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軍
語言文字歷來是人們思維的工具,交流思想的工具,所以語文教學必須突出工具性。通過語言教學教會學生掌握這一工具,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
掌握工具的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訓練”,舍此而無他法。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凡是技術,沒有不需要歷練的。”因此,語文教學應以訓練為主線,組織教學過程。訓練就可以針對過去語文教學中“讀得少、講得多、練得雜”的現象,反其道而行之,即采用“讀得多些,講得少些,練得精些”的辦法。教師遇到可講可不講的部分就不講,可問可不問的則不問,空出時間來讓學生自己動腦筋思考。動腦、動口讀課文,兩耳聽讀,讓課文語言一次次輸入大腦的記憶中去。
這種訓練是不是就是搞“題海”戰術呢?當然不是。
所謂“題海”戰術,諸如那些查字典把解釋抄幾遍,那種按教師固定的意思或教參概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一字不漏地抄寫三五遍,然后背熟。這些都不是語文能力的訓練,往往周而復始,學生作業多,不堪重負,家長慨嘆,目不忍睹。有的家長在愛心的驅使下,竟幫助孩子“學習”,模仿孩子的字跡做作業“交差”;而另一些孩子在題海戰術中打敗仗,便厭惡做作業,致使教師難教,家長便用“家法”強行管制。這樣一來。“成功”地扼殺了學生愛動手、動眼、動口的天性,也根本談不上語文能力的培養。
這些“題海戰術”,不僅耗費了學生珍貴的童年時光,奪去了他們童年的歡樂,更嚴重的是使他們失去了創造性。家長叫苦不堪,社會上也一再呼吁要為學生減輕負擔。但是教師一點也沒有這個意思,教師為何非要這般苦,這般累呢?教師也要“交差”,要應對統考。然而這種為了應對統考而進行的“題海”訓練,可以說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極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效果的。因為語言、文字工具的應用是具有整體性的,在學習和生活中,聽的、說的、讀的、寫的,不可能是一個字、一個詞,而是整段、整篇。因此,要加強語文能力的訓練,一定要注意淡化“題海”觀念,進行應用性的整體訓練,讓學生多讀、精讀、多寫、寫好。這是語文教學中傳下來的好經驗,我們需要將其繼承和發揚、發展。呂叔湘老師曾經這樣說過:“語文是靠學生廣泛地閱讀學好的,不是語文老師教好的。”所以我們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新課標要求、班級實際情況等,進行有步驟地精讀、略讀、默讀、連讀、跳讀、猜讀以及適當地背誦等。只有深入而廣泛地閱讀,才能深入理解課文,透徹地了解知識,也才能為寫作打好基礎。還有,教學時應重點突出教材精彩片段的教學,在精讀中,則緊扣教材語言,讓學生比比讀讀,推敲詞語,領悟語言,提高體會語言的韻味和鑒賞能力。至于聽話、說話能力,也應加強從低年級的聽說一句話到中高年級的聽說一段話、幾段話到簡短文章的訓練。總之,語言文字的訓練,應從應用出發,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