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偉 蔡克中



摘 要:為探討公共設施設計對“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的提升作用,對基于文化背景的“特色小鎮”公共設施設計對策進行分析。通過對我國公共設施設計現狀的分析,指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鄉鎮建設之間的不平衡狀態,并且以公共設施設計需求為基礎,分析“特色小鎮”這一特定區域文化發展的趨勢以及“特色小鎮”建設對于對公共設施的設計訴求,指出了“特色小鎮”文化與公共設施設計相結合的必要性,論述了基于文化背景的“特色小鎮”公共設施設計對策的應用。
關鍵詞:地域文化;公共設施設計;“特色小鎮”;進賢縣文港鎮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昌航空大學研究生創新專項基金項目“關于江西省‘特色小鎮公共設施設計研究——以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為例”(YC2017062)研究成果。
一、江西省“特色小鎮”是多元文化的具體表現
江西——地域的代名詞,也是多元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作為贛文化的發源地,存在“多色”文化共同發展的現狀,如紅色革命文化、綠色景點文化、古色遺址文化等。在這些特色鮮明的文化背景下,江西省同樣響應國家“特色小鎮”建設的設計規劃,已公布的有12個“特色小鎮”。它們中有古村落小鎮、古建筑小鎮、特色產業小鎮等等。“特色小鎮”是一個區域可以傳達最外部公共空間區域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它不僅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點,而且也展示了公共生活的階段。正是因為“特色小鎮”概念的提出,使得各地區的文化進一步得到弘揚,多元化的模式再次引來多方的關注。這種“多元化”和“地方特色”是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它體現的精神和價值是“特色小鎮”發展的核心。
二、公共設施對江西省“特色小鎮”的影響
區域中的“特色小鎮”公共設施,雖然沒有都市中的大體量,但同樣可以彰顯一個時代的特色,例如智能化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要與周圍建筑空間環境構成完整的文化形象,是城鎮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塑造人文感情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江西省內的“特色小鎮”,除了本身的觀光游覽功能之外,還賦有特殊的地域文化內涵,在發展的歷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和歷史。“特色小鎮”性質上的差異,指出了公共設施設計的不同特點和發展方向,對特殊城鎮的結構和發展布局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因而在江西省“特色小鎮”公共設施設計的實際操作中,對于“特色小鎮”功能區域的劃分、重點地域公共環境設施的設計等都有著指導意義。
從我國近幾年“特色小鎮”的發展來看,其在改造建設中存在趨同化、雷同化、無特色等問題,這些己成為這個時期“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最大“盲點”。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區域性特征不明顯。大多數國內的公共設施是千篇一律的現場編程,人文環境中所應具備的歷史感和時代感被日益統一、趨同的趨勢所沖淡。第二,文化背景特征不明顯。城鎮與人一樣,亦有它自身的性格。城鎮的特征長期以來是城鎮社會生活的特征,這與其自身發展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第三,多元化特征不明顯。公共環境設施的多樣性包括自然和社會因素與設計、相關技術的多樣化的實現。現存在風格不統一、設計規劃不協調、整體感欠缺等問題。
三、江西省“特色小鎮”公共設施設計原則
(一)公共設施的基本設計原則
“特色小鎮”的公共設施是公共藝術的一個分支。因此,產品設計原則和公共藝術設計原則都包含在基本設計原則中。
1.公共設施的實用性
根據公共設施的產品特點,在整個設計中必須考慮到公共設施的實用原則,包括公共設施的使用特點、安全特性和運行特點。可用性功能,可以理解為公共設施的使用功能,作為公共設施的第一功能,其他設計因素和原則均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安全特性是指在使用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公共設施的使用人群,避免設計失敗影響正常使用狀態等等。可操作性是指在使用過程中對公共設施的可識別性和易用性的說明和考慮,應避免太繁瑣復雜的操作。
2.公共設施的整體性
首先,一個公共設施作為一個整體,每個組件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個性,有著不同的設計技巧和注意事項。任何一種地域文化的應用和類型的轉變,都要適應整體的表現效果。其次,當我們把各種公共設施作為一個整體對待時,整體性起著協調作用。由于每個設施的性能、所用材料、加工工藝等方面存在差異,每件設備都具有一定的特點和功能。最后,當公共設施處于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鎮”這個大環境中時,與特定環境的協調就是整體原則的一個重要內容。
3.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
