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
【摘 要】《第五個孩子》是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的一部小眾作品,然而時隔十二年,卻對此書編寫續本,可見作者對此書有著獨特的情感。本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外貌畸形,內心單純的男孩,常因自己與社會的格格不入而感到憤恨。本文引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淺析主人公班的人格結構,以及造成他悲劇人生的原因。
【關鍵詞】精神分析;人格理論;悲劇原因
中圖分類號:I1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5-0240-01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不僅是一位奧地利偉大的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更是人類心理學史上的瑰寶。他的人格結構理論是他給世界留下的巨大財富。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其中本我來自人的潛意識,是與生俱來的產物,尤其在嬰兒時期,饑餓,渴望等情感均由本我產生。而自我是本我的外化表現,可以說本我有了意識,自我是執行機制,滿足以快樂為原則的本我需求。在人類發展到五歲左右時,人們已經開始具有超我,超我受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使得人們對行為的好與壞有了新的判斷,不再簡單地以本我的需求作為唯一綱領,在超我的抑制下,不好的行為會得到控制,并會伴隨罪疚感,自我懲罰等行為。在超我的引導下,如果做了好的事情,則會感到正義感,滿足感和社會認同感等等。
二、主人公班的本我發展
主人公班的父母在相戀時期便做好約定,要生八個孩子,然而在第五個孩子班出生后,卻再也沒有生過孩子。不是生理上身體的困難使他們無法再生育,而是心理上的恐懼,讓他們害怕再生出一個如同班一樣“恐怖”的孩子。當班還在娘胎時,便不是一個“安靜的孩子”,他時常帶給母親劇烈的疼痛感,使得母親不得不頻繁使用鎮靜劑去“安撫”腹中胎兒。出生后,由于班外表畸形,有“返祖現象”使得家人不喜歡與他親近。行為上班的力氣也比普通嬰兒大許多,經常破壞家里的物品,甚至掐死家中的寵物。班在食物上的渴求也遠遠超于普通孩子。班吮吸奶水力氣之大以至于母親的身上經常青紫一片。班的本我需求常使人聯想到遠古人類,由于有不可預測的危險,因此人們也時常因此而遠離他。
三、主人公班的自我缺陷
自我具有調節本我和超我的功能。由于主人公班身體先天與其他孩子不同,大多數情況下,他一直生活在被本我操控的狀態下。在學習一些基礎事宜時,母親需要多次重復監督,比如就餐時不可以狼吞虎咽等,班從內心深處也渴望著與大家相處,在和家人一起看電視時,班會選擇靜靜坐在一旁觀察大家的反應,然而由于先天的自我缺陷,他仍舊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父親對他也十分冷漠,把他送到外地恐怖的托養所。最后是母親苦苦哀求才把已經在死亡邊緣的班接了回來,但在托養所的日子始終給班留下了陰影,母親也多次警告他不許傷害他人,否則就再把他送回去。
四、主人公班的超我局限
超我代表社會的道德規范,是社會理想化狀態的體現,也是人格結構中自我理想化的體現。然而班無法在所有方面進行與正常人一樣的社會活動。班潛在的超我體現在兒童時,母親對于它的警告。這種警告一直延續到他成年,無論他受到了多大的苦難,即使他明知自己打得過對方,也不會動手。這是童年時期在托養所留下的陰影,使他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比格斯太太家暫住的一段時間內,尤其在比格斯太太病重期間,他服從他的命令,幫助她買東西,照顧貓咪,倒咖啡等等都展現出他潛在的超我,在一定條件下,周圍人對他足夠和善時,他是愿意并且可以服從社會的規則。
五、悲劇的原因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表達出外部環境對于人性格的形成有莫大的關系。由于班人格的缺陷導致他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經常被欺騙利用。盡管主人公班有心理上和身體上的缺陷,善良的人總會發現班的可愛之處并且愿意與他相處,比如善良的比格斯太太,由于她的善意收留與照顧,她在病重期間也得到了班的多般照料,由于班后來被利用販毒,流浪在法國,沒能見到比格斯太太最后一面。人性的自私具有毀滅性,即使是骨肉至親,也有可能為了自己的舒適生活,選擇放棄親人,任其自毀自滅,更何況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想過自己的生活,不想被無助或需要幫助的人牽絆,因此人性中丑陋的自私便慢慢顯現出來。
參考文獻:
[1]LESSING D. The Fifth Child [M]. London:Flamingo,1993.
[2]JILIE C. A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of The Fifth Child [J]. Universal Journal, 2007,3:17-21.
[3]SIGMUND F. 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M]. Penguin Freud Library, 105-106.
[4]多麗絲·萊辛. 第五個孩子[M]. 何穎怡, 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5]吳愛邦. 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的倫理意義探析[J]. 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 2004(1):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