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燕 趙黎娜
一、排球教學中動作組合的作用
1.排球教學的動作組合
在九城區活動中,從2節排球課例中可以看出,學生在單個動作練習環節積極性不高,但在組合動作練習及比賽中學生的學練興趣明顯提高,如,墊球+傳球、傳球+撥球,動作的組合提高了動作的難度,學生要挑戰和完成這個難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體的基本能力均在不斷提高。
2.排球教學的動作組合促進動作的再提高
排球項目雖然有獨立的技術動作,但如果運用于真情境中就需要動作的組合,以完成最終的比賽。《排球:正面上手傳球運用方法2》一課,“接對方拋球,網前自傳傳高,撥球過網,對方接住”環節中,將自傳球和撥球的動作組合在一起,而不是直接單個傳球或撥球過網。這樣的動作組合后不但提升了動作的難度,從而促進學生技術的提高。
3.排球教學的動作組合促進體能無痕發展
將體能的組合融合到動作組合中,可更好地發展體能。如,《排球:正面上手傳球練習方法11》一課,“移動傳球跑”環節中,學生練習傳球的同時,身體還不斷在移動和奔跑,無形間發展了體能。
4.排球教學中動作的組合促使技術更好地運用于比賽中
排球屬于隔網對抗性項目,學生所學的墊球、發球、傳球、扣球等技術動作最終要運用于比賽情境中,不是說一定要比賽才是真情境,動作的組合也是在運用真情境。在九城區活動中,課例中“‘2對2隔網比賽”環節,執教教師選用了“傳球+撥球”的組合動作練習,這正是為“2對2”比賽做準備,為真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課上學生的表現來看效果較好,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激發。
二、真情境下動作組合的運用策略
九城區活動呈現的課例雖然出現了真情境,但是筆者認為還不夠深入,如,在課例中,僅出現了“傳球+撥球”的組合動作,對之前學的墊球、發球等動作卻沒有進行組合。雖然墊球、發球是最基本的動作,但在真情境的比賽中這些動作無處不在,動作在組合運用中,才能發揮每個動作的真正價值。另外,不應限制學生動作組合的運用,如限制了學生對動作組合的運用就相當于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那么,在排球教學中結合九城區活動呈現的課例及教學實際,提出筆者的建議。
1.動作組合的合理和安全性要得當
現象: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排球基本知識和基本動作已經有一定的儲備了,不應僅停留在單一動作的組合上,這樣,會限制學生技術動作的使用和發揮。如,《排球:正面上手傳球練習方法11》一課,基本活動環節中,僅停留在傳球和撥球的動作層面,這樣會限制學生技術動作的使用和發揮。因此,在認知水平不同的情況下,教學是否應考慮根據實際而定,使教學能夠更合理,更安全。
改進建議:教材設計均是根據學生的水平、年齡特征和身體發展水平而設計,在設計組合動作時須考慮組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那么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應根據學生已構建的知識設計組合,更多地將已學過的動作有機地組合起來,如,《排球:正面上手傳球運用方法2》一課中,將發球+墊球、墊球+傳球、發球+墊球+傳球等進行組合,不但可以鞏固和熟練已學知識,還能豐富新知識。
2.動作組合的目標性要明確
現象:《排球:正面上手傳球運用方法2》一課中,可以看出緊緊地圍繞目標和重難點而展開,運用正面上手傳球動作貫穿整節課,所有的組合動作均沒有脫離傳球,所以在課中可以看到學生一堂課下來,對于目標的達成是較為到位的,體現了目標引領內容。
改進建議:在教學中所有的動作組合都應圍繞本節課的目標展開,不應為了練習的豐富性盲目組合練習而脫離了教學目標,練習的遞進性是課堂的基本要求,如果1個練習內容脫離了目標,其他的練習內容都會失去與目標的關聯性。因此,動作組合要為解決目標和重難點而設計。
3.動作組合的趣味性要強
現象:《排球:正面上手傳球運用方法2》一課,自傳球環節中,撥球過網至后面連續的幾個練習中均是自傳球撥球過網練習,雖然稍有改變或加了點動作,但學生的積極性減少了,也未能真正投入至練習中,可能是這些動作學生感到沒有挑戰性,直到最后的“2對2”比賽環節,學生的激情才被激發,臉上開始有了笑容,這說明后面的練習是比較有趣味的。
