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超 鄒 新(蕪湖市產業創新中心)
蕪湖市作為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長江經濟帶的組成部分,提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能力已成為當前城市發展的重點。表1分別從技術市場交易額、專利授權量和研發經費支出三方面展示了蕪湖市2014—2017年的創新能力。與2014年相比,2017年蕪湖市技術市場交易額從36.9734億元增加至48.2981億元,技術市場成交額呈逐年增長趨勢。此外,2014—2017年,蕪湖市的研發經費支出增長迅速,從2014年的52.88103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82.3177億元,表明蕪湖市的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在安徽省提倡建設全省綜合性大科學中心的形勢下,蕪湖市全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團式發展,著力建設一批高端的重大公共研發平臺。重大公共研發平臺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基礎,是區域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蕪湖市重大公共研發平臺的建設,緊緊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層次核心研發團隊、研發能力和創新成果等方面展開,有利于蕪湖市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的發展。
蕪湖市頒布了《中共蕪湖市委蕪湖市人民政府關于呼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長江經濟帶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的意見》(蕪市發〔2017〕14號)、《蕪湖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蕪湖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政策規定的通知》(蕪政〔2017〕29號)、《中共蕪湖市委辦公室蕪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加快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研發創新平臺、打造長江經濟帶產業創新中心的實施方案的通知》(辦〔2017〕91號)等文件,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面構建符合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和制度環境,建成一批行業認可的高端研發創新平臺,深入落實人才發展戰略,快速提升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用以支撐全市乃至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安徽省大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江經濟帶持續發揮重要影響力。出臺《蕪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財政支持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建設運營管理辦法的通知》(蕪政辦〔2017〕50號),明確重大公共研發平臺財政投入的決策機制、使用范圍和激勵標準等內容,加強對產業創新專項資金的管理。出臺《蕪湖市重大公共研發平臺運營管理與績效考核辦法(試行)》(蕪政辦〔2018〕34號),明確重大公共研發平臺申請績效獎補的條件、考核程序和考核辦法,加強平臺的管理。

表1 2014—2017年蕪湖市技術市場成交額、專利授權量及研發經費支出情況
蕪湖市在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通用航空、微電子(含汽車電子)、新型顯示、軌道交通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裝備、互聯網+及共享經濟等10個產業領域建有37個重大公共研發平臺,構建核心創新鏈,為產業鏈各環節創新創業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截至2018年底,蕪湖市擁有省級及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1個,其中國家級8個;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76個,其中國家級13個;省級及以上重點(工程)實驗室16個;院士工作站38個。截至2019年2月,蕪湖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520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207個、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119家、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4家、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4家、省級知識產權示范培育企業8家。全市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7家,孵化面積38.7萬平方米。
2018年,蕪湖市從事研發活動的人員近3萬人,其中具有博士學歷841人、碩士學歷2729人,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344個,2人擬被科技部列入“科技創新創業人才”,1家企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類一等獎。
為進一步了解蕪湖市重大公共研發平臺的建設現狀,本次研究從基礎建設、創新能力和創新服務等方面對37個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展開問卷調查,收回問卷32份,收回率為86.5%,有效問卷25份,問卷有效率為78.1%,填寫者均為平臺的中高級管理人員。通過對調查問卷數據統計分析,蕪湖市在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建設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如圖1所示,從地域分布看,78%在市區,14%在蕪湖縣,5%在繁昌縣,3%在無為縣,而南陵縣為0%。蕪湖市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大部分集中在市區,縣城相對較少,存在市縣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
如圖2所示,由于蕪湖市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建設模式主要以政府主導、市屬國有企業主導、區屬國有企業主導、縣屬國有企業主導以及企業自建為主,只有48%的平臺加盟高校數量在3家以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平臺的功能發揮。學校具有人才優勢,重視教學與科研,擁有許多科研成果,但由于缺少企業的積極參與,無法準確把握企業需求,導致多數成果停留在紙面上,沒有轉化為實際應用。
如圖3所示,在投資主體數量方面,80%在 3個以下,16%在 3~5個,4%在5個以上。眾所周知,重大公共研發平臺是以非營利為主。因此,平臺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外部資金支持渠道過于單一容易造成平臺資金短缺,進而影響其正常運行。
如圖4所示,在服務企業數量方面,只有28%的平臺在50家以上,服務意識有所欠缺。如圖5所示,在用戶使用平臺次數方面,只有32%的研發平臺在5次以上,用戶黏性不足。除此之外,蕪湖市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在科學儀器設備共享、知識共享等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協作機制,缺乏溝通交流與合作,開放程度不高,科技創新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阻礙平臺服務功能的充分發揮。

圖1 地域分布情況

圖2 加盟高校數量

圖3 投資主體數量

圖4 累計服務企業數
蕪湖受地理位置、企業規模和實力、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凝聚力度不強。近年來,蕪湖市相繼出臺一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團隊的政策措施,如《蕪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蕪湖市扶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創新創業實施辦法的通知》(蕪政辦〔2017〕21號)、《關于印發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人才專項政策(試行)的通知》(蕪戰新基地辦〔2018〕11號)等,但多數企業無法落到實處,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團隊缺乏。
通過強化政府組織領導和統籌布局,建立健全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工作推進機制和支持管理程序,完善政策激勵和風險補償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調動各級各部門各企業加快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推動市縣間交流合作,構建跨市縣的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實現平臺建設合理布局。

圖5 用戶使用平臺次數
加強企業與高校的交流合作,全力支持安徽師范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等學校參與重大公共研發平臺的研發工作,同時積極爭取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合作,打破院校與企業之間的阻隔,整合優勢資源,取長補短,共同推進平臺建設。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輔助的多元投入機制,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資模式。制定重大公共研發平臺相應制度,促使在平臺運營過程中受益的企業履行負擔部分研發資金的義務。推動重大公共研發平臺與金融機構間的合作,引導金融機構為平臺提供便捷的融資服務。
加強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宣傳力度,提升平臺社會影響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努力提升服務意識。定期展示最新科技成果與研發服務,增設在線咨詢和答疑,提升用戶對平臺的認知程度,增強用戶黏性。出臺蕪湖市科學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的實施意見,采取多元化的共享模式,建立健全科學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利益分配與財政補助政策;利用大數據技術完善知識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在海量數據中的存儲、搜索和展示,推動各平臺間交流與合作,提高科技創新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平臺開放共享力度。
全面推動蕪湖市“百人計劃”項目,建立健全政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實施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形成創新人才的可持續化供給。不斷完善重大公共研發平臺的人才評價機制、科技創新獎勵制度,改革股權分配制度,提升平臺吸引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團隊的能力。
蕪湖市重大公共研發平臺建設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充分借鑒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建設模式與成功經驗,完善平臺體制建設,推動蕪湖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發創新,促進平臺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