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千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近些年,針對問題學生的研究在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對學生的心理情況與行為進行調研。根據北京某高校心理素質研究課題組的調查,在北京的大學生中,有超過16%的學生存在中度心理健康問題,有超過20%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強迫癥,有超過54%的學生存在手機依賴行為等等。在這一組組數據背后,透露出來的是目前大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些學生已經演變為了問題學生,這些問題學生不僅讓自身的學習成長受到影響,也會在校園內部造成一些不安定因素。所以,為了促進高校教育的發展,就需要對問題學生加強關注深入研究,對問題學生實現有效的轉化。
問題學生,其主要就是指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學生,比如厭學、抑郁、自卑、逃課、酗酒、網癮等等,存在其中一個或多個問題,都可以被稱為問題學生。這些不同的問題,給學生造成的危害是不同的,教師需要區別對待。具體來說,問題學生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即心理偏激與行為乖離。
心理偏激就是指學生的心理上存在某些方面的極端,與普通情況不相符合。這種極端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學生對應的行為,從而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在心理偏激這個方面,也包含了幾種不同的類型,比如自傲心理、自卑心理、自閉心理、抑郁心理等,這些不同的偏激心理,對學生帶來的危害不同。比如自卑心理,這類學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論做什么事情,總認為自己不行,害怕與別人比較,在各方面都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
行為乖離就是指的學生某些方面的行為背離了基本要求或是行為準則。從高校問題學生的行為表現來看,常見的行為乖離主要有學習行為乖離,如逃課;生活習慣乖離,如酗酒抽煙;社會行為乖離,如偷竊;人際較為行為乖離,如快餐戀愛等。行為乖離讓高校學生表現的“與眾不同”,成了其他學生眼中的“異類”,如果不能對他們進行有效的轉化,那么就會直接制約這些學生的成長,降低高校教育的有效性。
從目前實際情況來講,高校問題學生的主要類型雖然只包括了心理和行為兩個方面,然而在這兩個方面之下,還涉及了諸多細小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起足夠的重視,深入探討造成問題學生的具體原因。
現如今,我國社會已經步入到互聯網+時代,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的銜接更加緊密,而學生接觸互聯網的渠道和機會也越來越多。現在的高校學生,基本上普遍擁有智能手機與筆記本電腦,他們可以通過這些設備瀏覽各種網絡資訊。而在當前的自媒體時代,網絡上充斥著很多負面信息,這就給大學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影響。比如網絡上存在一種喪文化,長時間接觸這種負面資訊,就可能造成學生出現抑郁心理。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負面網絡文化元素,這些都會給高校大學生造成負面的影響。
從目前高校教育活動來講,實際上還局限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也就是主要對學生進行專業課程教育,對于思想素養、心理建設等方面的關注不足。尤其是學生心理建設這個方面,很多高校都缺乏專門的心理輔導課程,相關的心理輔導部門也是被動展開工作,等待學生前來詢問,沒有對學生進行主動的預防性的心理輔導或是教育活動。在思想素養與心理建設這兩個方面的教育活動淡薄,就使得學生在心理上的偏激以及行為上的乖離,都難以得到及時的糾正,時間一長就會導致學生這些問題進一步放大,進而成了問題學生。
家庭是學生受教育的主要陣地,和學校發揮著不一樣的功效。但是,對于一些問題學生來講,家庭教育缺失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而這背后又有更加復雜的原因。比如筆者曾經接觸過不少問題學生,他們有的心理自卑,有的存在酗酒抽煙等不良嗜好。經過調查發現,這些學生有一定比例都來自單親家庭,從小就很少接受家庭教育。而還有一些學生,雖然是雙親家庭,但是父母關系不和睦、 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等現象占比較高。歸納起來就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不少問題學生都來自一個問題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讓學生從小就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問題,來到大學這個寬松的環境后,這些問題集中爆發,讓學生快速淪為了問題學生。
