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飛 陳佳佳
隨著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產業園區、特色小鎮、大院大所、互聯網企業等新興領域不斷落戶蘇州高新區,高新區立足實際,堅持“經濟社會發展到哪里,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里,黨的組織就覆蓋到哪里”,積極為新興業態發展壯大注入“紅色基因”、裝上“紅色引擎”,以“新業態黨建”助力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近年來,蘇州高新區緊扣“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培育創新業態、營造創新生態”目標,立足區域“高”“新”特色,在全市率先提出并創新推進“新業態黨建”,集中力量推進黨組織在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產業園區、特色小鎮、大院大所、互聯網企業等新興領域的覆蓋,有力促進了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建設、全面過硬。如今,“海棠花紅”已經綻放在高新區改革發展最前沿,紅遍了每一個區域和角落。
蘇州創業園成立于1994年,是全國首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之一。成立以來累計引進培育科技企業1800多家,成功孵化阿特斯光伏、紐威閥門等一批上市公司,培育了東菱振動、國芯科技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龍頭企業。創業園黨委成立于2004年,現有黨支部20個,黨員537人。
“依據園內企業集群、高層次人才集中、創客集聚等特點,我們黨委建立健全了‘1+5+X’黨組織覆蓋網絡,依托‘擎黨旗、共創業’黨建品牌,全面打造了‘黨建+’工作生態鏈,深入推進‘黨建+雙創、黨建+人才、黨建+互聯網、黨建+群團’四大工作體系建設,促進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深度融合,全面實現黨群工作服務、創新創業服務和人才工作服務‘三個100%覆蓋’。”蘇州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主任王華清介紹說,通過搭建人才、企業、科技金融等“7大服務平臺”,高新區實現了人才集中、產業集聚。數據顯示,目前全區累計引進各類高科技人才18000余人,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國家級6家。
“我們通過加強以蘇州創業園、醫療器械產業園為代表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黨建工作,有效強化了對創新創業企業黨建工作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除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外,我們也非常注重創新創業企業的黨建工作。”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組織部部長張國暢說,在推進互聯網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高新區創新實施“紅客計劃”,通過“雙培雙爭”舉措,助推互聯網企業實現黨建和發展“雙過硬”目標。目前,園內共有電子商務、網絡安全、新媒體、大數據、教育、智慧醫療等10大類型的互聯網企業120余家。
2018年3月,高新區還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互聯網企業黨建工作的若干意見》,從明確總體要求、突出分類指導、促進作用發揮、注重典型引領、搭建服務平臺等十個方面為互聯網企業立規矩、布章法。通過成立全區互聯網企業黨建工作協調小組,建立互聯網企業黨建掛鉤聯系機制;開展地毯式摸底排查、集中攻堅式組建、周期常態式組建、區域化兜底管理;深化“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制定規范化建設清單,進行“雙電子化積分”考核;加大經費、陣地、人才保障力度;落實工作責任,強化考評工作、調查研究、宣傳總結等措施,引導互聯網企業等新興領域行業健康發展。
“在《意見》的支持下,高新區互聯網企業黨建突飛猛進。如今,全區已經出現了食行生鮮‘身先’黨建、路之遙‘五善’黨建工作法、國芯科技‘我的中國芯’等30多個互聯網企業黨建示范品牌。”張國暢說。
走進蘇州金融小鎮,青山綠水中融合了靚麗的“紅、金”兩色。作為蘇州市首批特色小鎮之一,蘇州金融小鎮秉承“業務推進到哪里,黨建就跟進到哪里”的理念,充分發揮黨建工作“紅色引擎”作用,以黨建引領金融工作創新,為所轄各黨組織、小鎮入駐機構及被投企業提供“黨建工作服務、基金專業服務、金融生態服務、公共配套服務”等一站式服務。
小鎮黨總支書記浦穎賢介紹,在開展黨建工作過程中,小鎮黨員骨干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堅守“與中小企業共成長”的初心,開展“下沉式”服務,主動扛起各板塊“科技金融助理員”職責,在2017年幫助提供融資1015筆,解決各類企業融資需求35.51億元。同時,蘇州金融小鎮黨總支持續推進小鎮基金專業服務體系,已協同上交所、市金融辦、中信建投等開展了各類專業論壇活動30余場,服務金融機構、企業近千家。
