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陽

【摘 要】目的:評價社區健康管理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健康檔案的220例慢性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對兩組實施社區一般健康管理和社區健康管理,比較兩組疾病管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血壓、血糖、血脂達標率及疾病知識掌握率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管理前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管理后的SF-36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應用社區健康管理,能夠進一步改善社區慢性病管理效果,減輕疾病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關鍵詞】社區健康管理;社區慢性病管理;管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現階段,我國醫療領域針對慢性病的防治主要采取預防管理的形式。社區為慢性病患者主要聚集場所,慢性病的社區管理更應引起重視。本研究對社區健康管理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旨在明確能夠進一步提高社區慢性病管理水平的相關措施,現進行以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健康檔案的220例慢性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30~75周歲;(2)有明確的慢性疾病史。排除標準:(1)處于慢性疾病終末期;(2)合并患有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異常。應用抽簽法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10例。對照組中,男52例,女57例,年齡38~71歲,平均(54.9±4.2)歲。觀察組中,男54例,女56例,年齡35~72歲,平均(55.1±4.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在獲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后實施。
1.2 方法
對對照組實施社區一般健康管理,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患者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定期組織義診了解患者健康狀況,給予個體化指導等。
對觀察組實施社區健康管理,具體內容包括群體性健康管理和個體化健康管理兩部分。群體性健康管理:以月為單位,舉辦慢性病相關知識健康講座,聘請資深專家向患者講解慢性病發病、發展的危險因素,介紹疾病預防方法、保健方法,并為患者發放健康知識宣傳手冊和一些健康管理小工具,如計步器、油壺、鹽勺等,給予患者飲食和鍛煉等方面的幫助。個體化健康管理:(1)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師和護理人員共同成立社區健康管理小組,專門負責監督患者的健康行為實施情況,可通過面對面溝通和電話、微信隨訪等形式了解患者的飲食情況、生活習慣、軀體癥狀,分析患者有飲食結構是否合理,生活習慣是否積極健康,結合患者軀體癥狀給予個體化指導。(2)每3個月組織患者接受一次健康檢查,更加客觀地了解患者病情變化情況,給予患者個體化建議。(3)針對存在不良情緒、健康管理積極性不高的患者,加強與其溝通,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明確患者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給予個體化心理疏導。
1.3 觀察指標
實施管理6個月后,檢測兩組患者血壓、血糖、血脂,統計并比較兩組的血壓、血糖、血脂。并制定慢性病知識掌握情況調查問卷為兩組患者發放,相同慢性疾病患者的問卷調查內容相同,各慢性病知識掌握情況調查問卷均包括10個問題,全部答對為完全掌握,答對6~9個為部分掌握,答對數量少于6個為缺乏掌握,慢性病知識掌握率=(總例數-缺乏掌握例數)÷總例數×100.0%。
分別于實施管理前、管理后6個月評價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應用SF-36量表評價,共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等8個評價維度,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SPSS 19.0,計數資料采用%描述,差異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描述,差異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壓、血糖、血脂達標率比較
兩組血壓、血糖、血脂達標率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2.2 慢性病知識掌握率比較
兩組慢性病知識掌握率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
2.3 管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管理前、后的SF-36評分統計分析結果見表3。
3 討論
慢性病是指不具有傳染性、長期積累下形成的疾病形態,其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而是對一類具有上述特征疾病的統稱[1]。該類疾病具有起病隱匿、病情遷延、病程長的特點,對機體健康造成的危害呈進行性加重,若延誤診治可造成器質性損害,甚至危及生命[2]。因此,探索慢性病有效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社區健康管理是基于社區醫療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健康管理模式。為明確該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將社區一般健康管理作為對照管理模式進行分析和探討。
由上文表1~3數據可知,社區健康管理在改善患者健康管理效果、加強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方面的作用均優于一般健康管理。分析原因可能為:一般健康管理主要從思想上糾正患者的不良健康行為,無監督作用,且深度不夠[3]。因此,難以獲得較滿意的健康管理效果。而社區健康管理除思想干預外,還包括行為監督,能夠及時了解患者的健康動態,給予患者個體化健康指導,并監督患者健康行為落實情況,有效性能夠得到較大程度地保障。因此,能夠獲得較滿意的健康管理效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得出社區健康管理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和生活質量,值得其他社區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廖生武,朱宏,譚碧慧.社區老年慢性病人群“互聯網+醫養結合”健康管理服務的困境及對策[J].中國全科醫學,2019,22(07):770-776.
丁安超,唐靜.信息化健康管理云平臺模式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8,25(11):178-180.
周一刃,郭兵,曹晉渝.社區健康管理在城市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2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