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強
(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錦州 121000)
青少年時期對每一個個體而言都十分關鍵,在這個時期,個體開始擺脫對成人的依靠和保護,而逐漸走向成熟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這個時期的個體在心理水平上也表現出成熟感和幼稚感同時存在的心理特點的變化,何林渥斯曾經在其著作上將青春期稱為“心理上的斷乳期”[1]。這時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和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在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時起著重要的作用。
共情的概念最早是在德文中出現,用德語“Einfühlung”來表達,而“共情”在心理學領域的認識和發展,是由Titchener 提出的,在英文單詞中,“empathy”被翻譯為共情、同理心[2]。簡單說來,“共情”的含義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理解他人的信念、情感和意圖的能力,又被稱為“同理心”。共情又可以進一步分為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認知共情是指辨別或者命名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以及觀點采擇能力的能力,而情感共情是指對他人的情感狀態做出反應能力[3],近年來,共情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利用先進的相關儀器也得到了深入廣泛探討。已有研究發現,腦島是情緒共情的生物學基礎,顳頂聯合區是認知共情的生物學基礎[4]?!坝H社會行為” 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對別人和社會有好處,沒有明顯自私動機的自覺行為,如日常人們經??吹降膸椭?、分享、寬恕和捐贈等行為。親社會行為在個體與他人交往、適應社會顯得尤為重要,每個人的親社會行為水平的提高對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目前,已有的研究對共情現狀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總體水平上,而對具體的認知共情與情感共情的分析比較缺乏。在對個體的共情能力和親社會行為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探討中,多以大學生作為被試群體的研究較多,而對青少年這一群體的關注較少,因此,該研究在以往的相關研究基礎上,把青少年群體作為研究考察的對象,從認知、情感共情等多個方面加以分析青少年共情能力,旨在了解和驗證青少年共情能力的發展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并對共情能否預測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進行驗證分析,這對改善現如今青少年親社會行為水平下降的問題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將有助于培養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質和人際關系,為青少年德育和教育實踐提供理論依據。綜上所述,該研究采用問卷法的方式來研究青少年共情水平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以西南地區的中學生作為施測對象,該次研究總共發放問卷有280 份回收有效問卷247 份(88.2%)。具體樣本情況如表1。

表1 被試人口學變量統計表(n=247)
1.2.1 親社會行為問卷
采用董奇,林崇德編制的親社會行為問卷進行測量,問卷一共包含12 個題目,例如,“當其他人不能做好某件事時,我會鼓勵他們”。采用4 點計分的形式。計算12 個題目的平均分數,分數越高可以從側面表示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變現出的親社會行為越多。此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9。
1.2.2 基本共情量表
采用由夏丹等人改編的Darrick 編制的基本共情量表(BES)的中文版本,例如,“在和情緒憂傷的朋友相處后,我自己也經常感到憂傷”等,此量表一共分為兩個維度,分別為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計算每個得分的總分,越高表示青少年的共情能力越高。本量表的Cronbach’sα 系數是0.78,認知分維度上α=0.75,情感分維度上α=0.71,信度良好[5]。
該研究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對中學生共情與親社會行為的相關關系的研究采用皮爾遜積差相關的統計方法,對共情的總體以及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運用軟件進行相關分析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青少年共情與親社會行為的相關分析(r)
從表2可以看出,青少年共情與親社會行為存在正相關(P<0.01),其中,青少年認知共情與親社會行為存在正相關(P<0.01),青少年情感共情與親社會行為之間存在正相關(P<0.01)。
為了探討青少年的共情水平是否會對親社會行為有預測作用,本研究采用以共情為自變量,以親社會行為為因變量的方法,運用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回歸分析(β)
從表3可以看出,共情可對親社會行為產生顯著預測作用,共情可以有效解釋親社會行為變異量的8%。
為了探討青少年共情的具體維度是否對親社會行為具有預測的作用,該研究以共情的具體維度(認知共情、情感共情)作為自變量,以親社會行為作為因變量,運用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統計結果見表4。

表4 共情的具體維度對親社會行為的回歸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共情的具體維度可以對其親社會行為產生預測作用,認知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解釋量為9%。情感共情對親社會的解釋量為3%。
運用軟件SPSS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青少年的共情水平與親社會行為兩者存在著正相關,青少年的共情能力越高,其親社會行為越多,反之,青少年的共情能力越低,其親社會行為越少,這與以往研究一致[6]。最后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共情可以顯著預測親社會行為。該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已經有研究也表明個體的共情能力與親社會行為之間有聯系,共情能夠激發出個體做出親社會行為的動機[7]。當然,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作用是不能只考慮一個因素而要結合多個因素綜合考慮。
通過使用SPSS 22.0 軟件對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共情可以顯著預測親社會行為。該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已經有研究也表明個體的共情能力與親社會行為之間有聯系,共情能夠激發出個體做出親社會行為的動機。當然,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作用不能只考慮一個因素而要結合多個因素綜合考慮。
該研究的局限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1)該研究只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屬于一項橫斷研究,無法進行因果推論。(2)該次研究只選取了西南地區的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樣本代表性不足,結論的推廣性較差。以后在進行研究時可以結合訪談法、個案研究法、他人評價法等方法進行綜合分析,也可考慮設計縱向研究來探討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