除蘇州金融小鎮外,高新區蘇繡小鎮的黨建工作也頗有特色。小鎮創新構建“12345”工作機制,即:圍繞一個中心、引領兩條發展帶、聯動三方資源、探索四融黨建模式、助推五大振興。小鎮黨建依托一鎮、一村、一島,實現蘇繡產業的高端集聚,并以此為基礎,將創新和時尚相結合,驅動產業升級,打造集設計、版權、生產、交易、人才等產業要素于一體的蘇繡全產業鏈。同時,小鎮注重凝聚繡娘黨員,發揮繡娘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利用擁有江蘇省刺繡行業乃至全國非遺界最具實力的大師群的優勢,蘇繡小鎮重點打造“刺繡技藝先鋒崗”“創意繡坊示范崗”“愛心奉獻模范崗”,不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和鎮湖蘇繡大師,對鎮湖繡二代進行專題培訓,有重點、有方向地進行蘇繡青年人才開發工作,為蘇繡小鎮的發展和傳統蘇繡產業的發揚光大增添了新的活力。
“‘大云’系列軟件項目作為國內首批云計算研發項目之一,自2007年4月啟動以來就著力打造‘超大規模電信級云平臺’。在‘大云’系列產品研發過程中,公司各產品組注重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大力倡導創新思維,不斷實現技術突破和架構創新。”中國移動蘇州研發中心云計算黨總支書記耿介紹說。
云計算黨總支共有黨員135人,約占部門員工總數的45%。黨總支設立黨員示范崗103個,結合業務發展設置黨員示范區10余個,涵蓋研發、交付各個團隊。耿 介紹,操作系統產品作為“大云”系列產品的基石,為各產品提供了安全、穩定和可靠的平臺運行環境,團隊成員黨員比例超過50%。總支委員張勝舉擔任項目帶頭人,帶領團隊深耕開源社區,累計向內核社區提交補丁數百個,社區貢獻度國內排名前列。基于開源打造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統,擺脫了對國外操作系統的依賴,累計申請相關發明專利數十項。
“大院大所的黨建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各單位黨員對科技創新起到了較好的助推作用。”蘇州高新區工委組織部副部長沈宇亮一語道出大院大所黨建關鍵點。目前,高新區已落戶100余家大院大所平臺。其中,中科院地理所蘇州基地立足自身專業特色優勢,把地圖語言和地理科學思維靈活運用到黨建工作中,提出黨員管理地圖、黨建工作發展規劃圖、組織活動開展圖、志愿服務地圖等“黨建七張圖”。在這“七張圖”的指引下,蘇州基地黨總支已經發展成一個黨員總數39人、碩士學歷占70%、30周歲以下黨員占60%的優秀黨組織。2015年,公司IPM平臺榮獲測繪科技進步特等獎,2017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蘇州醫工所的黨員也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助推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據了解,在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黨員設計原研團隊和中生(蘇州)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其申報的小型自動ZS-AE7S流式細胞儀成功取得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其分辨率、熒光靈敏度均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可以差異化滿足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需求。“我們的原研團隊成員80%以上是黨員,平均年齡33歲。研發中黨員在科研一線形成的戰斗堡壘作用十分突出,助推了該項科研成果的突破。”該所醫學檢驗室副主任王策表示。
商圈樓宇是高新區最富活力、最聚人氣的區域,因此,高新區高度重視商圈樓宇黨建工作,先后在人才大廈六樓成立黨群服務中心,設立周新民黨建工作室分站等10多個功能站室,實施“金牌黨建指導員”“人才引才快車道”“勞動保障百事通”等黨建項目;在龍湖時代天街建立“天街驛站”,積極推行黨員示范商戶評比工作有效實現服務商戶、服務黨員、服務群眾“三服務”目標。
獅山橫塘街道是蘇州最繁華的金融商貿區之一,在這條不到公里的街區內,蘇高新廣場、人才大廈等高樓鱗次櫛比;龍湖、金鷹等商業載體星羅棋布,黨建工作有很大的難度。對此,高新區以新興領域黨建“百日攻堅”行動為抓手,以獅山街道黨工委為主體,打造了街道“黨校+中心+聯盟”的黨建工作格局。
一個黨校即獅山橫塘街道黨校,校內設有教育中心、圖書館舞蹈房、電腦房等場地,是街道開展黨員干部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的重要場所。
一個中心即獅山橫塘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該中心是街道黨工委通過整合優化黨建資源,在轄區中心區域傾力打造的一個綜合性黨建服務平臺,為轄區12個基層黨委、9個黨總支、454個黨支部和5019名黨員提供各類黨建服務。中心立足充分發揮政治和服務“兩大功能”,集成果展示、服務咨詢、活動教育等功能于一體,不僅建有黨建展示區和黨建服務區,全面展示街道以黨建引領促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的改革實踐成效,還建有全市首個黨員信仰生活空間,黨員可在其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開展組織生活、進行學習閱讀、交流心得體悟等等。
一個聯盟即基層黨建品牌“紅色聯盟”。2018年4月20日,獅山橫塘街道與銀監會蘇州分局、蘇州經貿學院等10家單位進行了“紅色聯盟”簽約儀式,這是街道黨建共建的特色工作,也是創建十大街區中“紅色先鋒”街區的一項重要內容。截至目前,獅山橫塘街道及社區兩級層面已經與轄區內學校、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等近110家單位簽訂了共建協議,按照“行業相近、地域相鄰”的原則科學劃分了黨建區域,以商圈統籌、樓宇統籌、教育園區統籌等模式,將街道轄區內各單位、各組織最大程度地納入黨建工作范圍為街道“黨建引領、區域共治”貢獻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