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斌
一、課的設計
(一)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以《綱要》為依據,結合初中生身心特點,本著以教材為載體,發展體能的理念展開教學,按照以往的習慣,筆者會把關注點放在“準備姿勢”“傳球手型”“手指手腕動作”等技術方面的教學上,但是經過學習《綱要》后,筆者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如何利用排球,發展學生的快速移動、空間判斷、上下肢協調等身體素質上。
(二)教材分析
排球屬于開放性、知覺性運動技能,對個體的身體素質、執行能力等要求較高,是發展學生靈敏、快速移動、空間判斷能力等身體素質的教材。
在《綱要》中,排球傳球在整個水平四教學中共設計了32個課時,八年級設計了16個課時,體能維度設計了12個課時,運用維度設計了4個課時,本課是本單元的第11個課時,從單元內前幾個課時中出現了“傳高”“傳遠”“傳直”等內容可以看出,僅是控制傳球方向或者力量的單一目標,接下來設定兼顧方向和力量的內容才更能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即“傳準”,不僅促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又為本單元的運用維度課時打下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學校是杭州市排球傳統項目學校,學生有一定的排球基礎。此年齡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有強烈的表現需求,另外,此年齡段是速度等素質發展較快的階段,排球練習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四)重難點確定
通過學情與教材特點的分析,確定快速移動到位是排球傳球動作完成的前提需求,因此將本課重點定為快速移動,難點為傳球方向和力量的控制。
二、片段呈現及設計思路
(一)準備部分
1.慢跑+排球熱身操
片段呈現:在小組長的帶領下, 進行了結合步伐練習的慢跑,并根據排球的動作結構與特點,與移動步伐相結合,進行自編排球操練習,在教師和組長的帶領下進行集體練習。
設計意圖:“移動”在整個排球傳球單元中處在一個相對重要的位置,貫穿整個學練中,筆者將原本枯燥的慢跑及熱身操與排球移動技術相結合,不僅讓學生帶著較高的熱情投入到練習中,還在無形中復習、鞏固上一課時所學的步伐練習,符合《綱要》中提出的“復習成環形”的觀念,步伐練習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技術動作的掌握打下了基礎。在持續的3分多鐘的練習中,不僅起到了熱身的作用,從運動量上來說還兼顧體能。同時,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慢跑及做操,在無形中發展了小組長的組織能力,并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2.砸地接球
片段呈現:1名學生1個球1個標志桶,一手將球用力向地面砸后,快速移動到球的落點處,用傳球手型拿住標志桶(標志桶支撐口朝上),并在額前接住砸地反彈起來的球,比一比單位時間內誰成功的次數多。
設計意圖:此練習通過標志桶這個媒介,利用反手持標志桶的方法,練習者無形中鞏固了之前課時學過的排球傳球手型,由于練習方法的新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了接住球,學生不得不快速移動起來,為本節課的重點掌握打下伏筆,對本課學習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定的熱身效果。
(二)基本部分
1.單一動作練習:傳球打點
片段呈現:在地面上畫一個寬為60cm、長為800cm的矩形,并在矩形內利用顏色變化分成遠近兩個區域,將4名學生分為1組站成縱隊,第1名學生向地面砸球,然后快速移動至反彈球落點處,在額前完成1次傳球,并按要求將球傳“高”、傳“低”、“打直”(球落在矩形內)、“打準”(球落在矩形的遠或者近的區域內),等待學生原地練習自傳球,并評價練習者的技術動作是否到位。
設計意圖:“傳準”是排球傳球技術動作追求的效果,從能力發展來看,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空間判斷能力,而提高學生傳球力量及方向控制能力可以有效地達到“準”的目的,因此筆者通過練習“砸地自傳高低球”,要求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原地傳高球或者低球,以提升學生的力量控制能力;通過“砸地自傳打直”練習,要求學生盡可能將球的落點落在一條直線上,以提升學生方向控制的能力;通過“砸地自傳打準”練習,要求學生將球傳入直線上遠近不同的區域內,以提升學生對力量及方向的控制能力。這樣設計練習難度由易至難、學生所需能力由弱至強,符合教學及學生心理規律。
從身體素質發展來考慮,練習傳球動作前,加入“砸地”這個動作,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判斷球的落點,練習者必須全力“砸地”,發展了學生上肢爆發力,為之后排球發球等其他體育項目的學習打下基礎,并改變靜態的單個技術教學的現狀,讓學生在“找”球的狀態下,練習傳球技術,提高了練習強度。為了更好地“傳高”“傳直”“傳準”,學生不得不通過快速移動至反彈球的落點處,以提高自己出球的效果,為本課重點的掌握打下了基礎,充分利用排球發展學生的快速移動及靈敏素質。
從技術學習來看,利用地面上的矩形及圖形內的遠近區域,為學生每次傳球后是否完成目標提供了顯性判斷,也為下一次傳球在方向和力量上的調整做出了判斷,而等待者則將注意力放在練習者在傳球過程中是否出現錯誤的傳球動作上,這樣的練習方式讓學生不拘泥于技術學習,通過自評可以快速提升學生在傳球時對方向和力量的控制能力,通過他評,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面對困難時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的良好品質。通過評價,使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傳球動作結構,對提高學生的技術動作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較好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判斷能力。
