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存權
【關鍵詞】 創新教育;理念;師資隊伍;渠道;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81—01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思想教育和教育實踐。中學教育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國中學創新教育尚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著許多突出問題,例如對創新教育理念認識不足、教學方法單一、課程結構不合理、內容落后、師資力量不均衡等,因此開展中學創新教育的實現途徑和保障機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開展中學創新教育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創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的創新人才,實現各領域的創新發展,破解當前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因此創新教育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學生正處于最富想象力的思維活躍期,是養成各種素質的基礎期和關鍵期,創新型人才培養必然要從中學生抓起。
二、當前中學創新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我國現行的中學教育在培養中學生創新素質方面存在著若干問題。首先教育觀念落后,從學校的管理者到一線教師普遍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主要表現在中學培養目標、學生觀等方面與教育創新的要求相去甚遠;其次教育內容陳舊、教學途徑單一,目前中學課程設置主要以“單純應試教育”為主,而且學校教育只重視課堂教育,對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其他途徑流于形式;第三教育方式欠缺多元化,傳統的以講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方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創新教育的要求,中學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嘗試進行探究式學習、討論式學習、任務式學習等方式;最后教學過程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家庭和社會的責任,這種現狀必將阻礙學生素質的形成,不僅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而且影響與高等教育的銜接,因此必須堅持進行中學創新教育改革。
三、中學創新教育實踐中的有效途徑
1. 樹立中學創新教學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中學教師應當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要改變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觀,樹立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中心的教育觀。依托教材,培養學生掌握各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運用思維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原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達到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的目的。
2.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中學教師是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積極引導者,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創新興趣的培養、創新實踐的鍛煉都起著巨大的作用。只有高素質、高質量的教師團隊,才能在學生的學習實踐中培養好他們的創新意識。面對創新教育,中學教師應樹立教育創新理念,不斷獲取新知識、新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和創新精神,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時代發展的需求。同時各中學也可采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提升師資隊伍的創新教育水平,如提供外出短期培訓的機會、聘請高校從事創新教育的師資或具有創新經驗的社會人士進行培訓等等,為中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3. 課堂教學是創新培養的主渠道。創新型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陣地,只有不斷加強和改進中學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才有可能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首先,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學方式和方法是一個漸進性和變革性的內容,學會運用科學技術手段,采用視頻、音頻、幻燈片等一系列學習資源來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習興趣;采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情景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模式,選取相應的課程和章節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專門開設創新類的選修課程。從國外的發展經驗來看,在中學期間開設創新類課程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例如在美國創新類課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體制是非常完善的。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索一些符合我國國情的適用于中學生身心發展且與中學教學實際相吻合的課程建設。最后,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在校園里結合課堂所學知識,開展各類科學創新活動、社團活動及實踐活動,多途徑、多層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 建立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是激勵創新素質培養的保障。教育評價在教育改革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要培養中學生的創新素質,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評價體系,根據培養中學生創新素質的目標和要求,來制定相應的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評價標準。同時在評價體系中應當包括對教師在創新知識傳播、創新技能培訓、創新精神養成等方面的作用與價值給予肯定,從而有效調動教師開展創新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只有教育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人才,才能促進社會發展。面對新世紀的機遇和挑戰,中學的創新教育要在教學課堂中尋求發展和創新,就必須不斷地學習、探索和實踐,要樹立積極正確辦學理念,明確現代中學教育的目標與任務,更新觀念、更新知識體系,努力探索迎合信息時代的教學規律,從而在課堂上開展適應新形勢、新需求的創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