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維江
【摘要】近年來,“逆全球化”潮流不斷涌現,但從進出口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實際數據來看,其實際影響仍十分有限。各國應團結起來,避免持久經濟戰,讓經濟全球化的快車重上正軌。
【關鍵詞】“逆全球化” 全球化 進出口 【中圖分類號】F114 【文獻標識碼】A
“逆全球化”作為暗流涌動的思潮,在當今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一些國家,“逆全球化”思潮已經開始轉變為具體的政策和行動。但是迄今為止,從全球貿易中的進口額、出口額以及外商直接投資(FDI)等數據來看,全球化和開放經濟仍然是世界的主流,具備較為堅實的基礎。
盡管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相關政策舉措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勢頭,但從進出口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實際數據來看,其實際影響十分有限,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巨輪仍在穩步向前。
從貿易額來看,全世界2017年和2018年仍然實現了進出口正增長。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數據,2017年離岸價計算的全世界出口額同比增長率為10.6%,2018年小幅回落至9.8%,都遠高于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前的2016年的-3.0%;到岸價計算的全世界進口額同比增長率2017年和2018年分別為10.8%和10.1%,同樣比2016年的-3.0%要高得多。美國曾在《2018年貿易政策綱要暨2017年年度報告》中聲稱,要阻止中國“破壞真正的市場競爭”。但即便如此,中美之間的貿易額并沒有受到實質性的負面影響,貿易形勢甚至比奧巴馬總統任期的最后一年要好得多。按照美方統計口徑,2017年美國對中國出口額增長了12.6%,自中國進口額增長了9.2%。按照中方統計口徑,201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和自美國進口分別增長了11.3%和14.8%。2018年,美方發起并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的效應開始逐漸顯現,但對中美貿易造成的后果與美國預期的正好相反。
FDI流入下降比較明顯,但出現觸底反彈跡象。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全球FDI流入量自2016年以來已經連續3年負增長,不過2018年降幅為13.4%,較2017年22.0%的降幅明顯收窄。實際上,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FDI一直呈現乏力態勢。《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FDI下降,主要因為“美國的跨國公司在2017年稅收改革后將大量的海外收益轉回國內”。此外,一些發達國家強化外資項目審查也影響了FDI流入。該報告預測2019年全球FDI約有10%左右的增幅。這意味著,迄今的中美貿易摩擦尚未對全球FDI流入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
一方面是不斷涌動乃至呈現噴薄之勢的“逆全球化”思潮和政策氛圍,另一方面世界經濟似乎尚未受到嚴重波及。一種可能是,少數人攪起的“逆全球化”只是不足掛懷的癬癩之患,雷聲大雨點小,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會以這些人的意志為轉移。這種看法恐怕過于樂觀,輕視了“逆全球化”思潮和政策傾向所蘊含的風險。
又抑或是攪起“逆全球化”的少數人本身也不是真的要開全球化的倒車,只是利用這個話題對內操弄人心、汲取權力,對外按照自身利益重新“定義”全球化,凌迫他國、強取豪奪。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履職之初就決然宣布退出TPP,但時隔一年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聲稱“我要告訴你一個大新聞,如果我們能敲定一個比之前好得多的協議,我會加入TPP”。這種拿國際規則當“兒戲”的翻云覆雨之舉,本質上是為了追求其所理解的“美國優先”的國家利益。鑒于此,只要世界經濟增長仍離不開全球化,“逆全球化”者們就不會真的自絕于全球化,而是用各種“逆全球化”的手段,迫使其他國家來更大比例地承擔全球化的投入和成本,從而讓本國享受更大份額的來自全球化的收益。那么“逆全球化”就并不以縮減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規模為目的,只是要從中分更大一杯羹而已。
要挾也罷、威脅也罷,實際上因為“雙反”或其他貿易調查手段而直接影響到的貿易金額,盡管大幅提升,但目前為止與貿易總額相比還是非常小的。例如,2018年11月22日,WTO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第20期二十國集團(G20)成員貿易投資措施監控報告》顯示,G20成員在2018年5月中旬至2018年10月中旬期間采取的貿易限制措施的數量由上期(2017年10月中旬至2018年5月中旬)的平均每月6件上升至每月8件,涉及的總金額估計達到4810億美元,是上一個報告期的6倍多,也是2012年首次計算該指標以來的最大值。盡管有如此大幅的增長,但其規模也只相當于G20國家進口總額的3.5%。報告期內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涉及貿易額247億美元,只相當于G20國家進口總額的0.18%。再如,中國是貿易救濟措施的重要目標,2017年再次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這一年共遭受21個國家(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75起,涉案金額高達110億美元,而這只占中國全年商品出口總額的0.49%。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1—11月,中國出口產品共遭遇28個國家(地區)發起101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總計324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調查數量和涉案金額分別增長了38%和108%。盡管如此,涉案金額占同期中國商品出口額之比也只有1.4%,對中國貿易影響非常小。
實際上,自特朗普履職總統以來,美國發起的貿易保護措施并未顯著高于他的前任。全球貿易預警組織(Global Trade Alert)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為159項,雖然比上年的121項要高,但與奧巴馬第二任期第一年的170項相比還有所不及,甚至也趕不上奧巴馬任期出臺的貿易保護措施年均值(169項)。要說兩者的區別或值得警惕的地方,可能是特朗普政府出臺的貿易保護措施更聚焦中國。奧巴馬第一任期出臺的貿易保護措施中針對中國的占50.5%,第二任期上升至59.9%。2017年,特朗普政府出臺的貿易保護措施中針對中國的占到了61.0%。2018年,特朗普政府采取了217項貿易保護舉措,其中針對中國的達到138項,占比進一步提升至63.4%。
再一種可能是“逆全球化”者出于認知局限或其他原因,確實希望“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讓國家“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湖泊、河流”水更多,自己的“孤島”比別人大,能夠從獨善其身中獲益更大。之所以還沒產生實質性影響,只不過是因為從形成“逆全球化”的政策或行動到產生實際效果之間存在時滯。這種可能性之下,世界各國將面臨更大且越來越大的經貿失速壓力。為了糾正這種認知,必須讓“逆全球化”者清楚認識到“逆全球化”將給他們自身帶來的巨大成本,是他們所不愿且無力承擔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謝林曾經提出一組通過演繹實現有效威懾的條件:第一,要具備威脅的能力;第二,威脅是可信的;第三,給被威懾方留有作出回應的時間;第四,被威懾方確認改弦易張不會被追加進一步的成本;第五,雙方都認識到避免沖突是非零和的,意味雙方都從中獲益。“逆全球化”的風險已經讓一些支持開放經濟的國家認識到,它們需要加強協調、團結起來,增加反對“逆全球化”的力量和意愿。
面對“逆全球化”者,無論它是因為缺乏善意而邁向一味追求實現和擴大順差的“出口帝國主義”,還是因為缺乏遠見而墮向閉塞的“經濟孤立主義”,我們都應當嚴陣以待。歐洲和北美,南亞和東亞,非洲和拉美,一切支持自由貿易和開放經濟的地區和國家在這個問題上都應該放棄猶豫和動搖,團結起來展示力量和決心,才能通過有效的博弈,斬斷“逆全球化”由思潮轉為行動、由行動產生效果的鏈條,讓世界避免落入曠日持久、不斷升級的經濟戰泥沼,讓經濟全球化的快車重上正軌。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網,2017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