問題學生的產生,原因來自多個方面,并不僅僅是外部因素的影響,一些來自學生自我的因素,也是造成問題學生的根源。就實際來說,學生之間存在個性化差異,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由于個性化差異的存在,那么在學生自我發展過程中,就難免會有部分學生出現發展偏差。比如,在學生發展過程中,應該逐漸養成自律的好習慣,能夠自我規范。然而個別學生在發展中出現偏差,并未逐步形成自律的習慣,在行為上懶散,缺乏意志力,容易被外部誘惑吸引,從而在心理和行為上產生問題。
校園是學習的地方,本來和社會之間隔著一堵墻。然而近些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這堵墻在無形之中被打破了,一些社會元素開始侵入校園,導致校園環境社會化,這對于部分學生也造成了影響。比如,近些年個別高校的學生會成員表現出了強烈官僚主義作風,一些學生會干部自傲心理嚴重,沒有將自己放在和其他學生對等的位置。這樣的情況,不僅會讓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都出現偏差,還會給高校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必須要對此形成重視,將社會元素有效排除校園之外,避免學生受到侵擾。
對于問題學生的具體形成原因,相關人士要從根源上予以認識,然后針對性優化教育活動,促進問題學生的轉化,使其能夠在新時期逐步改善存在的缺點不足。
針對網絡負面文化沖擊這個方面的因素,需要從思政教育這個角度切入,對問題學生加強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端正自身的行為以及思想。比如,對于行為不規范的這類問題學生,尤其是出現了違規違法行為的問題學生,需要從思政教育中滲透規矩意識和法治意識的培養,讓學生清楚認識到規則制度的內涵以及法律制度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嚴格禁止出現違規違法的行為,要依照規矩和法律來行事。再比如,對于心理偏激的學生,這可以通過思想教育,對影響學生的負面文化進行批判。比如網絡上傳播的喪文化,便可以對這種文化形成的根源切入,通過辯證思維指出其中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形成清楚認識,意識到自身的某些偏激心理是不合理的,進而逐步扭轉存在的心理問題,實現問題學生的轉化。
心理輔導是轉化問題學生的重要方法,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主動對學生展開心理輔導,尤其是對問題學生要特別關注,在他們身上花更多心思。具體來說,首先,應該設置常規的心理健康普查活動,對全校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這可以通過構建心理健康普查信息系統來實現,讓學生手機或電腦登入系統填寫問卷,這樣可以保護學生的隱私。其次,根據問卷調查,對學生的心理情況展開全面分析,根據結果學生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即分為無心理偏激、輕微心理偏激、中度心理偏激以及嚴重心理偏激。最后,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層次,給予針對性的輔導。比如對于輕微心理偏激的學生,以常規教育和引導為主即可;對于嚴重心理偏激的學生,這需要通過專業心理干預手段,幫助這些學生重建心理環境,將偏激情緒徹底清除。
對于問題學生的轉化,不能單純依靠高校,還需要家庭也參與進來。因為從一些問題學生的形成原因來講,根本問題還是在于家庭,是因為家庭中的某些因素,導致問題學生的出現。所以,要對這部分學生實現轉化,那么就需要從根源切入,解決家庭中的一些問題,這樣才能化解學生自身的相關問題。所以,對于問題學生,就需要建立家校聯合教育模式,教師可以了解問題學生的家庭情況,挖掘出矛盾所在,然后了解學生對于家庭的真實期望,之后再與家長進行溝通,探討解決家庭問題的可行之道。從根源上解決家庭問題,然后教師再來輔導學生的心理情緒,這樣就可以實現問題學生的轉化了。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為了轉化問題學生,還需要對學生的自身發展進行規范,避免學生在自主發展過程中產生偏差。具體來說,對于學生的發展進行規范,需要遵循個性化原則,也就是不能強制性要求學生向某個方向轉變,而是應該根據學生表現出來的發展方向,幫助學生規避錯誤方向,確保學生可以在個性化的方向上正確發展。通過合理的規范與約束,可以讓學生有效避免自身發展的偏差,從而避免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問題。
社會元素是造成問題學生的原因之一,校園與社會始終存在區別,校園環境應該更加單純,不應該向社會那么復雜。所以,在問題學生的轉化管理中,就需要對校園內的社會元素予以清除,同時抵御外部入侵的社會元素,讓校園保持純潔性。通過對社會不良元素的抵制,能夠讓問題學生認清社會與校園的區別,從而改變自身的某些行為和心理,實現有效轉化。
轉化問題學生,是目前高校需要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問題學生主要可以分為心理偏激與行為乖離兩個類型,而誘發因素多種多樣。因此,在工作實踐中,就要從造成問題學生的根本原因出發,予以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推動問題學生的有效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