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琪
【摘 要】本文從國內民族歌劇聲樂“美聲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展開分析,以此為依據,提出借助西洋美聲唱法的優勢、美聲的科學性、保留民族元素注重商業化運作的方式,旨在國內民族歌劇聲樂在實際發展中,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的優點,在保留我國民族元素的基礎上,促進國內民族歌劇聲樂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民族歌劇;美聲化;科學性;民族元素
中圖分類號:J6?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5-0047-01
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中國的民族歌劇經過了歷史的不斷發展,為順應時代的不斷進步,已經逐漸融入了許多西洋美聲唱法。但民族歌劇作為全新的類別,要在一定程度上蘊藏我國歷史的文化內涵,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同時,中國民族歌劇是有靈魂的,其中包含濃厚的音樂情感,經過時代的發展,可以在借鑒美聲唱法的基礎上,將國內民族歌劇聲樂繼承發揚光大。
一、國內民族歌劇聲樂“美聲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從我國的民族歌劇聲樂進行分析,“美聲化”是一種必然性的發展趨勢,主要就是由于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西方文化與我國文化的交融所導致的。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商業能力,還能夠將西方市場與我國的藝術市場相連接。另外,我國的經濟體制不斷進步,勢必會加強與西方領域的文化市場交流,許多西方藝術表演家更愿意到中國進行演出,進而為學術交流作鋪墊。由于美聲唱法的生命力較強,在逐漸傳入我國后,給傳統聲樂藝術帶來了一定的機遇與挑戰。老一輩的藝術家將重心放在了音樂藝術的鉆研中,務必要保證對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藝術進行繼承,再將中國民族歌劇聲樂與美聲唱法相結合,賦予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較強的時代特色。另外,美聲唱法對于中國歌劇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使藝術家能夠明白文化是可以共通的,將中國民族歌劇聲樂“美聲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促進我國健康長遠發展[1]。
二、國內民族歌劇聲樂“美聲化”趨勢
(一)借助西洋美聲唱法的優勢。在上個世紀初期,我國遭到一些西方國家的侵略,導致西方文化的融入,給傳統的民族聲樂藝術帶來了一定的沖擊,遭到藝術家們的質疑。但就目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帶領著我國民族歌劇聲樂走出了困境,藝術家們都想通過自身的努力開創出全新的民族聲樂道路。另外,由于傳統的“土嗓唱法”已經無法順應時代的發展,進而西方的美聲唱法逐漸涌入我國,逐漸被藝術家們所接納,甚至在高校設立相關的課程。西洋美聲唱法本身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我國務必要保證將傳統的民族聲樂藝術作為基礎,進一步融入美聲唱法,從呼吸方式及情感表達中進行轉變,進而推動我國國內民族歌劇聲樂的不斷進步[2]。
(二)美聲的科學性。首先,在表演形式中,美聲的唱歌姿勢較為規范化,在心理學及醫學的基礎上選擇的最佳表現方式。因此,中國民族歌劇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要將自然學科與聲樂進行有效結合,進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其次,就是對于呼吸方式來說,要想保證歌唱的效果,就要對歌唱的動力進行把控,掌控演唱時的呼吸。再次就是吐字發音的問題,聲樂要建立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歌唱者要保證吐字發音清晰,使觀眾理解音樂的基礎及內涵。
(三)保留民族元素。我國民族歌劇聲樂要對美聲唱法進行借鑒,運用其科學性,但是在此基礎上,歌唱者不能辜負老一輩藝術家的期望,要保留我國的民族原色。例如,在音樂中的戲曲元素,其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符合人們的審美特點,還要添加豐富的故事內容等。
另外,由于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市場經濟不斷完善,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著一定的變化,西方文化逐漸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這些問題對于我國民族歌劇聲樂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美聲化的元素[3]。
(四)注重商業化的運作。我國民族歌劇聲樂還要注重利用商業化的運作方式,由于傳統的歌劇是依靠國家支出運行的,進而導致適應能力較差。因此,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要借鑒美聲化的優勢,結合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再進行市場行為的運作,進一步構建良好的商業運作模式,為我國民族歌劇聲樂的成功奠定穩固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民族歌劇聲樂的發展要將民族音樂作為基礎,保留西洋歌劇的可取之處,在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中,構建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由于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中國民族歌劇聲樂美聲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國的歌唱者要緊跟時代的發展腳步,給予美聲唱法更多的關注,在經過歷史的不斷發展與磨礪后,完成中西結合,但還要保存民族歌劇聲樂的基礎,借鑒西洋歌劇的表現手法,借助其藝術感染力,激發聽眾的共鳴,逐漸發揚我國的民族音樂。
參考文獻:
[1]楊春強.我國原創民族歌劇對高等民族聲樂教育的價值與意義[J].中國民族博覽,2017(24).
[2]曹明明.民族歌劇對中國聲樂教學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8.
[3]沈德鵬.關于中國民族歌劇對中國聲樂教學影響的探究[J].音樂生活,2017,(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