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 要】中國文化在與后現代主義的對接中發生態度的變化,80年代由文化背景差異和歷史背景差異產生的對接錯位,此時已不是太大。后現代主義在現代主義消退處蔓延開來,文化轉換是很快完成的。曾經普遍流傳的文化沖突論為文化融合論所替代,話劇也面臨新的融合。90年代的話劇已經滲入了后現代主義的商業文化因素,有自我包裝的意識,有宣傳廣告的策略;審美意識是普泛化、POP化的,在強化傳播中消解歷史與文化的界限;形體化與參與性相結合,打破幻覺性和專業性話劇框架;更加社會化、通俗化、市民化,與大眾傳媒和通俗文化的結合更加緊密。
【關鍵詞】文化;轉型期;話劇藝術;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4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5-0023-01
話劇面臨的轉機,來自文化的轉機和社會的轉機。20世紀80年代由于文化自身的危機,產生了新的文化需求;話劇所處的社會的開放態勢,產生了新的社會需求。而90年代后現代文化融合的動力,具有更深廣的經濟文化背景。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擴大了民間性和個人性的文化藝術空間;同時后現代文化在西方方興未艾。處于后現代文化潮流之中,話劇必然面向在無意識中傾心類象的觀眾。他們本能地抵觸所謂深度模式,漠視文化解釋。話劇要滿足不同觀眾的多層次需要,形成多功能、多樣式的藝術世界。
一、文化轉型期話劇藝術體制的變化
一種覆蓋、包含人類各民族文化空間的普遍的全球文化正在形成。以人的生存優化為最高文化目的,有利的則吸收、堅持,不利的應揚棄、拒絕。這也是話劇文化的旨歸。文化干涉和文化交流引起民族內部的文化沖突,人們對此形成或保守主義或自由主義或調和主義的文化態度。我們主張采取超越主義的態度,因為文化融合是文化發展之大勢。話劇應把握大勢,積極參與,多方面地、最優化地、最貼近地同時代、社會及大眾緊密結合,以繁榮文化藝術。
話劇開始擺脫困境,走入市場,滯后的話劇院團體制出現了新突破。各地出現不少新現象,如西安話劇院與甘肅省劇團聯合演出,以克服資金不足的困難;武漢話劇院背靠文化主管部門,發揮演員明星效應,面向市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邁出體制改革步伐。尤其是上海人藝與上海青話這兩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合并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成為上海文藝團體改革的先導。他們打破多年來的莫斯科劇院模式,建立一套藝術總監負責制及制作人制的演出結構,使演員從過去的干部化走向半職業化,乃至今后走向自由職業化的新體制。改革之初,1995年,創8臺劇目,演出368場,比原定指標超額一倍。1996年演出新劇目7臺,近300場。由上海文聯試辦的現代人劇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從理論家到話劇實踐者,開始強化大眾意識。強化大眾意識首先的問題是觀眾。觀眾對話劇冷漠的態度沒有改變,基本原因是話劇缺乏吸引觀眾的力度。針對觀眾少的現象,可編演一些通俗話劇,編創嚴肅話劇也不應忘記通俗性。話劇史上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沒有丟掉通俗性,包括莎士比亞的作品。如果中國話劇只是在行政計劃保護體系內或評論家等話劇小圈子里自我陶醉,就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不少活躍在基層的話劇團多年的實踐說明了這個問題。延邊話劇團的通俗話劇、大慶話劇團以企業為后盾的工人生活話劇、寧夏話劇團專為農民演出的農民生活題材通俗話劇,都有廣大的觀眾和演出市場。大眾意識要滲透在導演、表演藝術中。如屢次獲獎的女導演王佳納就強調:戲要好看,讓觀眾看得懂,坐得住。為此她導演的戲“三分鐘一個小變化,五分鐘一個小高潮”。成功地演出獨角戲《勾魂嗩吶》的青年演員劉美華也特別強調到群眾中體驗生活的問題。
二、文化轉型期話劇藝術表演形式的探索
隨著90年代初小劇場的興起,隨著藝術院團的改革,表演形式也逐漸豐富起來。如《靈魂出竅》《瘋狂過年車》等,成功地將話劇創作與演出推向觀眾。這些演出形式上靈活多樣,創作上也貼近生活、關注時代,受到觀眾歡迎,話劇人也完成了藝術探索的實驗。1996年國家劇院的演出有: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的《幾爾加美休》,北京人藝的《好人潤五》《棋人》《紅河谷》等,同人劇社如火狐貍劇社的《樓頂》,一些自行組合的劇團演出的《誰都不賴》《三個女人》《冰糖葫蘆》《別為你的相貌發愁》等,幾乎都取得了成功,有的甚至是極大的成功。
目前話劇多方位的藝術發展已經有了新氣象,作為獨立制作人與文化單位聯合組團演出的如阿丁擔任導演獨立制作演出的話劇《誰都不賴》,金鷹國際廣告企業有限公司與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聯合組團演出的《冰糖葫蘆》,北京克萊特文企聯合誼發展中心、北京金舞臺文化發展公司聯演出的《別為你的相貌發愁》等,顯然有力地促進了話劇的創作與演出。
三、結語
當前,在開拓多方位的話劇藝術發展方面,已取得一定經驗,這預示著話劇表演藝術未來的改革成功。當然,這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利的一面是為話劇和文化提供支持,但同時也帶來了劇團與企業、藝術與市場的復雜、矛盾的關系。而這當然是一個漸進過程。只有走入這一過程,進入良性循環,話劇才有可能獲得充分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需要。
參考文獻:
[1]戲劇記號的動態性[J].丁·洪澤爾,胡妙勝.戲劇藝術.1991(01).
[2]表演美學觀念解放之我見[J].康洪興.戲劇報.19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