改進建議:單一動作的重復練習和疊加,會使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降低,應增加多樣的組合練習方法,使學生的興致不減,并且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可以結合學過的技術、知識進行組合,即將原有知識和新知識組合,產生新知識的趣味組合,無論是新知識在前還是在后,只要起到良好的正向遷移和趣味性,都可以激發學生不斷參與的興趣。如,《排球:正面上手傳球運用方法2》一課,“接對方拋球,網前自傳球傳高,撥球過攔網手”環節中,可將其余已學知識結合,即“墊球+傳球”“墊球+傳球+撥球”“發球+墊球+傳球”等,能夠使技術的組合更豐富,這些組合的設計能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單個技術動作在整個動作中的重要性和聯系性,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4.動作組合要體現一定的配合性
現象:在《排球:正面上手傳球運用方法2》一課,“2對2”隔網比賽環節中,隔網兩邊的同伴之間相互交流和探討的現象較少,雖然很有秩序地輪流傳球、墊球,但缺少相互間的溝通。
改進建議:在排球比賽中,需要接球者給隊友反饋,這樣才能避免多人搶球而造成失誤的現象,無論是2人還是多人練習,都應培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探討的能力,也能促使隊員之間相互配合,那么在設計動作組合的同時,應考慮組合動作是否有隊員之間的配合和呼應,不應讓1人獨立完成所有動作,即使這個人有組合動作的出現也應當和自己的隊友有相應的配合動作。
5.動作組合要體現局部情境
現象:在《排球:正面上手傳球運用方法2》一課中,學生的練習基本都是隔網練習,但幾個環節存在與隔網同伴傳接球時有示好行為,這樣的行為是否降低了學生間的競爭意識?是否應該抓住真情境教學的機會,以競技提升學生的技能?
改進建議:排球屬于集體性和對抗性的項目,應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要有根據地選擇,必須要給學生逐步提供局部情境組合,因為實戰中的單個技術必須在組合中運用中才能發揮最佳效果。如,課例呈現的練習,雖然沒有達到標準人數的比賽,也沒有將所有技術動作都組合在一起的練習,但卻給學生提供一個局部的比賽場景,這樣局部的小情境模擬了比賽的場景,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鞏固了所學技術,并且突出了運用,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防止學了技術不會比賽的現象發生。
6.動作的組合要有拓展性
現象:在《排球:正面上手傳球運用方法2》一課中,執教教師提出的開放性和啟發性的問題較少,如果通過開放性和啟發性問題,讓學生在練習中體驗出傳球的最佳狀態和位置,并且能夠說出理由,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改進建議:排球項目的技戰術難度較大,但對學生的智能培育較好。在動作組合時應清楚以下問題:為什么要這樣組合?能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能解決技戰術的哪些問題?有沒有從真情境的角度設計,是否能為比賽所用?學生在這樣的組合動作練習中是否能延伸出新問題,以創造或構建新的知識?如,課例中,練習“接對方拋球,網前自傳球傳高,撥球過網”環節中,可讓學生考慮怎樣才能更好地為撥球創造條件,提出這樣的拓展性問題,學生在練習中是帶著問題練習和考慮的,可激發學生創造出更多的好方法為比賽所用。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拓展學生的思維。
在排球或其他項目的教學中,都應從項目特征和實戰中考慮動作組合,并且動作組合要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符合課堂教學目標,有目的地運用組合,遵循動作技能發展規律和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設計合理的組合,讓動作組合回歸真情境,在真情境中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