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鴻 張琪
摘 要:近年來,在大類招生政策的調整下,以“厚基礎、寬口徑”為原則,實施“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各大高校教育思想從“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轉變的重要舉措,這也為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契機。但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制約了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科發展,如何探索新形勢下該專業的新型人才成長模式,也成為諸多教育學者積極思考的重要課題。文章從分析當前環境設計專業的困局入手,思考創藝育人機制的內涵與價值,以及新型人才成長模式的相關特征,結合湖北理工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工作室建設實踐論述新型人才成長模式的應用。
關鍵詞:創藝;育人機制;成長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為 2018年度湖北理工學院校級重點教學改革項目“環境設計專業工作室制育人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2018B10)階段性成果。
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歷史時期,高等學校作為知識傳播和知識創新的重要場所,肩負著創新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1]作為在國家城鎮化轉型發展背景下的重要學科之一的環境設計專業,在滿足國內市場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興起的過程中遇到了人才成長模式探索與改革的契機。近十年,環境設計專業在全國高校的辦學規模雖然空前擴張,在校學生基數巨大,少數專業院校在探索環境設計專業創新教學模式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并形成了顯著的辦學特色。但是大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受客觀條件限制和傳統辦學思維的禁錮,其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削弱了專業人才的成長動力。
一、當前環境設計專業的困局
環境設計專業是伴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而誕生的新興專業,是建立在現代環境科學研究基礎上的邊緣學科,也是一門尚在發展中的學科,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2]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到深度發展階段,市場化程度不斷加快,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在環境設計專業教育方面的反映即全民設計意識正在不斷提高,設計范圍及從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困擾與憂慮。[3]
二、創藝育人機制的內涵與價值
(一)創藝育人機制的內涵
創藝育人機制以突顯創,圍繞藝,立足育,以人為本地建構育人機制作為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創新理念。“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4]的源動力是“創”,以創意、創新、創造構成的“三創”理念是創藝育人機制的首要內涵。“藝”指藝術修養與審美能力,是環境設計專業靈魂所在。“育”,本意為“養子使作善也”(《說文》),指通過教化達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效果。[5]在當前本科教育中,更多是教學與培養等被動式教育方式,缺乏育而化之的主動式生長模式。
(二)創藝育人機制的價值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以快速的發展完成著“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歷史使命,培養創新人才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追求。創藝育人機制的建構在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中的首要價值在于突顯了創意、創新與創造的“三創”精神,體現了人才培養與時代發展的緊密關系。
藝術學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科背景,根據2012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設立為獨立的學科門類,藝術修養與審美能力在國民素質教育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保障。創藝育人機制以“藝”為中心,反映出環境設計專業的藝術基因對人才塑造的靈魂價值。[6]
三、新型人才成長模式特征
(一)新型的課程體系
大類招生政策的調整,將改變“學生”找“老師”,“老師”等“學生”的傳統觀念,打破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局面。學生通過一年的通識教育后,會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這將會對傳統的專業結構模式產生強大的沖擊,使得缺乏特色的專業面臨挑戰。在這個歷史的轉折期,將專業的等待思維,轉變為主動尋找自身特色,增強專業吸引力的觀念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通過實踐與分析,筆者認為“LTG”(平臺Lab+特色Trait+吸引力Glamour)理念是創藝育人機制下對新型課程體系的有效探索。
當結束通識教育的學生面臨專業選擇的時候,專業的吸引力(Glamour)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將成為專業長足發展的根本動力。缺乏吸引力的專業會因學生資源的流失而喪失專業發展的動力,并逐步被淘汰。具備吸引力(Glamour)的條件即特色(Trait),挖掘與創造特色就成為了專業辦學的重要抓手。在新形勢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創造自身的專業特色,在統一教材體系的制約下,“千校同腔、千人一面”的教學現象嚴重削弱了個性特征和專業特色。[7]根據地域文化、師資結構、辦學傳統等因素凝練環境設計專業特色成為重要考量。平臺(Lab)是凝練特色(Trait)的重要方式。
(二)立體的生長環境
創藝育人機制區別于傳統人才培養機制的關鍵點在于人才生長環境的立體性。“以學生為本”和“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雖然是很多高校的教育宗旨,但受制度性缺陷的制約,很難得以實現。營建立體的生長環境就是以育人為最終目標,將平臺作為各方資源協同配置的基本落腳點,從而達到優化資源效率的目的。
