人體會到神秘。現代剪紙可以直接在色彩豐富的海報、雜志內頁廣告上完成,利用其豐富的色彩完成剪紙的色彩處理,這種手法要注意選擇合適的紙張作為表現對象,也可以先將白色紙張涂上所需顏色,再在其上完成鏤空制作。另外一種辦法是將裝裱時底襯的單色紙張換成有花紋的布料或是有圖像的紙張,以此來豐富視覺感受。這一方法的代表人物是日本剪紙藝術家藤野真子,其作品便是由刻刀、紙、雜志內頁三種普通工具制作而成。雜志內頁特有的色彩為作品提供了直接的配色,與鏤空的紙張重疊產生美輪美奐的藝術景象。而我國著名剪紙藝術家于憑、任平夫婦的作品則是先在白色宣紙上進行造型,再用顏料將其染色形成豐富的色彩,色彩多采用黃、藍、紫、紅、黑,具有強烈的民族特性。
五、用途
剪紙要回歸于現代生活就應該立足現代生活中人們所需,將其從窗花的單一形式中解放出來,盡可能最大化地將其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舊時代,剪紙也是以豐富的形式存在,比如祭祀用紙人紙馬、家庭用容器等等。沿著這條線,現今的剪紙也應該更多應用在其他領域,比如賀卡、帽子、項鏈等等。根據剪紙最大的特點——鏤空,我們可以將這樣的形式復制到所有的器具中,這樣能加強剪紙與生活的聯系。圖5是利用剪紙的形式制作而成的紙巾環,簡潔大方又美觀,在圖6中將剪紙套于玻璃杯用于區分,其形態呈幾何狀,簡單易做,別具匠心,又能幫助人們在聚會或人多時解決分辨不清玻璃杯主人的尷尬問題。以此類推,剪紙同樣可以運用到生活中更廣泛的領域。
六、結語
民間剪紙在一定歷史時期和人們生活緊密聯系,成為重要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后又因為一定時期的經濟轉型使得剪紙脫離了人們生活。現在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環境下,我們重新呼喚傳統文化的回歸,以期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剪紙,對民間剪紙進行創新和改良,使之更加適應現代社會。
作者單位: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