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玖春

【摘 要】目的:對心血管護理中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出針對性的應對護理方法。方法: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100例心血管患者視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50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視為對照組,然后對護理中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應對護理方法,且將其應用于另50例患者中,視為實驗組,對比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實驗組患者總不良事件發生率8.0%低于對照組患者2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心血管護理中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采取對應的護理后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心血管;護理危險因素;應對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心血管疾病多發中老年人群,其特點為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在發病后需要及時有效的進行治療,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在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在本次研究中對心血管護理中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予以應對護理方法,數據資料如下。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100例心血管患者視為本次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范圍從46歲到75歲,均值(60.5±6.2)歲;實驗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范圍從45歲到75歲,均值(60.0±6.0)歲。將兩組患者各項數據資料錄入統計學軟件進行對比,對比結果為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實驗組先對護理中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然后制定針對性的應對護理方法。(1)危險因素:①護理人員:各別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比較低,且缺乏責任意識,在交班、接班時一些問題沒有徹底落實,且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比較大,承受的壓力比較大,不能積極的投入到護理工作中;②患者;患者缺乏對疾病的認知,再加上恐懼等心理導致出現抗拒的現象;③醫院:布置不合理,如沒有醒目的標志等。(2)應對護理方法:①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定期組織相關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并提升工作責任心。完善各制度,如交接班、查房等,使護理人員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隨時關注患者病情變化,一旦有異常情況時應及時告知醫生,由醫生進行針對性的處理;②溝通護理:患者在住院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隨時告知其病情變化、治療方案等,使患者對自身病情有一個了解。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使其以良好的狀態面對疾病。向患者講解服藥的重要性,并告知患者服藥的時間、劑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叮囑患者嚴格按照醫囑用藥,禁止隨意增減藥物劑量;③改善醫院環境:合理的布局,在樓梯拐彎、廁所等地擺放明顯的標識,同時在走廊、廁所等易滑到的地方安放扶手,保證廁所、水房等地面處于無水的狀態,合理的擺放各物品,禁止在走廊堆放雜物,向患者提供舒適且安靜的治療環境。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總不良事件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不良事件數據由計數資料表示,組間數據比較式采用χ2檢驗,當檢驗結果P為小于0.05的狀態時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應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19.0。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總不良事件發生率8.0%低于對照組患者2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3 討論
目前心血管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發病后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心血管疾病通常較為嚴重,因此護理工作也具有比較大的風險[3],為了提高護理的質量、保證患者的住院安全需要不斷的對護理中潛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出針對性的應對護理方法,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
對常規護理工作進行向詳細的分析,找出護理中潛在的危險因素,從而采取針對性的對應護理方法,將制定的對應護理方法應用到臨床實際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經研究得知,心血管護理中的危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分別為護理人員、患者與醫院,通過提升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為患者實施全方面的護理、改善醫院環境的對應護理極大的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生,保證了患者的安全。
總之,對心血管護理中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采取對應的護理后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李偉.淺析心血管護理中的危險因素與應對措施[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1):119-120.
康娟梅,楊紅.淺析心血管護理中的危險因素與應對措施[J].養生保健指南,2018,12(35):201-201.
程文娟.心血管護理中的危險因素與應對措施[J].智慧健康,2018,4(1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