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利坤
摘 要:廣西作為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地區,多年來勞動人民用智慧創造出無數的工藝美術品,品類豐富,類型齊全,價值豐厚,不僅有極大的收藏意義,同時還承載著一代人的智慧和文化傳承的使命。因此,對廣西工藝美術品進行會展營銷,可以大大凸顯出這些工藝品的價值,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促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主要研究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的現狀和對策。
關鍵詞:廣西文化;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營銷方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中國—東盟博覽會背景下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模式研究”(KY2015LX326)研究成果。
廣西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豐厚的歷史資源,因此對廣西的工藝美術品進行會展營銷,可以讓這些積淀已久的歷史文明傳承下去,在有效促進文化傳播的同時,對于民族的融合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當前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等因素,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的價值并沒有被有效地凸顯出來,受眾面小、傳播范圍有限等問題一直限制了這些工藝美術品的繼承和延續,需要相關部門加以重視,根據現狀提出有效對策促進文化的傳播。
一、廣西工藝美術產業的現狀和營銷的意義
(一)廣西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現狀
廣西作為一個多民族融合的省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工藝美術加工品。每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文化背景,并流傳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歷史文物。其中,民族剪紙、民族陶瓷、飲食文化、民族服飾等各具特色,共同形成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寶庫,也有效拓展了當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除此之外,廣西的自然資源也異常豐富,其中以石、木、竹資源居多。熔巖地區盛產竹子,山林富饒之地又有著名貴的藤蔓和奇石,為竹藤制品、山水畫作品以及其他工藝藝術加工成品都帶來了不小的商機。
繡球,見證了廣西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文化載體之一,大多用絲綢或彩布縫制而成,既有大小如拳頭的小繡球,同時也有如足球、籃球大小的大繡球。大繡球更是古代未出閣女子征婚之用。古時廣西舊州街基本每家每戶都會生產繡球,一年的總產值就超過了二百萬元,是傳統文化產業支柱之一[1]。
陽朔畫扇,廣西桂林著名的旅游文化產品,每年都有游客慕名而來請當地的畫師繪制正宗的陽朔畫扇。一般來講,這些畫扇的畫骨大多選擇當地的鳳尾竹,清香濃郁,味道可以保存數年。畫面一般選擇用布藝絲綢、宣紙。而創作者繪制的題材則多種多樣,有能體現當地民風淳樸的山水畫,也有能凸顯出人文情懷的花鳥和人物畫,畫面精致優雅,頗具民族情懷。每年廣西桂林的陽朔縣都會產出幾百萬把陽朔扇,遠銷的同時也成為當地旅游產業的一大特色。
珍珠,雖然是各地都有,是眾多愛美女性的偏好之物,但是古語有云“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所以要挑選珍珠,還是南方的好。但要說這南方珍珠最優者,則要挑選廣西盛產的廉珠。廉珠質地飽滿,打磨均勻,每年不僅出產大量的珍珠工藝品,甚至還有用珍珠制作的寓意美滿的畫像和供品,在滿足人們審美需要的同時,也為當地工藝美術品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編織,作為我國著名的編制之鄉,廣西博白是我國竹編、藤蔓的發展之地,當地的能工巧匠用辛勤的汗水和獨特的智慧將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畫和人物圖鑒編制到工藝品當中,制作成各類精美的籃子、箱子等,不僅深受旅游愛好者的歡迎,更是遠銷國內外,有口皆碑。
(二)促進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發展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廣西作為多民族融合的一個省份,除了發展旅游業之外,每年出品的高質量工藝美術品也深受國內外愛美之人的歡迎。通過舉辦大型工藝美術品的展覽集會,將豐富優質的藝術品展示出來,可以更有效地挖掘民族背后的優秀傳統藝術和工藝,既強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工藝美術品之間的聯系,向世人展示了廣西優秀的民族文化風采,同時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投入到工藝品的創作和加工中,對于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來說具有重要價值。
其次,有利于創新廣西工藝美術品的形式和類別。工藝美術品展銷活動的創建,會吸引來自國內外的工藝愛好者和投資商。因此,會展營銷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吸引外資和社會資源,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廣西當地工藝美術品的創造積極性,能工巧匠在發揮看家本領的同時不斷創新,對于更新藝術形式、促進工藝美術品的多元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最后,有利于提高工藝美術產品的社會影響力。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的內容基本都是廣西勞動人民多年以來在工藝美術方面的突出成績,如大師級的精美工藝制品、具有民族風情的陶藝制品甚至還有私人收藏等。這些展銷品大多特色鮮明,而且具有極強的收藏性和藝術價值,通過展銷可以讓更多的人和媒體關注到廣西工藝美術創作這一小眾領域,對于提高廣西工藝美術產品的社會影響力具有極大的促進意義。
二、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現狀