人群是構成城市社會的最基本單元,是城市發展的主體。現今,環境和諧、信息傳播優質的人文思想己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發展大趨勢,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環境、人與信息的雙向互動關系,通過環境設施設計和創建活動,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設計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人們的需求。從滿足需求的角度看,公共設施設計應滿足人們行為、心理和審美的需要,實現藝術美和文化認同。
(二)江西省“特色小鎮”公共設施的地域性設計原則
在地域文化差異的背景下,“特色小鎮”公共設施的地域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尊重歷史語境上。在一個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公共設施作為一種文化交流的載體,它還必須通過其形式、顏色、材料和技術來反映這種文化和地方特色。江西省“特色小鎮”公共設施的設計還應反映特定城鎮公共場所的建筑形式、空間尺度、色彩、符號和生活方式。這樣不僅能與隱藏在人們心中的駕馭其行為并產生地域認同的社會價值觀相吻合,還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進而產生一種文化認同。
(三)江西省“特色小鎮”公共設施的可持續性設計原則
江西省“特色小鎮”是人們認知特定地域的重要渠道,是組織人們行為活動的特色路徑。江西省特色小城鎮公共設施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小城鎮居民活動的記憶特征,合理組織公共設施。同時,由于“特色小鎮”有不同類型的公共設施,一些公共設施本身也有一定程度的可持續性,如有順序的街道護欄、路燈,以點形式出現的電話亭、報攤等。結合現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和新要求,進而使江西省“特色小鎮”中公共設施的建設具有時間上的可持續性。
四、“特色小鎮”公共設施研究——以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為例
(一)文港鎮公共設施設計文化定位
文港鎮的公共設施設計文化定位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的研究:地域特色建筑和文化用品產業發展。文港鎮地域特色建筑以徽派建筑和古村落為主,其建筑風格融合了和諧統一、布局流暢,山明水秀、層巒疊嶂,簡雅樸素、韻味無窮等特點。青瓦白墻、飛檐翹角使得整個建筑更為層疊有序。俯瞰全村,更是蔚為壯觀。文港鎮是聞名遐邇的毛筆之鄉,被譽為“華夏筆都”,文港毛筆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工藝創新和質量提升。筆桿形態各異,外形美觀,竹木的繼承傳統,牛骨的典雅大方,有機玻璃的光亮透明,陶瓷的潔白如玉,景泰蘭的古樸新穎,象牙的端莊貴重,經久耐用,各具特色。文港鎮的公共設施設計應圍繞這兩個方面的特色文化來創新,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塑造鮮明的毛筆文化和古建筑文化的文港鎮特色公共設施。
(二)文港鎮公共設施設計案例
文港鎮毛筆文化是公共設施設計的出發點之一,以毛筆在紙面上行云流水的軌跡做設計表達。公共雙屏智能閱讀器可以獲取更廣闊的咨訊,拓寬“特色小鎮”居民的文化視野,宣傳“特色小鎮”的特色產業。如圖1、圖2所示,此閱讀器采用雙屏投影,上面的屏幕可以滾動投放“特色小鎮”區域宣傳資料,下部的投影屏可與互聯網連接,查閱資料。側體造型利用毛筆字跡的流暢自然的線條,從交叉包裹式的結構來表現產品效果。
文港鎮古建筑文化也是公共設施設計的又一出發點,以建筑頭部的斗拱沿用在公共照明設施。其中以“馬頭墻”最為典型,高低錯落,參差不齊,伴有蔚藍的天空,就像萬馬昂首咆哮,氣勢磅礴,極具美感。將“馬頭墻”形態進行適當變形和處理,沿用簡潔的線條、硬朗大氣的表現方式,使得整個公共照明設施充滿濃厚的徽派風韻。如圖3、圖4所示,“馬頭墻”中的斗拱復刻陣列,形成燈柱的頭飾,多邊形的燈罩也富有現代化設施的表現效果。
五、結語
“特色小鎮”成為公共設施設計重要的創作源泉,構建江西省“特色小鎮”公共設施是塑造“特色小鎮”形象、傳遞“特色小鎮”文化的必要手段。通過探討江西省文港鎮公共設施設計案例,進行準確的文化定位,從而提出具體的公共設施設計策略,打造出這個小鎮特有的公共設施,構建出小鎮嶄新的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胡凱.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公共設施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09.
[2]黃德鋒,朱清華.優秀傳統民俗文化與推進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江西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為例[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4(4):126-131.
[3]吳上春.現代城市環境中的公共藝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
[4]周鑫海,曹星.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7(2):206-209.
[5]張鎏.特色旅游小鎮自行車休閑系統規劃——以寧波鄞州區現代電車小鎮為例[J].交通與運輸(學術版),2016(1):232-237.
作者簡介:
李曉偉,南昌航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與空間設計工程。
蔡克中,南昌航空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