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在我國,藝術歌曲一向被看成是嚴肅音樂(高雅音樂)。正確理解藝術歌曲的本質、風格及特征,并以此推動我國藝術歌曲的創造,使藝術歌曲風格更加多樣化、民族化,更具藝術性和時代性。黃自的藝術歌曲創作成為中國藝術歌曲初創階段的突出收獲,是中國藝術歌曲風格的確立。黃自創作的音樂作品題材豐富、體裁廣泛、風格典雅、旋律流暢、結構嚴謹,他也是我國最早譜寫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黃自(1904~1938)中國作曲家。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生于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卒于上海。1916年入北京清華學校,開始接觸西方音樂,參加學校樂隊、合唱隊,學習鋼琴和聲樂,1924年赴美國學習心理學,1926年入奧柏林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28年入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29年畢業,獲得音樂學士學位。畢業作品管弦樂序曲《懷舊》曾在學院演出,這是中國作曲家創作的第一部交響音樂作品。1929年回國后任教于滬江大學。1930年任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作曲理論教授兼教務主任。1931年起創作了多首抗戰歌曲,如《抗敵歌》《旗正飄飄》等。1934年與蕭友梅等人創辦《音樂雜志》,1937年辭去教職,專事編寫專業教材。他倡導音樂創作走民族樂派的道路,探索音樂的民族風格。他的音樂創作以聲樂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嫻熟,表現情感細膩,具有很高的藝術性。代表作品還有清唱劇《長恨歌》,歌曲《點絳唇》《南鄉子》《玫瑰三愿》等,他還主持并實際參與編寫了《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材》。
綜合分析后,可以看出非常顯著的特點:黃自先生對音樂的執著的追求,使他不斷進取,到處求學以提高音樂上的造詣,屬于真正的科班出身。在不斷增強自身能力的基礎上,他一生致力于音樂教育。黃自在擔負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和行政工作之余,從事音樂創作和音樂理論的著述,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介紹了西洋近代音樂理論,造就了大批專業音樂人才;創作領域廣泛,創作了中國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清唱劇,以及為電影配樂。赴美留學的經歷也使他的作品形式多元化,作品《抗敵歌》《長恨歌》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黃自先生的作品是詞與曲的完美契合。作品《思鄉》由韋瀚章作詞,顧名思義,此曲描寫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全曲為降E大調,兩點就在“柳絲”二字的伴奏旋律上,黃自試將伴奏旋律中的D音填充至聲樂旋律的空半拍上,音響效果就變成了D、#F、G。在五線譜上依次排開,產生了優美的旋律線條,再由鋼琴演奏出,帶給聽眾的正是聲音的感覺。黃自一向很注意旋律和歌詞聲調的配合,注重旋律在表情達意方面所起的作用,這歸功于黃自年少時喜愛歌唱的親身體會。也正因為他深厚的家教淵源和日后堅持不懈地刻苦學習,造就了其良好的文學功底,才使得歌詞與曲調之間能夠結合得如此完美。
黃自先生采用古典詩作譜曲。如蘇軾的《卜算子》,全曲僅十一小節,印象派的和聲寫作手法貫串始終。譜面看似簡單,仔細分析卻有豐富的內涵。此曲旋律采用五聲D商調式,和聲則采用D羽調式,和弦基本上采用三度疊置。雖然全曲篇幅不長,但仔細觀察后不難發現,十二個半音音級均在內聲部中一一出現,整體結構工整嚴謹,絲毫沒有影響到整首曲子的五聲性結構。鋼琴伴奏與聲樂相得益彰,個性鮮明。
黃自先生作品的題材內容上比較注重結合現實生活、注重反映我國“五四”以后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在創作模式方面都明顯接受歐洲浪漫主義以德語為主的藝術歌曲傳統的影響,重視發揮鋼琴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視在大膽吸取歐洲傳統和聲功能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對以五聲性音調為特點的中國式旋律作和聲民族化的試探,并取得了為后來者值得借鑒的經驗。重視對歌詞詩意的體現,注意詞與曲的高度結合,注意歌曲旋律的通暢優美,較好地發揮這一特殊藝術體裁深刻的抒情性。比較成功地體現了30年代燃燒在人們內心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生活、自由的熱愛。有意識采用古代詩詞及現代古體詩的歌詞,有利于發揮歌曲音樂的優雅、清秀的特色。創作上比較注重內秀含蓄的追求,他的音樂語言比較細膩和富于溫情,比較注重民族化和聲風格的探索,以及對伴奏的豐富多彩和鋼琴化。研究和分析黃自藝術歌曲的音樂特征,不但有利于后人對20世紀中國藝術歌曲背景及特征的研究,更是給渴望研讀和演唱中國藝術歌曲的同學們提供了借鑒和學習的材料,黃自留給后人的不僅僅是幾部音樂作品,還有其豐富的創作思想內涵,十分值得人們去思考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