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征
【摘要】美國對華政策正在發生質的變化,中美戰略博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可預計,未來10至15年將是中美關系困難而危險的時期。盡管如此,只要我們解放思想,輕裝上陣,措施得當,就能將壓力變成動力,把壞事變成好事,把握住戰略機遇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中美關系 戰略博弈 戰略機遇期 民族復興 【中圖分類號】D8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美國將中國界定為“戰略競爭對手”和“修正主義國家”,美國對華政策正在發生質的變化,中美戰略博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美關系從之前的以合作為主、競爭為輔的態勢,逐漸轉變成戰略競爭主導的雙邊關系,美國制衡中國的色彩愈加濃厚,不確定性也更趨突出。如何應對這一重大變化,著力延長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擺在國人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事實上,美國對華政策調整并非從特朗普政府開始,至少從2010年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政策時就已經非常明顯了。美方推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其主要目標就是針對中國而來。直至2017年特朗普政府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美國對華政策調整日趨明顯。之后特朗普政府發起對華貿易戰只是最近十年來漸行漸遠的中美關系的表征之一。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問題上既有明確的宣示,也有具體的行動。盡管最初的手法還頗為粗糙,但套路已開始顯現。我們需要倍加警惕,美國國內的確有一些對華強硬派狂妄地認為只要堅持打壓,中國就必然一蹶不振,甚至崩潰,因此主張采用各種手段,包括踐踏中國的核心利益,以打壓中國的崛起。對此,我們應當做好最壞的打算。中美關系只能在新形勢下進行新的調適,并實現新的平衡。
自上任以來,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國優先”的理念,采取了一套單邊主義色彩濃厚的安全外交政策,不愿承擔國際義務,消極對待多邊合作。這其中,最具轟動效應的當屬特朗普政府單方面退出聯合國《巴黎協定》,使得國際社會共同抗擊氣候變暖的努力遭受重大挫折。
此外,美國大幅增加軍費開支,加強國防力量,尋求“以實力求和平” 。特朗普政府擴軍備戰的行為將迫使中俄及相關國家做出連鎖反應,使地區和全球性軍備競賽加劇的可能性上升。特朗普政府還要求盟友承擔自身的防務經費,以減少美國的軍事義務。結果是美國和盟友之間的齟齬不斷,甚至當面吵架,跨大西洋關系趨于緊張。2019年慕尼黑安全會議發布的報告認為,特朗普政府展現了“對國際制度和協議的蔑視”。美國國家公共電臺評論道,美國和歐洲傳統盟友之間日益增大的分歧展現無疑。
不僅如此,特朗普政府一反全球化時代相互依賴、合作共贏的精神,更加強調權勢的重要性和大國之間的零和競爭,將中俄兩國視作戰略競爭對手。繼奧巴馬政府之后,特朗普政府繼續加大對俄羅斯制裁力度,使雙方關系跌至冰點。美國對于中俄兩國的步步緊逼,正使得中俄不斷接近,中美俄三角關系愈加明顯。
特朗普政府還將經濟安全視作國家安全的組成部分,追求所謂“公平對等貿易”。為此,以加征關稅為武器,大搞貿易保護主義。特朗普政府重視雙邊談判,輕視多邊貿易協定,主張購美國貨,雇美國人。時至今日,美國對主要貿易伙伴都發起了貿易戰。這種霸權主義的抬頭,破壞了國際合作的氛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牽頭構建起一個“自由的世界秩序”。而特朗普推行的“美國優先”增加了世界的不確定性,使現有的國際規則、多邊機制都受到挑戰或沖擊。舊的國際秩序正在崩潰,新的國際秩序的構建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關系,兩國如何處理彼此的緊張關系和摩擦將決定整個國際環境的未來走向。不過,中美關系已經回不到過去了。不管我們愿意與否,美國對華政策實際上正在或已經發生了質變。過去以合作為主的對華政策已經演變成以競爭和遏制為主的取向,中美關系競爭、摩擦,乃至局部對抗似乎已難以避免。作為兩個大國,中美戰略博弈必然給世界和平與國際合作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過去40年,中國是現有國際體系的受益者。美國盛極而衰,左右世界的能力正在不斷下降。但目前美國將衰未衰,中國將強未強,而美方打壓中方的力度卻是前所未有的。坦率地說,中美戰略競爭與博弈,乃至對抗時間的到來,比原先預想的至少要早5年。可以斷定,未來10至15年將是中美關系困難而危險的時期。隨著中國力量更加接近美國,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對手。最終美國必須面對現實,逐步適應這樣一個強大對手的存在。畢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一家獨大,需要有一個心理調適時間。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中美結構性的矛盾日益突出,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給我們的民族復興大業平添了困難。但事在人為,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能否把壞事變成好事,能否把握住戰略機遇期。只要我們采取有效措施,還是有能力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
第一,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大膽開拓。發展到今天,中國已經站在了歷史的新起點,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就應當有新思維,有新一輪的思想解放,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進入新世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舉,我們就不能墨守成規,瞻前顧后,而是一切以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為基本宗旨,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努力實現民族復興偉業。國家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黨的執政地位也就牢固了。

第二,將壓力變成動力,以我為主,進一步改革開放,致力于激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活力。依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要在市場配置和政府引導之間尋求構建一種合理的平衡,大力推動國企改革,努力提高生產效率。對民營企業不應懷有偏見,而要重視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對外,則可以通過改革開放有效化解歐美國家聯手施壓中國的局面。
第三,進一步采取舉措,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繼續“彎道超車”。中美戰略博弈的確帶來了挑戰,但也無異于一劑良藥。美國的強勢打壓,使其狂妄的霸權野心暴露無遺,也有助于統一國內民眾的認識,增強凝聚力。與此同時,這場貿易爭端也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和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之間的差距,從而使國內各界認識到進行科技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也激發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奮斗精神。
第四,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旗,倡導國際多邊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大力拓展與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歐盟的合作空間。盡管中國無意取代美國,但美國的戰略收縮和單邊主義行為以及其國內極化對立的狀況,實際上為中國力量的拓展提供了新的空間。繼續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堅持開放、透明、包容,遵循市場和商業準則,致力于共建、共贏、共享。此外,對于美國公司參與“一帶一路”倡議要持歡迎和開放態度,進一步探討中美在第三方合作的可能性和操作性。
第五,努力做好對美工作,保持戰略溝通,學會與美國打交道,努力穩定中美關系。中美相互依賴日益加深,雙方合作還有需求,美國一些人脫鉤的企圖很難得逞。因此,我們在看待和處理對美關系時,應當冷靜淡定,“讓子彈飛一陣子”。
總而言之,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是決定我們能否掌握自己命運的關鍵所在。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擁有完整制造業生產鏈的國家,我們要對自身的抗壓能力充滿信心。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美國外交室主任、博導)
【參考文獻】
①《基辛格:當今世界很糟糕 特朗普或無意中終結一個時代》,觀察者網,2018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