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一、巧設標志,突出特征
現象:《排球:正面上手傳球練習方法11》一課中,執教教師設計了“打點比準”的比賽。“點”的設置是,在地上劃若干條直線,在每條直線上等距離放置4個小標志桶。4名學生1組成1路縱隊,第1名學生先開始傳球打小標志桶(可打場地上任意1個小桶),球打到小桶后將小桶收回,依次輪換進行,獲得小標志桶最多的組為獲勝組。學生為了打準得分,忽視了正確的傳球技術動作,出現了拋球較低、用手平傳球、缺少下肢發力的現象。且場地十分混亂,學生交叉跑動,存在安全隱患。
分析:排球傳球的目的是給扣球者創造機會,因此傳出去的球不僅要準,而且要有一定的拋物線。教師采用設置標志的方法誘導學生傳準,有一定的創意,但從現場觀察來看,部分學生傳出的球,僅為獲得小標志桶,忽略了技術動作的規范要求。究其原因是小標志桶的設置不夠合理。
對策:教師將小標志桶放在地面上,學生為了打準,忽略了傳球的拋物線。假如教師在現有場地的基礎上,在傳球者的前上方一定距離設置1條標志線,讓學生傳球時將球從標志線上傳過并落在標志桶上,才能算是打準小標志桶。這樣調整的好處是,通過標志線引導學生傳出去的球具有一定的拋物線和準度,突出傳球的特征,避免學生為追求準而忽略傳球技術,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變化手段,突出重點
現象:《排球:正面上手傳球練習方法11》一課的重點是“快速移動”,為了突出重點,執教教師設計了“砸地自傳高低球、砸地自傳打直、砸地自傳打準”的練習內容,但從現場觀察來看,大多數學生沒有做出“快速移動”。
分析:教師采用了單一練習、組合練習及比賽,這些練習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師期望通過球砸地后反彈路線的不確定性引導學生快速移動,從而突出本課重點。但從現場觀察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做出快速移動動作。究其原因,砸球方法的設計不夠合理。砸球后球的反彈路線有垂直反彈和斜向反彈,垂直反彈后的傳球較為容易,學生不需要快速移動就能墊球,不能突出本課重點,斜向反彈后的傳球較難,學生難以掌握。
對策:筆者建議將“砸球”改為“自拋球”或“同伴拋球”。即第1個練習改為自拋自傳高低球,要求學生向不同的方向拋球,由于球的落點不同,迫使學生快速移動墊球,突出了本課重點。第2~3個練習改為同伴拋球。即,4名學生1組,指定1名學生在隊伍前方拋出各個方向、各個角度的球,其他學生快速移動,將球傳過正前方的標志線。這種改變相比原來的方法不僅能解決傳球時的快速移動的重點,還能提升學生練習樂趣,且與比賽情境吻合,符合排球項目特征。
三、體現差異,突出實效
現象:《排球:正面上手傳球運用方法2》一課中,執教教師設計了“接對方拋球,網前自傳球傳高,撥球過攔網”組合練習。從課堂效果來看,只有2組高個男生做到了跳起拔球動作,其他學生未做出跳起撥球動作。
分析:執教教師設計上述練習的目的是,通過組合練習滿足學生的“求變”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同時鞏固傳球和攔網技術,發展彈跳能力,實現技能和體能的無痕提升。采用球網的目的是創造真實的學練情境,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但從現場觀察來看,未能取得一定的練習效果,究其原因是球網的高度沒有區別對待,導致個子矮小、彈跳力差的學生難以按標準完成動作,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學生的身高和彈跳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球網的高度也要關注差異。
對策:本節課的球網由2部分構成,上層是簡易球網,底座由5塊小墊子折疊后累加在一起構成。這種構成更容易調整高度,如,個子較高的男生用5塊小墊子作為底座,個子較矮小的男生用4塊小墊子作為底座,而女生則可根據個人能力,將4塊或3塊小墊子作為底座。通過以上調整,不僅能夠增強每名學生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而且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練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