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脂檢測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組患者共200例進行本次研究,選取同時期我體檢者200例為對照組,對比觀察兩組被檢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脂檢測結果。結果:冠心病組患者CHO、TG及LDL-C水平均高于健康組,且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HO、TG及LDL-C水平最高,穩定性心絞痛組最低,p<0.05;急性心肌梗死HDL-C低于不穩定型心絞痛,且均低于穩定型心絞痛,p<0.05;冠心病組患者的hs-CRP高于對照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hs-CRP較低,不穩定型心絞痛hs-CRP次之,急性心肌梗死hs-CRP水平最高,p<0.05。結論: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脂檢測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效果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超敏C反應蛋白;血脂;冠心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blood lipid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in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8 to April 2019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200 patients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hypersensitivit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C-reactive protein and blood lipid test results. Results: The levels of CHO, TG and LDL-C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group, and the level of HDL-C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levels of CHO, TG and LDL-C were the highes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lowest in the angina pectoris group, p<0.05; th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DL-C was lower tha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both were lower than stable angina pectoris, p<0.05; the hs-CRP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table angina pectoris The patients had lower hs-CRP, followed by unstable angina with hs-CRP, and the highest hs-CRP level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blood lipid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significant and worthy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blood lipi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冠心病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發生機制仍不明確,普遍認為與環境及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系,且隨著對冠心病患者的深入分析,提出冠心病患者的發生是一種炎性疾病,且有損傷反應,患者出現動脈內膜損傷。而導致損傷的的主要原因為脂質沉積、氧化應激、炎癥反應及平滑肌細胞增生,加之成纖維細胞增生等,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引起冠心病的發生及發展[1]。患者早期病變較為緩慢,且隱匿不容易被察覺,脂質出現血栓導致管腔的狹窄,則可能誘發心肌缺血和缺氧,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但是由于病變為長期疾病,發展緩慢,如何早期進行檢測降低臨床事件的發生則是臨床研究的關鍵[2]。檢驗醫學由于創傷小,可以實現標準化和儀器化,經濟費用較低,靈敏度較高,是臨床用于診斷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分析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脂檢測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1.1.1 資料來源及分組
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組患者共200例進行本次研究,選取同時期我院體檢者200例為對照組進行對照分析。
冠心病組患者中,男109例,女91例,年齡在32~77歲之間,平均為60.09±9.97歲;有高血壓病史62例,糖尿病21例。健康體檢者中,男112例,女88例,年齡在33~78歲之間,平均為60.68±9.07歲;有高血壓病史64例,糖尿病20例。兩組被檢者的基本資料對比結果顯示p>0.05,可比性及均衡性良好。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
1.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2)年齡在18歲以上;(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有急慢性感染,創傷等疾病;(2)腦梗死、周圍動脈栓塞性疾病;(3)嚴重肝腎疾病和血液系統疾病;(4)惡性腫瘤。
1.2 方法
所有被檢者均采集空腹肘靜脈血,并對血清分離備用。觀察對比兩組被檢者的hs-CRP結果,儀器:Getein1600,方法為免疫比濁法。觀察兩組被檢者的CHO、TG及LDL-C、HDL-C水平,儀器:LAbOSPECT008AS。
同時記錄冠心病組患者的病變類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穩定型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記錄三組患者的hs-CRP水平及血脂水平。
1.3 數據處理
本次研究的冠心病組與健康組各200例被檢者所有數據均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hs-CRP、CHO、TG及LDL-C、HDL-C水平為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當p<0.05時,為兩組被檢者的hs-CRP及血脂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冠心病組與健康組hs-CRP的檢驗結果
