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麗娜
(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三醫院,天津 300142)
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是由于靜脈血管堵塞等原因而造成下肢淺靜脈發生曲張的一種常見的血管疾病[1]。該病發病率比較高,在妊娠期女性、中老年人群中常見該病,目前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是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對患者會造成一定損傷,并且容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因此優質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對優質護理在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圍術期的治療效果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5年3月到2016年6月間到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優質組,每組各50例。其中常規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3~75歲,平均(56.46±3.16)歲。優質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2~76歲,平均(55.34±3.46)歲。常規組和優質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所有患者在診斷后均接受手術治療,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優質組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模式進行干預。
常規組:對患者進行術前健康教育,對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情況進行監測統計以及在術后采取合適的常規護理。
優質組: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主要是了解患者的心理訴求,時刻與患者做好溝通,緩解患者因術前帶來的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向患者詳細講述有關手術的各項注意事項以及相關知識,為患者排疑解惑。生活上指導患者的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為手術做好各項準備;術中,全程陪伴患者,消除患者因手術到來的焦慮和不安情緒,使患者對手術充滿信心,同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做好密切的監測;術后,對患者病房進行充分消毒,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無菌環境,使患者恢復過程具備良好的環境,對患者傷口及并發癥進行密切關注,同時為患者制定相應的運動計劃和特殊的飲食計劃,促進患者恢復。
①比較常規組和護理組護理滿意度情況;②比較常規組和護理組并發癥情況;
采用SPSS20.0軟件對患者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情況數據進行統計,患者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情況數據資料以n(%)表示,給予x2檢驗,P<0.05說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常規組護理滿意度為78%,優質組為96%,常規組明顯低于優質組,在統計學上差異有意義(P均<0.05)。

表1 常規組和護理組護理滿意度情況的比較[n(%)]
如表2所示,常規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優質組為2%,常規組明顯高于優質組,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常規組和護理組并發癥情況的比較[n(%)]
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的高發群體為中老年女性群體,隨著我國人口逐漸呈現老齡化,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病率越來越高[2],并且存在著往年輕人方向發展的趨勢,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健康問題。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主要表現小腿麻木、水腫,同時還有各種并發癥情況發生,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壓力[3]。
常規護理應用較為廣泛,大多數手術都能對患者采用常規護理進行干預,但常規護理針對性不強,對于患者沒有辦法做到“對癥下藥”,因此護理效果相當有限。研究表明[4],建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的優質護理給患者帶來做到更貼心、更舒適的護理體驗,同時還能夠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做出相應合適的護理,堅持將患者作為中心。本研究結果顯示,常規組護理滿意度為78%,優質組為96%,常規組明顯低于優質組,在統計學上差異有意義(P均<0.05);常規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優質組為2%,常規組明顯高于優質組,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優質護理能夠更好地治療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其臨床療效好于常規護理,并且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病痛,減少并發癥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對圍術期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治療當中,采用優質護理能夠有效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并提高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