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白云怡
美國《華盛頓郵報》24日報道稱,三家中國大型銀行可能面臨被切斷美元清算渠道的風險,原因是這幾家銀行曾拒絕執行美國一家法院關于違反對朝鮮制裁調查的傳票而被一名美國法官裁定為藐視法庭。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5日回應稱,中方一貫要求中資金融機構在海外的分支嚴格遵守當地的監管法律法規,但反對美方對中國企業進行所謂的“長臂管轄”。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面臨制裁的3家中國銀行的名字尚不能確認,但法庭裁決的細節與2017年對中國交通銀行、中國招商銀行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民事沒收行動一致。報道稱,美國司法部2017年曾指控上述三家中國銀行與一家香港公司合作,這家香港公司被指替朝鮮外貿銀行洗錢超過1億美元,而朝鮮外貿銀行是美國制裁的對象。報道以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為例分析認為,該行雖然在美國沒有分支機構,但在美國設有處理美元交易的賬戶,美國法院的裁決意味著美國司法部長或財長有權終止該行在美賬戶及其處理美元交易的能力。一旦上述舉措被付諸實施,將是對該銀行的嚴厲懲罰。
針對《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中國交通銀行、中國招商銀行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25日分別進行回應。三家銀行均表示,未因涉嫌違反任何制裁法律而受到相關調查。浦發銀行稱,該事件起源于美國司法機構在對客戶進行調查時,要求浦發銀行直接向美國方面提供該客戶資料,根據有關法律法規,任何組織、個人或者其他實體均不得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向境外提供相關客戶信息資料。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表示,相關案件涉及美國法院向中資商業銀行調取存放在美國境外的客戶信息,屬于跨境調查取證的司法協助范疇。根據《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等中國法律相關規定,司法協助應當依據《中美刑事司法協助協定》規定方式進行。
“美國最終是否會真正落實這一裁決,以行動終止這三家銀行的美元清算渠道,尚存在很大疑問。”中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2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目前所有的信息均來自于“一名聯邦法官”,鑒于美國司法體系名義上的獨立性,現在還很難判斷這是法官個人自行做出的決定,還是背后有更多政治因素驅動。“如果這確實是美國政府的意圖,并在接下來被政府付諸實際行動,則將對中國的經濟安全和金融安全構成非常大的威脅,并對中美關系造成極大沖擊”,宋國友認為,這不是簡單的極限施壓手段,而是美國國內整體對中國的戰略焦慮和質疑又一體現。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則認為,美國此舉或許主要意在施壓朝鮮,順帶打擊中國。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美國對朝制裁正在收緊而非放松,因此中俄企業成為主要被監視對象,此次銀行事件可能是美國對中朝“敲山震虎”的又一信號。
《華盛頓郵報》的報道25日一度引發市場擔憂:招商銀行A股盤中一度跌逾8%,收盤時下跌4.82%;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收盤跌幅在3%左右。但隨著三家銀行午后發布澄清聲明,市場情緒已明顯有所緩和,銀行板塊跌幅收窄。
另據路透社25日報道,中國央行旗下媒體《金融時報》周二援引業內資深人士的話稱,目前沒有確鑿信息表明中資銀行會受到制裁,《華盛頓郵報》相關報道并非針對最近發生的事件,其所指調查已在今年3月一審,現仍在司法進程中,7月12日還將在華盛頓的一家法院進行二審。據該人士分析,預計中資銀行應不會失去美元清算資格,市場對此不應過度解讀。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法律顧問卜祥瑞25日對記者表示,美國法院未經中國政府相關主管機關同意,僅僅依據其國內法,就判決中資銀行向美國案件原告直接提供受到中國法律嚴格保護的中國境內機構的客戶信息,屬于典型的對中資銀行行使“長臂管轄”權,明顯違反《商業銀行法》《民事訴訟法》《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等一系列中國法律相關規定,中資銀行依法不應該履行美國法院的判決。
耿爽25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政府一向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全面落實聯合國安理會的各項決議,不但要求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嚴格遵守聯合國制裁決議,也要求中資金融機構在海外的分支機構嚴格遵守當地監管法律法規,依法合規經營,配合好當地司法執法部門的監管行動。與此同時,我們一貫反對美方對中國企業進行所謂“長臂管轄”。希望美方加強同各國在金融監管等領域的雙邊合作,包括合乎各方國內法的信息交流,通過雙方司法協助和監管合作渠道解決跨境信息共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