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
【摘要】伴隨著全球化、現代性和城市化進程,中國國家形象的發展和傳播模式發生了巨大變革。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傳播應通過加強國際對話來建構更加完整、系統的自我認知和主體形象,展現中國在大國崛起中負責任的國家形象,傳達獨特而感性的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形成文明間的互惠理解。
【關鍵詞】國家形象 跨文化傳播 傳播能力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國家形象既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自我認知,也會影響國際社會對于該國的綜合認知評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及國家形象,如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面對國內外環境變化等多方面因素帶來的挑戰,需要我們進一步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跨文化傳播能力。
中國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的國家,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很長一個歷史時期內綜合國力遙遙領先于世界上其他國家。據統計,北宋時期的國民生產總值在最高峰時占世界總量近80%,明朝時期的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比重平均約為45%,到清朝時才顯現滑落。古代中國的強大源自多方面因素,如廣闊的地域、龐大的人口、強大的軍事技術、發達的自然經濟和對外貿易、安定的文化氛圍等共同造就了古代中國的文明,形成了強盛輝煌的古代中國國家形象。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由獨立自主的國家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長期閉關鎖國給中國造成了較西方難以彌補的差距。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被侵略的歷史,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一方面西方對中國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持有偏見,另一方面新中國通過建立新的政治秩序、經濟秩序,贏得了國內外的普遍認同。現代中國國家形象主要是通過國家儀式和歷史書寫的方式進行塑造和表達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國家治理卓有成效,全球受訪者對中國國民的印象普遍是正面積極的,好感度穩定上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贏得廣泛贊譽,中國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中的作用備受期待。海外研究中國的人數不斷增加,形成了“海外中共學”這樣一門世界“顯學”,美國大學和智庫超過3000人研究中國問題;加拿大學者貝淡寧將中國模式解讀為賢能政治;德國左翼政黨學者米夏爾·布里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3.0”最重要的誕生地;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認為中國政治上的安定和經濟上的發展,這一切都源于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全球影響力。
國際國內環境紛繁復雜帶來巨大挑戰。從國際來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特別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經濟格局處于大調整、大變局中,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國際上迅速崛起,對于世界經濟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帶動作用。中國和美國在世界經濟總量的占比、力量此消彼長,美國對中國形象的認知也隨著這種力量的變化而產生鐘擺式的搖動。從國內來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經過了幾十年經濟的高速增長,面臨著增長回落、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國地域廣袤、人口眾多,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現代化進程的中后期面臨著各種發展陷阱,如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解決的利益公正分配問題、塔西佗陷阱需要建構信任的制度體系、阿喀琉斯之踵需要解決的創新難題等為國家形象塑造帶來了新的挑戰。
他者對于中國形象的偏見或誤讀。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建立新中國、改革開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改善,基本解決了挨打、挨餓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如何解決挨罵問題是中國政府面臨的新問題。他者對于中國形象仍存在著刻板印象、認知定勢、標簽化定義等偏見或誤讀,妖魔化中國仍是西方一些主流媒體的報道主題,這些認知和標簽常常固化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形象譜系。
中國在走向全球化過程中的形象焦慮。中國在走向全球化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形象焦慮:如協調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元素之間的矛盾;國家表達的一元性與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之間的矛盾;形象塑造的扁平化、同質化與現實的立體化、差異化之間的矛盾;形象傳播的擬態環境與國家實體的真實性之間的矛盾;形象呈現的技術理性與民族精神的獨特感性之間的矛盾;形象表達的他者化與傳播主體性之間的矛盾;形象編碼與他者解碼的文化折扣之間的矛盾等。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從文化傳播的視角來看,需要從整體上制定國家形象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將國家形象塑造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在全球范圍內,國家之間在各個領域的分工合作更加緊密、深度互嵌,在經濟上越來越多地相互依存。中國共產黨2018年舉辦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世界政黨大會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會議,與世界其它政黨的對話、合作、交流日趨緊密,社會主義的向心力和影響力日漸提升。中國近年來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亞投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形象的塑造在這一整體定位和框架下推進,彰顯出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人文精神,注重與其他國家、民族和地區建立和諧、文明、合作的關系,體現出對人類共同發展的追求,展現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運用全媒體平臺傳播國家形象。在跨文化傳播中,一個國家的形象主要是通過各種媒介符號表征的文化產品來塑造的,因此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種媒介符號進行文化傳播,由此塑造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就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新媒體平臺的建設運用,提出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要加強傳播手段創新、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注重網絡輿論引導等。在對各種網絡輿情事件的宣傳引導方面,不僅要注重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也應注重網絡意見領袖發揮的正能量作用,構建全媒體的對話互動機制、運用全媒體創新國家形象傳播,滿足受眾細分化、多元化、個性化的社交需求。使國家形象不單單是被抽象化的指標,而是可感知的文化心理事實;不是區隔化的形象譜系,而是在多元互動中形成的認識與理解;不是由少數精英或公司設計的,而是在日常交流中形成的形象對話。
拓展多維度的跨文化傳播渠道展現國家形象。國家形象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具有認知、審美、情感等多個維度,由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國民形象等多個指標所構成,僅僅依靠政府這一主體無法展現出多元化和多維度的國家形象,我們需要轉變單一的官方話語視角,動員各種社會力量拓展多維度的跨文化傳播渠道。如大力培養國際公關人才,加強對國際公關規律的研究,在對外交往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在社會交往中培育和展現國民的良好素養;加強和改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投資環境、企業溝通效率、產品質量、制造水平等方面來提升國家吸引力;扎根中華文化獨特而感性的歷史特色與國民精神;面對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的受眾,實施差異化傳播策略;超越文化隔閡,增進文化間的互惠性理解,加強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的對話溝通,展現出更加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國家形象。

(作者為中共深圳市委黨校講師)
【參考文獻】
①張昆:《理想與現實:40年來中國國家形象變遷》,《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年第23期。
②張愛鳳:《媒介變遷與中國國家形象的嬗變》,《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11期。
③單波:《論國家形象跨文化轉向的可能性》,《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