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婚姻締結 局限性 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馬煥,西北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120
(一)婚姻締結的三大原則
1.一夫一妻制。何謂一夫一妻制,即在西周時期,無論是諸侯大夫還是平民百姓,只準娶一位正妻,但可以娶數量不等的側室,就是妾。
2.同姓不同婚。就是說在婚姻締結方面,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員之間是不可以再組家庭的。這是出于對家族成員的身體素質方面考慮所必須遵守的一項原則,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經驗反復實踐摸索才總結出來。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詩經》有與云:“娶妻如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由此可見,在宗法制度下的婚姻制度的最終目的并非男女個人之事,而是“合二姓之好”鞏固兩家族之間的聯系,增強家族之間的實力。
(二)西周婚姻締結的法定程序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上文得知“父母之命”是婚姻締結的前提,當然也是婚姻成立的必經程序。與“父母之命”同等重要的就是“媒妁之言”。這既是禮的要求也是國家法律的直接規定。婚姻的成立必須通過“媒”,這是當時社會男女結合的必由之路。
2.六禮。包括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彩,即男方通過媒人向女方轉達與其成婚的意愿,女方若同意,男方便可向女方下聘禮;問名,即詢問女方的姓氏以及女方父母的姓氏。主要目的有兩點:第一點,防止同姓結婚。第二點,知道了姓氏可以為到宗廟里測吉兇做準備;納吉,其實納吉也可說為報喜,就是在問名之后,測得吉兇,若是吉,就可以結為連理,則男方就可以拿著占卜結果到女方家去報喜;納征,即男方拿著彩禮到女方家去訂立婚約,這時的彩禮必比納彩時要更加貴重;請期,即在訂婚之后男方要選擇吉日完婚,然后把選的日子向女方征求是否同意的這個過程就是請期;親迎,即男方迎娶女方完成婚禮儀式。
3.祭祖。首先就是女方嫁到男方之后的第二天,須沐浴更衣,精心打扮之后向男方的父母請安,以便男方父母承認其在家中的身份地位。最重要的就是祭祖,祭祖是在婚禮舉行完之后三個月后,新婦需祭拜夫家祖先,得到夫家祖先的默認才算正式加入夫宗。此時婚姻締結的所有程序才算完成,女方正式成為男方家族中的一員。
(三)婚姻成立和禁止的條件
1.關于婚齡。男三十,女二十為西周的法定婚齡,正所謂“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這是西周婚姻成立的實質要件。
2.關于婚姻形式。西周時期的婚姻形式其實有好多種的,如最主流的婚姻形式——聘娶婚,還有其他的掠奪婚,自由婚等不同種類的婚姻形式。
3. 關于婚姻儀式。所謂婚姻的儀式就是婚姻締結程序中的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4.禁止婚姻關系成立的條件
(1)同姓不婚。同姓不婚不僅是禁止婚姻成立的條件還是西周婚姻締結的原則。
(2)居尊親喪不得嫁娶。這點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在父母喪期三年內,不得嫁娶,這只針對未嫁女子有法律效力。而已嫁女子,不管是妻還是妾,在丈夫三年喪期內不得再嫁。
(3)等級身份不同,不得嫁娶。我們都知道西周時期等級森嚴,因而在結婚的時候也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如士只能與士通婚,庶人只能與庶人通婚。貴族與庶人是絕沒有通婚的可能性的。這也是西周法律所明文規定的。
(4)五不娶。何為五不娶,即“逆家子不娶,亂家子不娶,世有刑人不娶,世有惡疾不娶,喪夫長子不娶”。
5.婚姻關系的中止。西周時期男女婚姻關系的中止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男女自愿離婚或者協議離婚,據歷史考證這種離婚的形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會動亂、自然災害、男子喜新厭舊。
另一種情況就是“七出”。這是排除自愿離異,完全由男子主導的離婚權。其內容是“無子一也,淫穢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竊盜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天子諸侯之妻,無子不出,只有六出耳。”
那么與七出相對應的還有一種制度叫“三不去”是婚姻中止的例外。即“有所取,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意思就是說,在休妻前女方娘家還有人,休妻時女方家已經沒人了,休了之后女子就沒地方去了,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休妻;第二種就是女方與男方在男方家一起守孝三年的就不能離婚;最后一種就是開始的時候夫妻生活很貧困,在共同努力下家庭富裕了,然后男方提出離婚,這是被當時的法律所不允許的。
(一)西周時期婚姻制度的局限性
西周時期的婚姻制度不僅適應奴隸制的統治需要,還適應封建制的統治需求,都在不斷的強化等級制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我們說西周時期的婚姻法律制度影響深遠,不僅僅是說其所表現出來的婚姻形式而且在內容上也被后世借鑒與繼承。通過查閱西周婚姻法律制度方面的史料,我們可以體悟到西周的婚姻家庭制度蘊含著具有東方特色的價值觀念與嚴格的道德規范制度,具有典型的“倫理法”特點,同時也把西周的時代特征展現的淋漓盡致。那么,同樣的也很明顯的反映出西周婚姻制度的局限性。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嚴重的侵犯了男女間的婚姻自由權。婚姻自由是一項人身權利,它主要表現在當事人有選擇結婚對象的權利,同時他人不得干涉當事人婚姻的權利,充分的體現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思想。而西周時期的婚姻制度是在必須聽從父母意愿的家長式包辦婚姻,根本不會考慮當事人之間的意愿,男女間的兩情相悅,考慮的是宗族之間關系的鞏固,繁衍子孫。主婚權一直操控在尊長的手中,然后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婚姻合法化的前提,無疑這種侵犯人身自由權的家長式婚姻制度在現在看來是西周婚姻法律制度最大的弊端,是套在婦女身上最沉重的枷鎖。
