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永梅
摘 要:一個獨立的人,若要在社會上獨立就要具有自己的特征、自己的社會價值,而一個民族要在世界上獨立,就必然要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有自己的民族品格。我們中華民族能夠歷經幾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傳承,有自己的民族品格,而書法更是我們中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身為華夏兒女,傳承書法,寫好中國字更是我們的使命與職責。文章針對時下“國際崇拜”而忽視中華傳統文化導致的人格不健全現象,提出以書法教育來改善的措施。
關鍵詞:健全人格;書法教育;歷史使命
自清朝閉關鎖國,我們落后于西方發展后,越來越多的人推崇西方文化,衣食住行都以歐美為標桿,隨之而來又推崇國際化。人們追求國際化,帶有國際化標簽的一切被越來越多的國人認可。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都有突破,在世界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時我們更應該發揚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這是一種民族品格不健全的表現。
國家的發展壯大和民族的獨立需要所有國民共同努力,一起為我們的國家與民族注入新鮮血液,使其創新發展,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我們的民族要想健康長久地發展必然要求我們有健全的人格,只要所有中華兒女有了健全的人格,我們的民族就能夠健康發展。我們有自己的特性,我們的民族就有自己的品格,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審美,有自己的品格修養。
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 美術的功用,在于把人從麻木狀態恢復過來,令沒趣變為有趣”,還有朱光潛所說的“人心太壞”。審美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為有趣,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也就解決了“推崇國際”這一不健全人格的現象。
我們所說的德智體美勞中的美育即指審美,也就是情操陶冶和心靈美化教育,美育的教育目標就是要讓一個人有良好的修養、高尚的情操、廣闊的胸懷、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凈化心靈。它與其他四種教育共同促進青少年發展,使其在這一時期在思想和身體上都能健康發展,逐漸培養健全的人格。但是,我國教育更多傾向于智育,美育有所欠缺。
十九大提出四個自信強調了“文化自信”,我們要發揚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國民力量,挖掘中國民族特質,而書法是最具中國元素的優秀傳統藝術之一,是所有國人都可參與的藝術門類。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學習書法能釋古通今,陶冶情操。它既是一項獨特的藝術,又是一項綜合性的藝術。蘇士澍先生說:“書法——中國人的必修課”。書法不僅是寫幾個簡簡單單的漢字,在華夏文明中她被譽為“中國文化核心之核心”(《漢字五千年》),可見其深厚的歷史積淀。因此書法教育是民族文化素質教育的一種最好的形式。在諸多品行教育中,書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這是歷史賦予書法的職責。
簡言之,書法是強調精神、神韻的表達,書法強調內在的修養。
一、書法有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
有人說:寫字好的無“差生”。這話聽起來有些離譜,然而的確如此 ,“差生”關鍵差在哪里?差生差的不是成績,而是良好的習慣。我們這樣假設,如果一個孩子做事專注、細心、守時、有序、高效,孩子的成績又會差到哪里去呢?那么究竟如何形成良好的習慣呢?
練習書法不僅能讓我們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還會讓人在此過程中形成規范的習慣,長此以往,通過書法練習我們就能夠培養自己的自制力。人這一生中都在接受教育,而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一個人的習慣和其行為、性格、命運息息相關。如美國心理學家威詹姆士的研究結果,他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由此可見,習慣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良好規范的習慣能讓我們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對生活有更高的品質要求,學習有更好的方法也更為輕松,讓我們能夠形成良好的品格,成就更好的自己,活出自己更精彩的人生。
二、書法有利于文化精神的傳承
黨的十八大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整體實力等四個方面對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行了部署。這四個方面,既是對文化建設的總要求、總部署,也是對書法事業發展的總要求、總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也是對中國書法事業提出的責任命題。
中國書法以漢字為載體,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與漢字密不可分,同中國文化一脈相承。也就是說,書法不僅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標志,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對文化的傳承,首先應該是對精神的傳承。請看,余秋雨這樣描繪書法之美:
那些黑森森的文字,正是中國文化的生命基元……千百年來,在這塊遼闊的土地上,什么都可以分裂、訣別、遺失、湮沒,唯一斷不了、掙不脫的,就是這些黑黝黝的流動線條……因刻刻畫畫而刻畫出了一個民族永久的生命線。人類的諸多奇跡中,中國文字,獨占鰲頭。[1]
三、書法有利于處世道理的借鑒
無論什么階層的人,無論何種身份,都需要與人溝通,因此要學會良好地與人交往,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這需要我們融洽地與人相處。而學習書法無處不體現中和的、辯證的、樸素的中國哲學思想。
比如,姜夔在《續書譜》中,談到真書的用筆:
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2]
這雖然講的是在用筆時,不需太肥太瘦,太露太藏,就和人際交往一樣要把握一個中和之度,不能過于張揚也不可怯懦。
再比如方圓問題時:
……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3]
就是說我們要有大局觀。
諸如此類的辯證、中和的哲學思想,在書法藝術中都有體現。
四、書法有利于性格意志的磨煉
學習書法能夠磨練意志品質,書法不似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那樣有趣,相比較而言較為枯燥,能夠堅持練習書法的人,必然有毅力與恒心。書圣王羲之經過長期練習琢磨能夠入木三分,有了《蘭亭集序》。書法史就是書法家意志磨煉的寫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