2.組合練習:砸地+自墊+自傳打點
片段呈現:在地面上畫一個寬為60cm、長為800cm的矩形,并在區域內利用標志桶設置遠近不同的4個目標,將4名學生分為1組站成縱隊,第1名學生向地面砸球,球從地面彈起,并在落地前進行1次自墊球后,快速移動至反彈球落點處,在額前完成1次傳球,并爭取將球按要求傳至遠、較遠、近、較近的4處標志桶處,4名學生依次進行練習,等待者原地練習自傳球,并評價練習者的技術動作是否到位。
設計意圖:從能力發展來看,單一動作練習需要練習者將球傳在1條直線上,并需要做到“大”和“小”力量的控制,即能較好地完成任務,而此練習方式需要練習者根據4個標志桶的位置,做到“較大”“大”“較小”“小”4個力量的控制才能完成任務,在能力的發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皸l件限制性”和“任務驅動式”的練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讓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到練習中,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空間判斷能力。
從技術學習考慮,“砸地”這種方式雖然可以讓學生快速移動起來,但與排球技術運用實際脫離較大,因此,在單一動作練習基礎上加入“墊球”,這樣的組合練習,增強了“墊球”技術與“傳球”技術之間的有機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單一技術動作練習的復習鞏固。雖然加入“墊球”后,對墊球不是特別穩定的學生來說,難度增加了,但讓學生在更接近比賽情境下進行練習,比單純的重復練習更容易激發他們的興趣,利于之后學生技術運用能力的提高。
從身體素質發展考慮,繼續利用“砸地”這種練習方法,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并加入“墊球”動作,對于墊球水平一般的學生而言,墊球后球的落點與砸地后球的落點一樣具有不可判斷性,為了達到更好的傳球效果,讓練習者多1次快速移動并找到球的落點,為本課重點掌握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運動量方面,多一個動作的組合練習所達到的運動量比不加任何變化所達到的運動量要多得多,在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發展了學生的體能。
3.比賽:打點比賽
片段呈現:在規定區域范圍內,設置由多個標志桶組成的遠近不同的區域,讓不同組在同一個起點線但不同位置進行打準比賽,傳入規定區域內1次拿走1個標志桶,第1名練習者將球撿回后,第2名練習者才可進行,單位時間內獲得標志桶數量多的組為獲勝組。
設計意圖:在真實的排球比賽中,傳“準”的線路是根據場上需求由多條直線組成的,因此,筆者規定在比賽中可以“傳”到附近組的區域內,傳“準”線路由單一的1條直線變成多條直線,同時,由于規則規定傳入區域后,需要拿走1個標志桶,一段時間后,一定會出現部分區域消失的情況,這樣給練習者在方向及力量上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練習者的空間判斷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從身體素質發展上看,在多次往返沖刺后,練習者難免會出現倦怠。利用比賽情境,練習者為了爭奪勝利,一定會竭盡全力再次沖刺找到最后的反彈球落點,以提高傳球的準確性。同時,由于是在單位時間內比多,練習者在傳球結束后,勢必再次用最快速度將球撿回,為隊友爭取更多的時間,再次發展了學生快速移動能力。
從技術學習的角度上考慮,這樣的練習方式是組合練習的運用,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促進學生掌握系統化的運動知識和技能,在面臨真實的比賽情境時,能運用自己掌握的系統化的運動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由單純的每節課的知識與技能學習向形成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轉變,也為本課教學目標達成提供了依據,傳球技術的運用更貼近比賽,為本單元的運用課時埋下伏筆。
4.體能練習:“移動傳球跑”+“仰臥起坐傳球”
片段呈現:2名學生為1組進行“移動傳球跑”練習,1名學生進行“擊地自傳傳遠”練習,另1名學生要在球彈出界之前將球截住;2名學生為1組進行“仰臥起坐傳球”練習,1名學生按住練習者并將球拋至練習者額前,練習者根據自己的判斷將球傳回。
設計意圖:讓練習者必須運用傳球技術完成,無形中復習鞏固了傳球技術,“移動傳球跑”的練習中,練習者不想讓輔助者追上球,須將球傳直傳遠,輔助者則必須全力追球?!把雠P起坐傳球”練習則需要2名學生在方向和力量上協調進行,這樣才可以進行練習,2個體能練習方法都進一步發展了學生快速移動和空間判斷能力,并發展了學生的下肢力量及腰腹力量,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同時,也發展了學生勇于爭勝的品質。
(三)結束部分:拉伸操+提問總結
片段呈現:集體模仿教師利用排球進行拉伸練習,調整呼吸充分放松。
設計意圖:通過本節課的練習,學生的肌肉和關節處于疲憊狀態,拉伸是較好的放松方式之一,因為這時肌肉黏稠度最低,利于放松及預防受傷。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本節課的收獲,進一步鞏固知識,為下階段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