2.表象的“一夫一妻制”貶低了婦女的地位。西周時期雖然實行的“一夫一妻”制,但是可以納妾,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納數量不定的妾。而西周之所以在婚姻法上明文規定“一夫一妻制”僅是為了適應宗法繼承制度的需要。所以這種一夫一妻制僅是表面現象,實則一夫多妻。所謂的“七出”完全將婦女置于被動的地位,充分的反映出男女之間的不平等。
3.妻、妾的財產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在當代社會我們說夫妻之間有共同財產,個人財產等等不同形式的財產劃分方法,在婚姻法上有詳細的規定,充分保障了婚姻后雙方當事人財產權的行使。而在西周時期,妻妾在家庭中完全是勞動者沒有完全的財產權。
(二)西周時期婚姻制度的積極影響與借鑒意義
通過上述對西周時期婚姻法律制度的簡要剖析,我們發現西周婚姻法律制度影響著歷朝歷代,雖說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我們深入挖掘,也能找到一些當時的婚姻理念對我們當代社會來說,有著深刻的影響由與借鑒意義。
首先,就是我們上文所提到的“同姓不婚”這一制度,經當代醫學表明,這項制度確實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經醫學證實有血緣關系的同姓男女結婚,由于存在相同或相類似的病態基因,所生的孩子在生理上存在很大缺陷。
其次,在婚齡方面,西周也有明確的規定。所謂“令男三十而取,女二十而嫁”就是對于婚齡的規定。這與我國婚姻法上所提倡的“晚婚,晚育”相符合。
最后,“三不去”是婦女合法權益保護的集中體現。并不是西周說有的婚姻制度都是對婦女權利的限制或侵犯,“三不去”在法律層面上積極的保護了婦女的合法權利。雖說當時道德法制化,“三不去”是道德上對“七出”制度的抗衡。
(一)婚姻關系的法定化有助于國家對社會關系的調整
通過查閱我國婚姻制度的相關歷史文獻資料了解到,婚姻的形式在歷史上分為雜交婚,群婚,固定婚,而在我國原始社會或者奴隸制社會的早期,那個時期并沒有一個比較規范的規則來對當時的婚姻締結加以限定多表現為雜交婚,群婚,導致當時的人口成活率低下幾乎人口負自然增長率,嚴重的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國家不能夠有效的調動社會資源調整社會關系。到西周時期經過了夏、商的積淀對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奴隸制社會的頂峰。在西周時期將婚姻以法律條文的形式予以確認,也就是固定婚。其看到了固定婚姻有利于鞏固人類社會生活秩序,協調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優化了人類之間的群體組合。由于婚姻家庭的法定化致使西周達到了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
(二)首倡要式婚姻強調婚姻關系的公示與公信
所謂的要式婚姻是指男女雙方按照法律的規定發生婚姻的方式。西周時期在婚姻關系的成立上做了許多詳盡的規定,如六禮,禁止結婚的相關事項。這樣一方面體現了婚姻關系發生的公示與公信,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統治階級對婚姻制度的重視。加強了對婚姻的監督和指導。這種要式婚姻制度也傳承至今。
(三)自由婚制度對于探究婚姻的本質有重大的啟發作用
要想深刻的學習婚姻法的理論基礎,首先就要弄清楚婚姻的本質問題。婚姻的本質與婚姻的概念和婚姻的定位密切相關,所以研究婚姻的本質對于實際的婚姻生活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我們從西周的婚姻制度中不難發現一些程度上是承認自由婚的合法性。而且是在尊重婚姻自然屬性的基礎上承認婚姻法的“私法”性質。并未一味強調取締。就這點而言西周婚姻制度對于當代婚姻制度的發展具有實質的啟示作用,婚姻自由也成為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
(四)婚姻實質要件的現代意義
所謂的實質要件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締結婚姻所具備的條件,如達到法定婚齡,具備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另一方面,禁止婚姻成立的條件,如同姓不婚,居尊親喪不得嫁娶。在婚齡方面,西周時期是男三十,女二十為西周的法定婚齡,而現行婚姻法規定男二十二周歲女二十周歲,所以西周的婚齡規定對我國婚姻法的訂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禁止近親結婚方面,西周時期的同姓不婚已被當前科學所證實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被我國婚姻法規定為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不準結婚。
(五)注重對婦女等弱勢群體的保護,實現真正的平等
通過上文可知西周時期的婚姻法律制度通過“三不去”初步保護了婦女的某些權利,也是對對婦女權利保護的雛形,其影響深遠,后來的歷朝歷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都以其為藍本并有所發展,如唐朝的《永徽律》中將婚姻制度作為單獨的部分規定在《戶婚律》中,并且更加注重對婦女等弱勢群體權利的保護。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總則中的第二條就明確規定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表現了現代對于婦女、兒童、老人等弱勢群體保護的重視,和他們在婚姻法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在分則中更加明確的規定了他們具體享有的權利,在充分保障人權的基礎上,賦予他們很多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
參考文獻:
[1]錢大群.中國法制史教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
[2]曾憲義.中國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吳慧娟.西周婚姻法律制度研究[J].蘭臺世界,2013(3).
[4]蒲堅.中國法制史[M].上海: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