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曉倩
(核工業四一六醫院麻醉科,成都,610051)
下肢靜脈曲張屬血管外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由靜脈內壓力升高及血管壁薄弱等因素引發,臨床表現多為下肢腫脹、疼痛、皮膚瘙癢及下肢色素沉著等,嚴重者可出現潰瘍,若不及時診治,可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1-2]。目前針對此病臨床上仍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傳統手術由于創傷較大且術后并發癥多等缺陷而逐漸被微創手術所取代。良好的睡眠作為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的基礎條件,大多數患者由于自身的手術創口、術后疼痛等因素導致難以入眠,造成睡眠障礙,進而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3-4]。尤其中老年人群因心理和病理的改變,其術后更容易產生睡眠障礙[5]。本研究通過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對中老年患者下肢靜脈曲張手術后首夜睡眠質量影響,旨在為改善患者術后睡眠質量提供理論基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核工業四一六醫院麻醉科進行下肢靜脈曲張手術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1.4~72.5歲,平均年齡(59.6±6.7)歲;病變位置:左下肢11例,右下肢13例,雙下肢6;均采用全身麻醉。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51.5~73.5歲,平均年齡(59.9±6.9)歲;病變位置:左下肢10例,右下肢12例,雙下肢8;均采用椎管內聯合麻醉。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無手術禁忌證;均依從性好,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深靜脈血栓等疾?。荒δ苷系K;使用鎮靜劑或安眠藥等;睡眠呼吸暫停病史;精神障礙等。
1.4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手術前均禁止飲食,進入手術室后常規監測ECG、HR、SP02、BP、PaO2、PaCO2,并給予面罩吸氧,靜脈滴注乳酸林格氏液(5 mL/kg)。其中觀察組均實施全身麻醉:麻醉誘導采用0.3 μg/kg舒芬太尼、1.5 mg/kg丙泊酚以及0.15 mg/kg的苯磺酸順阿曲庫銨;3 min后置入喉罩進行機械通氣,手術過程中采用吸入2%~3%的七氟醚,以及丙泊酚靜脈泵入的靜吸復合麻醉。手術結束待患者清醒,自主呼吸恢復后拔除喉罩,轉運至麻醉復蘇室觀察,平穩后送回病房。對照組均采用椎管內聯合麻醉:患者取左側臥位,選取腰2~3或者腰3~4椎間隙進行腰硬聯合麻醉穿刺,有腦脊髓液回流即穿刺成功,蛛網膜下腔緩慢注入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至濃度為0.5%的布比卡因3 mL,并向頭側置入硬膜外導管3~5 cm,根據手術時間及患者麻醉平面變化硬膜外追加1.5%利多卡因3~6 mL。若發生心動過緩則靜脈注射0.2~0.5 mg阿托品,若發生高血壓則靜脈注射15 mg的烏拉地爾,若患者術中發生低血壓可靜脈注射6~12 mg麻黃堿。手術結束后觀察患者呼吸、心律、血壓平穩后送回病房。
1.5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2組患者術后首夜SpO2、MAP、HR及BIS值;記錄并比較2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

2.1 2組患者術后首夜血流動力學與BIS值比較 2組患者術后首夜血流動力學與BIS值比較發現,2組患者首夜血流動力學與BIS值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術后首夜睡眠質量比較 2組患者術后首夜睡眠質量比較我們發現,觀察組患者出現睡眠障礙及可疑睡眠障礙的比例均低于對照組,而無睡眠障礙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比較 2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比較我們發現,觀察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2組患者術后首夜血流動力學與BIS值比較

表2 2組患者術后首夜睡眠質量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下肢靜脈曲張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周圍性靜脈疾病,據報道其發病率可高達15%,此病由多種病因引起,除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以外,常見病因還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髂靜脈受壓等[6]。早期的下肢靜脈曲張一般無明顯癥狀,因此往往易被忽視,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常會出現下肢水腫、色素沉著及潰瘍等癥狀,嚴重者可危及生命[7]。目前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均是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的有效治療手段,然而治療后患者容易出現睡眠障礙[8]。臨床研究發現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因素包括手術因素、軀體疾病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等,麻醉作為圍手術期的重要環節,是否影響患者術后睡眠質量仍存在爭議[9]。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出現睡眠障礙及可疑睡眠障礙的比例均低于對照組,而無睡眠障礙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可能是全身麻醉能夠緩解因異常情況導致的睡眠壓力,同時丙泊酚能夠補償睡眠;而椎管內聯合麻醉的患者術中保留意識,患者容易受到更大的心理刺激,術后更容易發生睡眠障礙;此外,患者手術過程中盆底、臀部及下肢肌肉完全松弛,容易導致患者不適甚至緊張焦慮[10-11]。觀察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因為全麻藥物短效且代謝快,患者蘇醒后血流動力學影響小,且患者術后可更早的恢復進食,而椎管內麻醉患者受麻醉平面影響,交感神經抑制,低血壓發生率較高;同時椎管內麻醉患者術中常規導尿,術后麻醉恢復時間長,更易導致術后尿儲留,而全麻患者術中無需常規導尿,且低濃度、低容量的麻醉藥物讓患者術后膀胱逼尿肌快速恢復收縮功能,降低尿潴留的發生率[12]。
綜上所述,全麻及椎管聯合麻醉都能夠在中老年下肢靜脈曲張患者手術過程中安全有效的應用,其中全身麻醉患者術后不良反應少,患者睡眠質量更佳,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