(一)缺乏對工藝美術品的精準分析
就目前來講,我國整體的工藝美術品的市場營銷環境都不夠明確,雖然渠道來源已經打通,但是市場或會展場館中流通的藝術品存在雷同或趨同的發展趨勢。具體來講,在廣西工藝美術品展銷會上,雖然部分工藝美術品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廣西的民族風情和當地的人文屬性,但是除了類型不同之外,展銷品的文化定位和特色形式趨同,并沒有明顯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尤其在營銷宣傳上很多工藝品的價值定位都類似,無法為受眾或投資商提供更為精準的營銷方略。例如,在營銷文案的撰寫上過于簡單,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和新銳藝術家的作品除了制作流程不同之外,并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所展現的作品藝術價值也趨同,無法為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用說文化價值的傳承和再造等問題了[2]。
(二)品牌影響力不足
雖然廣西工藝美術品的藝術價值濃厚,還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是在市場上的品牌影響力不足,如缺乏知名度高的藝術家參展、營銷渠道不通暢以及營銷手段不集中等問題,都會使工藝品的品牌價值大打折扣。雖然很多藝術品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當地人創作的時間也非常充裕,受到小眾群體的大加贊賞,但是從受眾面的角度來講,這些藝術加工品的創作者名氣不足,難以挖掘這些藝術品的潛在價值。而一些新銳作品,還欠缺營銷潛質。因此,除了重視這些作品的獨特性之外,還應該在多角度、多平臺的基礎上對這些藝術品進行有效營銷,從而提升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的價值。
(三)會展營銷的目標市場不明確
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講,想要提升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的價值,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終把握好這些產品的交易價值,對其受眾群體進行把握和分析,吸引住目標受眾和潛在受眾等。但是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管理者忽視了對目標受眾的有效分析,將目標群體定位在普通群眾和游客上,這樣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的發展,但是卻無法為廣西工藝美術業吸納優質的資金和物質資源。同時,藝術品營銷的過程中缺乏故事性和針對性,很多營銷文案和營銷的模式都流于形式,并沒有基于挖掘深度文化內涵的角度來對這些文化產品進行營銷和管理,營銷價值難以凸顯出來。
三、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的對策分析
(一)深入考察廣西工藝美術品的會展營銷的特色
首先,應該注重營銷主體的綜合性。當前新型的會展營銷主體非常復雜,除了營銷的主要內容之外,還需要對產品價值進行定位,進而對產品背后的故事和深刻內涵進行挖掘。不同情況下會展營銷的主要發起單位也不同,除了政府主導之外還有民間組織主導、愛好者主導或藝術家主導的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因此,不同的主體應該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保持通力合作,從而提升會展營銷的有效性。其次,應該保障營銷內容的整體性。會展中心除了展示廣西工藝美術品之外,投資者和愛好者還關心會展舉辦的地點、時間和主題等。因此,在營銷的過程中還需要對這些內容進行總體性把握,從而提升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的整體性[3]。
(二)促進營銷手段的創新發展
在營銷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營銷手段。因此,想要提升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的質量,突出廣西工藝美術品的民族和文化特色,就應該注重營銷手段的多元化。首先,營銷人員應該善于利用各類優質的數字化手段對要展銷的產品進行網絡宣傳,提前吸引工藝愛好者和投資者的注意力,促進網絡營銷的具體化,目的地營銷的有序化和一對一針對性營銷的科學化。其次,利用名人效應,對工藝美術品進行創新性營銷。例如,在營銷文案中加入廣西的名人特色和地域效應,用歷史名人、明星等文化屬性代表宣傳造勢。再次,有效發揮品牌效應,將藝術品的價值分為高、中、低三擋,每一檔都打造出一個獨特的品牌加以造勢,如廉珠、陽朔畫扇等。最后,也要善于利用那些平時常見的營銷手段,如招攬媒體造勢宣傳、刊登廣告吸引普通群眾、與旅游企業合作吸引游客,或者有針對性地發放邀請函吸引投資商和開發商等。
(三)對工藝美術品的營銷內容進行創新
即使營銷文案天花亂墜,營銷的包裝形式多種多樣,內容參差不齊依然吸引不到受眾或投資商。因此,在提升會展營銷價值的過程中始終要堅持內容為王,對廣西工藝美術品的類別、形式和具體的內容進行創新。首先,應該在工藝美術品中加入適當的民族性元素,將地域文化和產品加工結合在一起,使受眾產生濃厚的民族情感和歸屬感。其次,在產品創新過程中也應該與時代接軌,突出年輕化元素和科技化元素,將時代特征與工藝品加工結合起來,從而吸引更多年輕的群體加入到藝術展覽中,促進文化廣西工藝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四、結語
完善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廣西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因此,應該有效應對當前廣西工藝美術品會展營銷的現狀,深入考察廣西工藝美術品的會展營銷的特色,促進營銷手段的創新發展,對工藝美術品的營銷內容進行創新,在打造廣西工藝美術品獨特品牌價值的同時,促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參考文獻:
[1]蔡云.“互聯網+”背景下南通工藝品的營銷與傳播研究[J].藝術科技,2017(12):61.
[2]董效康.湖南工藝美術產業網絡營銷現狀與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6(18):37-38.
[3]羅銘,姬冰璇.電商時代安徽民間工藝品的營銷方式[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11):22-24.
作者單位:
玉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