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青新

家有“惡妻”,未必不是福。日本近代大文豪夏目漱石,他的人生一大幸運,就是因為娶了一位“惡妻”。這位“惡妻”非常有名,被國民評選為“日本五大惡妻”之一。那么,她到底做了哪些“惡”事,引出如此眾“怒”?
夏目夫人原名中根鏡子,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大小姐。其父是貴族院的書記長官,她從小錦衣玉食,出入車馬。她嫁給夏目漱石之時,夏目還只是很普通的中學英文教師夏目金之助,性格很孤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時他29歲,她19歲。次年結婚。29歲的他要比19歲的她感情閱歷豐富,曾經刻骨銘心念念不忘的戀人,求而不得,退而其次。相親宴,他看到她張嘴大笑,露出一口黃牙(衛生條件導致的四環素牙),他覺得這個女孩實誠,不裝,好!娶回家后,他有過后悔。她真的太“不裝”了,缺點完全暴露了,愛睡懶覺,不擅家務,有話直說。再后來,他犯精神病,就不停朝她扔東西,讓她滾,寫了休書要離婚,可是她不肯走,就這么賴著,兩個人反反復復吵架。
沒有感情基礎,年齡差距懸殊,性格愛好不同,就這樣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先后生育五個子女,要撫養長大。經濟狀況也不如意,缺衣少食,經常典當,不停搬遷,屢遭小偷光顧,有幾年夏目去英國留學,就靠鏡子獨自支撐家庭。后來成名了,又要對付貪婪的親友和居心叵測的陌生人。后來,病魔讓夏目變得可怕,不斷折磨這個家庭。
回望一百多年前這位日本女性的婚姻生活,我們會油然生出同情之心,可是在那時,在傳統的日本倫理文化看來,鏡子應該以服從、忍耐為美德,她怎么可以和丈夫犟嘴呢?
幸好,鏡子口述了回憶錄《我的先生夏目漱石》。這部作品誕生在夏目漱石逝世后的13周年祭,64個章節充滿生動鮮活的細節,經過時間的沉淀,流露著沖淡眷念的心境。如果真的相互厭棄,絕不會有那么多細瑣的、層出不窮的美好記憶,還有那些笑侃的糗事、小小的批評。她愛他,也尊敬他,但不等于說她必須完全放棄自我。
鏡子不是文藝青年,不懂風花雪月,我們在書里不太能感覺到琴瑟和鳴的互通,但是脈脈的溫情隨時都在流淌。但凡和夏目漱石有關的,或直接或間接,朋友、親戚、學生、出版社……她都憑著記憶,從頭慢慢講起,是怎樣的就是怎樣,因此被別人批評,說“真敢講”“哪怕稍作處理也好啊”,而這也是這本書的可貴之處,讓我們看到鏡子的坦誠,同時也有文獻研究價值。《我是貓》《虞美人草》《礦工》……鏡子看著夏目每一部作品的誕生,她知道素材和人物原型,知道某個情節是哪段現實的加工,知道怎樣和出版社打交道,知道夏目漱石怎樣忍著病痛努力書寫,沒有人比她更熟悉,因為在那20年里,她已經融進了他的世界的每個角落。
像鏡子這樣的“惡妻”,文學史上還有一些,比如托爾斯泰的索尼婭、徐志摩的張幼儀,她們和鏡子一樣,在骨子里都很剛硬,也因此不怎么討丈夫的喜歡,可是,如果不是這些“惡妻”,這些大文豪還能衣食無憂、安心寫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