冠心病組患者的hs-CRP為15.61±1.88mg/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0.31±0.13mg/l,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冠心病組患者200例中,共有穩定型心絞痛患者89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69例,急性心肌梗死42例,其中穩定型心絞痛患者hs-CRP為11.19±0.78mg/L,不穩定型心絞痛hs-CRP為16.98±1.09mg/L,急性心肌梗死hs-CRP為23.99±1.01mg/L,各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冠心病組與健康組血脂水平
3 討論
冠心病是一種由于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狀動脈發生內皮細胞的損傷和平滑肌細胞變化,出現脂質沉積,并引發血栓形成,導致心肌慢性或急性缺氧,進而引起的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等。冠心病發展到器官明顯病變時診斷較為容易,但是如何早期診斷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則仍在研究初期。對冠心病患者給予冠狀動脈造影仍是診斷的金標準,可以了解冠狀動脈各個分支的異常結構,并掌握心肌供血情況,但是此方法是一種有創性檢查,手術會有一定的風險,可引起穿刺處血腫、假性動脈瘤及動靜脈瘺等,同時此方法還可能出現麻醉意外和造影劑過敏,接受程度較低。因此對冠心病患者進行創傷小且靈敏度較高的診斷方法是檢驗醫學的研究重點。
3.1 血脂與冠心病的關系
高血脂癥是冠心病的常規危險因素,尤其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動脈硬化中有關鍵的作用。患者的血管內皮損傷后,出現滲透性的升高,導致脂蛋白在內皮下細胞間隙游離,而在此情況下,低密度脂蛋白會經過氧化形成mm-LDL,并在內膜下形成巨噬細胞,在活性氧作用下形成Ox-LDL,轉變為泡沫細胞并形成脂肪斑堆積,引起動脈內膜的損傷,并誘導炎癥反應的發生[3]。HDL-C則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效果,可以保護心血管,其可以對膽固醇進行逆轉運,并有抗炎和阻止LDL氧化的作用,HDL-C的蛋白組成成分中,含有載脂蛋白A1、脂蛋白磷脂酶A2,可以避免LDL氧化修飾,并將膽固醇逆轉到肝臟,減少脂質在冠狀動脈的堆積,促進血小板聚集,發揮抗炎的效果。
從本次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冠心病組患者CHO、TG及LDL-C水平均高于健康組,且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冠心病組患者不同類型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HO、TG及LDL-C水平最高,穩定性心絞痛組最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冠心病組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HDL-C低于不穩定型心絞痛,且均低于穩定型心絞痛,p<0.05。也說明在冠心病患者中出現了血脂異常。
3.2 超敏C反應蛋白與冠心病的關系
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中占有較大的作用,對斑塊的發生發展及脫落均有一定的關系。炎癥因子可以介導脂質在動脈壁的沉積,并引發局部斑塊;炎癥可以導致單核巨噬細胞及活化T細胞等產生,并分布在血管分支和流出口,引起細胞免疫應答等情況;且炎癥的斑塊脫落還會引起血栓的形成。
炎性標志物中C反應蛋白較為常用。C反應蛋白由于可以和肺炎雙球菌細胞壁C多糖產生沉淀反應,因此稱為CRP,其屬于穿透素蛋白家族成員,為環狀5球蛋白,包括5個相同單體利用非共價鍵聚集,形成對稱的五聚體[4]。C反應蛋白在人體發生感染和組織損傷后,會引起血漿濃度快速和急劇升高,并發揮其主要保護作用。CRP在肝臟或腎臟內分泌,且血管內皮細胞和肺泡巨噬細胞等也會引起CRP的合成。健康人群中CPR含量在3mg以下,因此臨床推薦使用hs-CRP,其可以檢測到0.3mg/L以下水平。CRP在冠狀動脈事件的預測中敏感性較低,hs-CRP則具有強烈預測價值。部分研究認為hs-CRP對急診室胸痛患者的預測價值可以達到90%以上,因此是診斷冠心病的一個主要指標[5]。
hs-CRP升高可以作為一種炎性標志物,并直接參與炎癥過程,包括斑塊的脫落和形成。其機制主要包括:hs-CRP可以調節巨噬細胞對LDL-C的攝取,并轉化為泡沫細胞,
同時刺激巨噬細胞產生血栓前組織因子;hs-CRP可以激活粥樣斑塊內的補體系統,進而導致斑塊的穩定性降低,同時誘導ICAM-1等黏附因子的表達,引起致敏內皮細胞。hs-CRP的升高,直接反應內皮細胞功能衰竭和冠狀動脈硬化的發生。
從本次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冠心病組患者的hs-CRP高于對照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hs-CRP較低,不穩定型心絞痛hs-CRP次之,急性心肌梗死hs-CRP水平最高,各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脂檢測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效果明顯,對冠心病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未來如何結合其他炎癥指標如IL-6等提高冠心病的診斷準確率,更好的預測患者的病變情況,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范榮.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肌鈣蛋白、血脂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11):102-102.
陳黎勤. 血脂、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在冠心病中的應用[J]. 系統醫學, 2017, 2(24):16-17.
朱青川, 陳慶.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肌鈣蛋白、血脂水平變化及意義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7, 30(8):1093-1095.
倪群琴, 楊珠華.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在老年冠心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17, 25(9):696-698.
駱泉, 姜子斌, 趙志國.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超敏C反應蛋白在高血壓及冠心病患者中的檢測價值[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7, 38(15):216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