人才生長環境的資源包括教學空間資源、設備設施資源、師資配置資源、管理服務資源、圖書信息資源、后勤保障資源等。協同上述資源,以建構新型課程體系為目標,將平臺(Lab)需求作為出發點,圍繞“創”與“藝”的精神內涵科學地設計生長環境的立體模型將是新型人才成長模式的鮮明特征。
(三)系統的社會資源
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應用性特征決定了該專業的辦學思想要緊密結合社會資源。將社會資源系統地整合到人才培養的體系中來,也是很多高校探索專業改革的重要路徑。如2015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在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改革過程中,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提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產學研用立體推進”的協同辦學方略,其內涵是指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四方協同互動,共同推動專業發展,體現了開放辦學的思想。[8]根據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經驗,結合環境設計專業的自身特點可知,對社會資源合理系統的利用,將會進一步地創新人才成長模式結構,豐富創藝育人機制的內涵,增強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動力。
(四)綜合的評價機制
綜合評價是指對多屬性體系結構描述的對象系統地做出全局性、整體性的評價。[9]環境設計專業具有創造性與應用性等多屬性特征,單一的評價模式已無法全面、整體地對學生成果的體系結構做出科學客觀的評價。建立綜合的評價機制將是完善環境設計專業新型人才成長模式的重要舉措。
從拓寬評價視角入手,打破單一的評價主體,多維度設立評價觀察點,提升結果評價的全局性。如,課程所屬平臺的教師團隊分別針對各評價觀察點對結果按相應量化標準進行評價,按照指標系數評估等級,從而達到全局性的要求。
四、探索與實踐
湖北理工學院環境設計專業自2016年起鼓勵部分老師從專業方向入手搭建平臺(Lab),以特色(Trait)為目標探索新型人才成長模式,為提升專業吸引力(Glamour)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以工作室形式重構師資體系
教師是大學的主體之一,是優化教學資源,促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工作室作為平臺(Lab)重構師資體系,凝聚專業方向的研究與教學能力,成為創藝育人機制下的新型人才成長模式的首要保障。湖北理工學院環境設計專業以教師的研究志趣為參照,在室內空間設計工作室、軟裝設計工作室和景觀設計工作室三個創藝育人平臺上重構現有師資體系,并圍繞工作室進行合理的立體資源配置,達到調動教師的研究激情與育人情懷的目的。
(二)以項目制導向調整教學資源
通過角色模擬使教師與學生沉浸于項目實施的全過程,以體驗式教學達到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是項目制教學的主要特征,也是由環境設計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決定的。湖北理工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將市場與相關行業的項目制工作模式導入到人才成長模式中,積極整合與優化諸如場地、設備、設施、管理和信息等多種教學資源,鎖定應用型人才成長的基本任務,達到目標效益的最大化。
(三)以方向性主題喚醒學習激情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教育就是一種喚醒。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的學習激情充分釋放、爆發,積極主動地去探求知識。[10]
(四)以雙軌制思維開放辦學意識
雙軌制思維即將工作室為主體的校內資源與社會行業中的校外資源結合成為復合型的新型人才成長體系,強調課程內容的新穎性與時代性,形成開放辦學的意識與氛圍。通過以邀請行業中優秀的企業管理者、經驗豐富的專業設計師進行系列講座等形式,為學生搭建更為廣泛的實踐經驗獲取平臺,為今后的創新創業及就業選擇起到很好的鋪墊與引導作用。
五、結語
環境設計專業因受辦學主體的歷史、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辦學思想。本文立足湖北理工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實踐,從創藝育人機制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新型人才成長模式的特征,總結了近年來探索與實踐的經驗。筆者認為,創藝育人機制符合當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創新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育的要求,能夠有效解決該專業人才成長體系中的應用性問題,為制定新型人才培養計劃提供較為新穎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朱宏.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11.
[2]梁亞旭.我國環境藝術設計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綜述[J].文藝生活旬刊,2014(4):158-159.
[3]邱海東.當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課程設置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2(10):169-171.
[4]姜琳,高亢,劉巍巍,等.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N].新華每日電訊,2018-02-03.
[5]滿炫.“以文化人”理念下高校文化育人目標的價值取向及科學設定[J].江蘇高教,2018(5):68-71.
[6]新華社.把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7]李秀娟.按學科大類招生構建“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6):106-108.
[8]周利群,呂曉萌.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協同創新的探索與實踐——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設計之都創意·研發中心”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6):95-98.
[9]王宗軍.綜合評價的方法、問題及其研究趨勢[J].管理科學學報,1998(1):75-79.
[10]楊晶.創設教學情境燃燒學習激情[J].吉林教育,2017(41):26-27.
作者單位:
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