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長春 鄭傳芳
【摘要】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存在農民群眾參加文化活動積極性不高,文化活動供需不匹配,活動文化層次較低等問題。對此,要加強調查研究提高服務針對性,培育文化服務供給的內生動力,調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積極性,給予農民更多文化話語權,完善農村文藝創(chuàng)作機制。
【關鍵詞】農村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人民 【中圖分類號】 G249.27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就顯著,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建設的實際成效還需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在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過程中,只有堅持以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導向,保證農民基本文化權益,發(fā)揮農民在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和教育農民群眾,才能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效。
農民群眾參加文化活動積極性不高,參與文化活動頻次低。當前,農村已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但“這些文化場所雖然功能較齊全,但是常常門庭冷落, 形同虛設”。部分地區(qū)農村居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頻次很低,設施使用上重體力活動而輕腦力活動。國家投入大量資源建立起來的農家書屋,由于缺少專人管理,利用率非常低,較少有人進行借閱。活動中心的經常項目以娛樂性為主。除了廣場舞吸引居民參加之外,有吸引力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很少。
不同群體之間參與文化活動差別大,供需結構不匹配。首先,不同受教育層次的群體參與頻次與參與時長上差別較大。越是受教育層次高的,參與的頻次越多。其次,不同年齡的群體之間參與的時間與頻次不同。年輕人參與的頻次相對較少,而老年人參與的頻次較高。再次,不同性別群體參與的文化活動種類之間有差異。如男性喜歡讀報,而女性喜歡廣場舞。這些差異性的需求使得“一刀切”式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顯得供需結構不匹配,不能完全適應群眾的需要。
農村娛樂性公共文化活動較多,但文化層次較低。無論是城市、郊區(qū),還是廣大農村,很多農家文化大院、活動中心最常見的文化活動就是撲克和麻將,或者是室外健身設施,而室內圖書借閱、技能培訓等文化活動較少。此外,有些社會力量提供的文化活動還存在低俗媚俗的問題。
農村居民多為公共文化服務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正確的認識只能來源于群眾的實踐,正確的決策只有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才能實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只有積極主動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才能更好地獲得文化的教化,塑造人民群眾的美好心靈。但當前農村居民參與文化活動缺乏主動性,一些真正的文化活動需要動員。
農村“空心化”的人口結構限制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用的發(fā)揮。農村的空心化使農村原有文藝人才流失,使許多傳統(tǒng)文化被淡忘、文化活動減少。老年人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不高,參與的文化活動多以娛樂性活動為主。而年輕人參與技術培訓和學習性文化活動較多,但相應的文化資源較少。
現(xiàn)有公共文化服務與農村居民的文化需求錯配,供給結構不合理。一些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還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作風。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在內容、主體、方式等方面還不適應農村居民需求的多樣化、便捷性等多維度變化。這使得公共文化服務或文化產品錯配,供給結構失衡,群眾真正需要的文化產品或服務少,易于接受的文化服務形式也少。
對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文化活動缺乏有力的約束機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但由于社會組織提供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大部分還沒納入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劃內,政府對其提供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內容缺乏有效監(jiān)督和約束機制,導致社會組織提供的文化活動或服務中存在一些品位低俗的內容。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農民話語權缺失。農民需要什么樣的公共文化服務應該取決于農民自己,而不是文化服務機構。農民缺乏自由表達的渠道,其需求意愿無法傳達到供給主體一方,導致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農村文化單位用人機制不完善,尤其是考核體系以主管部門考核為主,指標設計缺少農民的參與和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服務供給與需求的契合。
加強調查研究,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提高服務針對性。在為農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前,可以深入調查了解農民需要什么樣的文化服務,什么樣的服務提供方式容易讓群眾接受。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必須緊貼居民需求。利用大數(shù)據(jù)可以了解農民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需求,提高服務供給的針對性。比如,上海、青島、重慶等地利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獲取群眾文化需求信息,采用訂單式、個性化服務,統(tǒng)一配送文化產品與服務,形成以人民群眾為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充分利用本土文化人才,培育文化服務供給的內生動力。一是充分挖掘農村本土文化人才和文化能人,包括離退休人員、民間藝術人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等。二是大力推進農村居民文化自治,以各種方式積極培養(yǎng)農村文化服務人才。同時,把社會力量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品納入政府的統(tǒng)一管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發(fā)掘和培育文化資源,調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的積極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應該是送文化、種文化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有機統(tǒng)一。應重視農村草根創(chuàng)作的作品和文化活動,通過如合唱、打油詩、相聲、廣場舞比賽等調動農民文化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要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并加強對農村草根文化創(chuàng)作的指導。搭建群眾文化新人新作展示平臺和群眾文化建設成果交流展示平臺,積極培育群眾文藝團隊,激勵草根文化創(chuàng)作。同時,要加強對農村居民文化藝術、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其文化藝術素質,將潛在文化參與者轉化為長期參與的文化主體。
賦予農村居民群眾更多文化話語權。文化話語權指農村居民就文化需求、服務預期、服務供給質量等自由發(fā)表言論的權利,以及話語表達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影響。農民話語權的缺失,使其意愿被忽視。為此,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為農村群眾意愿表達提供多種方便渠道,把農村群眾的需求意愿作為主要的決策依據(jù)。建議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農村群眾文化需要的契合度納入績效考核。
充分發(fā)揮農村本土文化資源,完善農村文藝創(chuàng)作機制。首先,要充分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是農村人口最為聚集的時候,最有利于開展公共文化活動。其次,要保護和利用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一般具有很強的群眾性,易于普及,闡發(fā)其時代精神和合理價值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再次,可以通過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換活化民俗文化遺產。最后,應建立農村文藝創(chuàng)作激勵機制,引導創(chuàng)作出更多貼近農村居民生活,內容和形式受農村群眾歡迎喜愛的農村題材作品。
(作者分別為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研究生;福建農林大學教授)
【注:本文系福建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重要論述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FJ2018MGTWZ01)的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金龍、劉巧蘭:《話語賦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供給的基本保障》,《圖書館建設》,2018年第10期。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③陳庚、崔宛:《鄉(xiāng)村振興中的農村居民公共文化參與:特征、影響及其優(yōu)化——基于25省84個行政村的調查研究》,《江漢論壇》,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