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給青年帶來了不少挑戰與機遇,對廣大青年的知識結構、本領能力、心理素養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現實生活中,個別青年由于長期處于順境之中,在一定程度上無法適應逆境帶來的壓力,可能會產生挫敗、無望的情緒,更有甚者,還會出現焦慮、抑郁、失眠等身心健康問題,影響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因此,培養青年戰勝挫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面對壓力和逆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相應地,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種不一致的結果往往反映了心理抗逆力所發揮的重要調節作用。心理抗逆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們從壓力和逆境中快速恢復平衡和健康狀態的能力;二是心理抗逆力重構的可持續性,以及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可見,對抗挫折不是簡單地克服困難,更重要的是實現自我成長。
在逆境中承受壓力的能力,或承受失敗和挫折的能力稱為逆境商數(簡稱“逆商”),逆商的主要構成要素包括對逆境的控制能力、逆境中的責任承擔、逆境對生活的影響、逆境的持續時間及其維持因素四個方面。擁有較高逆境商數的人有能力克服逆境帶來的挑戰;相反,低逆商個體在面對問題時往往會整天抱怨,這種回避行為使得他們很難看到問題背后的解決方式。可見,逆商是個體與逆境間互動的能力發展過程。逆商是過程與結果并重的,但它并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指標,而是一種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能力,可以持續地對其進行培育和發展。
就其實質而言,青年的成長是一個適應社會的過程,這一過程并不會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問題與挑戰,但同時也伴隨著動力與機遇。因此,需要對青年的逆商進行適當培育。保持積極、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個人面對逆境時采取積極行動的重要情緒資源。我們的行動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情緒的干擾,而壓力帶來的情境不可避免地會讓人體驗到一些挫敗感。如果我們采取被動回避的應對方式,就會導致消極的后果,而失敗的后果又會強化畏懼壓力的認知,導致人們陷入痛苦的漩渦無法自拔。逆商是一個人在面對不利環境時保持積極情緒的過程。學會維持這種情緒狀態有利于從消極體驗中快速恢復平靜的心情。因此青年需要在逆境中保持良好心態,在環境變化中積極調整自身狀態。
正確的認知觀念是個人面對逆境時采取積極行動的重要認知資源。人們面臨壓力、挫折時會激活大腦中“戰斗或逃跑”的心理機制,前者依托直接有效的行動來改善和解決所面臨的挫折情境,是一種積極的再適應過程,而后者則是一種消極被動的防御,它不僅不能直接解決挫折所帶來的問題,反而還會加劇問題的嚴重性。習慣于被動適應的人往往會出現多種不合理的認知,助長“逃跑”心理傾向。提升逆商很重要的一點是克服這些認識偏誤,增強認知上的靈活性,包括積極理解和評估逆境,能夠容忍逆境帶來的高壓,將其視作暫時而非無解的處境。具體而言,當代青年需要認識到逆境是必然、普遍的現象,需要以創造性思維來解決問題,突破逆境的束縛。
堅韌不拔的特質是個人面對逆境時采取積極行為的重要人格特征,其核心屬性包括控制、承諾和挑戰。個人面對逆境時,自我感知到的控制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應對方式的選擇,越是具備堅韌特質的個體,越明白責備無濟于事,因為無論是過度自責還是指責他人,都會削弱自我對逆境的控制能力,導致自信心的下降以及人際關系的破壞。因此,增強獨立性與控制力,有利于青年明確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堅信自己具備挑戰挫折的能力。一個人只有勇氣承擔責任并愿意堅持不懈努力奮斗,才能打破困境,贏得成功。
面對逆境時,人們會有意識地調動各種資源來應對危機,然而個人的內在資源所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青年心理抗逆力的提升還需要依靠外部支持系統,包括多元的社會支持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外部支持性資源可以發揮保護功能,能夠緩解壓力或者逆境帶來的焦慮情緒,從心理層面帶給身處逆境的個體積極影響,激發其潛能,幫助他們更快走出逆境。此外,擁有支持性的人際網絡,還能促使個體以全局為出發點,堅定信念,以信念支撐逆商的提升。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