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佳
(山西省晉城大醫院骨二科,晉城,048000)
近年來,骨折的臨床發病率水平呈現出了一定的升高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進步、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意外突發事件的發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在骨折類型中,脊椎爆裂性骨折屬于其中病情較為嚴重的一類骨折。患者因意外骨折發生后,其脊髓神經系統會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傷,患者出現致殘的風險較高。這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質量,同時致殘、致死等嚴重不良事件給患者心理上帶來的不良影響可導致患者在圍手術期出現較多的心理波動[2]。一旦這種不良的心理波動沒有得到及時的發現和有效的控制,則患者的手術進程會遭受極大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將難以順利進行。由此可見,如何有效的針對于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術后心理狀態給予積極干預,從而改善患者的情緒、睡眠以及整體狀態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我們為探討針對于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術后情緒與睡眠質量改善的有效護理干預措施,選取我院收治的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給予不同護理干預措施后的相關結果進行了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山西省晉城大醫院收治的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44.78±10.25)歲,骨折位置:中胸椎骨骨折患者17例,腰椎骨骨折患者15例,致傷原因:高空墜落傷12例,車禍傷和摔傷2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9例,年齡22~61歲,平均年齡(45.42±10.53)歲,骨折位置:中胸椎骨骨折患者18例,腰椎骨骨折患者14例,致傷原因:高空墜落傷11例,車禍傷和摔傷21例。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患者經CT或MRI確診均符合脊椎爆裂性骨折標準;患者均符合脊髓損傷診斷標準;患者均具備清晰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患者均能夠準確配合護理人員開展相關測試。
1.3 排除標準 腫瘤患者;合并嚴重心、肺、腎相關系統疾病患者;病情危重患者;存在意識障礙、交流障礙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1)日常基礎護理干預:環境護理、飲食護理、健康教育等;2)術前的心理干預以及手術準備:與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進行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情況等并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3)術后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對創口進行護理等。觀察組患者均在給予常規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的基礎上給予以下一對一優質護理措施:首先指定一名護士作為患者的個人護理,并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個人性格特點以及患者病情等制定個性化的綜合護理方案,并且整個護理過程實施均由指定護士進行組織和實施。1)術前護理:按照一對一的管理理念,由指定護士與患者進行匹配,建立一對一護理管理模式后,由護士本人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并對手術情況、注意事項等情況進行講解和介紹。根據患者的術前狀態情況,有針對性的調整室內環境,增加患者的舒適度。2)術中護理:指定護士在手術中要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密切配合麻醉和手術醫師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并注意查看患者的意識情況、出血量、尿量等相關指標水平。按照“一對一”的護理理念,對于術中具有意識的患者可以進行簡單的溝通和交流,從而增強患者對于治療的信心,緩解患者手術中的恐懼心理。手術過程中的輸液藥物或者血漿等要進行適當的加溫控制,以接近室溫的條件為宜。3)術后康復護理:按照患者的手術情況和個人身體素質水平制定有針對性的“一對一”術后康復方案,并按照計劃組織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要為患者進行細致的講解,把動作要領演示到位,對患者出現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結合患者的興趣愛好和運動能力,增加康復過程的趣味性,逐漸將功能鍛煉從幫助患者被動運動過渡到患者能夠主動活動。在實施術后康復護理的過程中堅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1.5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給予不同護理干預措施前后的心理狀態情況和睡眠質量情況進行觀察和比較。1)睡眠質量評分工具: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PSQI)進行評分,共包括7個維度,每個維度得分1~3分,總分為21分,得分越高說明睡眠質量越低。2)心理應激狀態評分工具: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分,每個量表均包含20個維度,總分8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抑郁或者焦慮程度越嚴重。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的PSQI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的PSQI總分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且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PSQI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睡眠質量PSQI評分比較分)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SAS和SDS評分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且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脊椎爆裂性骨折的臨床病情相對于普通骨折來說十分復雜,大多數患者在遭受意外骨折的同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受損狀況[3]。從而導致患者在臨床上表現出一定的心理波動,不僅影響患者睡眠質量,對于患者術后的康復和治療均不利[4]。臨床研究發現[5-6]:術后護理干預的好壞與骨科患者手術效果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尤其是對于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而言,有效可靠的護理干預能夠顯著地改善患者的術后情緒狀況,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對于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和意義。
傳統的護理干預缺乏針對性,患者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以被動接受護理干預為主[7]。個人的實際需要不能夠得到有效的滿足,護理形式以集中健康教育、普適性護理干預等為主[8]。本文研究所提出的“一對一優質護理模式”是在我院總結臨床護理脊椎爆裂性骨折實踐的基礎上,參考同類研究的相關做法而制定的護理干預方案[9-10]。在整個護理實施的過程中,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和思想,從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后3個過程對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個人實際需求進行分析,并制定了一對一的干預方案。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在接受一對一優質護理的過程中,個人的實際需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個人的積極性和信心被重新建立,從而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睡眠質量,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11-12]。
從本文以上的研究結果上看,給予一對一優質護理模式的觀察組患者,一方面其睡眠質量評分較給予傳統護理干預的對照組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另外一方面與其心理狀態相關的SAS和SDS評分也均明顯優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證實了一對一優質護理模式在臨床實踐應用中的比較優勢,同時與國內外的相關報道結果一致[13-15]。
綜上所述,一對一優質護理能夠有效的改善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術后情緒,提升患者的睡眠,是臨床應用實踐中的理想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