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晶
摘要:韓愈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學家,其文學主張以及文學創新對于我國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積極的進行韓愈文學創作的分析和研究,不僅對了解和評價韓愈有重要的意義,對了解我國古代文學也有重要的價值。對韓愈的具體文學創作做總結發現,其作品不乏對儒道的弘揚,而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和《原鬼》,合稱“五原”。“五原”集中的體現了韓愈對儒家正名思想的繼承與創新,具有較大的文學研究價值。而且作品的思想意涵也比較的豐富,在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五原”文體的創新,文章就韓愈“五原”文體創新的思想意涵做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韓愈;“五原”文體;創新;思想意涵
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極高,也留下了眾多文學價值突出的作品,研究韓愈的文學創作,不僅能夠對韓愈本身有深刻的了解,更能夠對唐宋散文有深入的研究。合稱“五原”的《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和《原鬼》是韓愈弘揚儒道的重要作品,在后世的影響十分深遠。從“五原”的具體分析來看,其核心是對本原的探求,文體形式具有特殊性。這種特殊的文體在后世被追隨者效仿,明代文人將其稱之為“原”體文。“原”體具體特殊在什么地方,韓愈創造“原”體文的思想基礎是什么,這些是需要深入發掘的內容,也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內容。
一、“原”體與正名
“原”體作為一種韓愈獨創的文體形式,后世對這種文體進行了總結和分析。明人徐師對“原”體的闡述為“若文體謂之原者,先儒謂始于退之之五原,蓋推其本原之義以示人也。”徐師對“原”體文做分析并指出推原本義是“原”體文的核心特征,但是具體的特征如何,徐師并未闡述詳明。明人許學夷對“原”體文也進行了分析,其指出“原”體和一般的議論文相比沒有明顯的差別。確實,“原”體文存在著議論文的特征,但是許學夷的概括過于籠統。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原”體文和議論文均存在議論的特征,但是“原”體的特殊是事實存在的,其核心為推原本義,但是此核心在文體形式上是如何體現的尚沒有明確的定論。
韓愈所作的“五原”,雖然內容上存在著差別,但是從思想結構入手進行分析發現都是概念解析之文。文章通過對重要思想概念內涵進行界定來實現概念的異同分析,進而實現推原本義、破斥邪說的目的。從韓愈的“五原”分析來看,其顯著特點是不騁辯鋒,這與一般的議論、辯難等議論文體具有顯著的不同,而就“原體”文的具體行文來看,其帶有鮮明的名學色彩。從這方面來講,韓愈的“原”體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孔子的正名學說以期實現“正道而辯奸”、“邪說不能亂,百家無所竄”的目的,后代的儒學大家董仲舒繼承和發揚正名思想。韓愈以復興儒道為己任,對正名的內涵和方法做出了新的調整,而其所作的“五原”正式對正名思想的一種繼承和創新。
二、推“原”本義
在上文中提到“原”體文的核心特征是推原本義,那么要真正的理解“原”體,就需要對推原本義進行理解。其實所謂的推原本義,具體指的是對思想概念做明確的本質定義。韓愈所作的“五原”,旨在推求所討論的核心概念的本義,所以在行文的過程中,為了對本義多鮮明的揭示,這些文章均利用了明確的本之定義的方式對概念的內涵進行界定。比如在《原道》當中提出“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謂之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在這里,作為儒家德行的仁義,被界定為了道德的確定內涵。至于其他的篇目,比如《原鬼》、《原性》等也是利用這樣的方式做概念的明確定義。
“五原”這種利用確定的倫理本質對概念做界定的方法在儒家的正名思想發展史上具有特色。首先,提出正名的是孔子,其對概念的界定十分重視。在后世的發展中,荀子深化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對概念的界定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豐富。韓愈的“五原”,在追求推原本義的過程中對傳統證明思想中所描述的概念界定方法進行了改變,對核心的概念作出了明確的本質定義。簡單來講,韓愈之所以創造出“原”體文這種形式獨特的文體,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對核心概念本質定義進行標舉和揭示。如果離開了這一目的,“原”體文內在的文體意義便會失去。
三、論證形式
在上文的分析中提到,明人許學夷將“原”體文籠統的歸納為議論文,其主要的依據是“原”體文存在著大量的議論。確實,韓愈的“五原”有大量的議論存在,但是其議論與一般的議論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形式差異。因為韓愈的“五原”,主要的議論形式分為兩種,第一種為別異同,即對概念的相同和差異做區別。第二種是明高下,即對概念的準確進行高下判斷。這種議論形式和儒家的正名思想是有密切聯系的。
在《原道》中,韓愈揭示儒道與佛、老的根本差異時表達了對佛、老作為“一人之私語”的蔑視,鮮明的流露出了儒道優于佛老的自信。在《原人》當中,韓愈對人和禽獸進行辨析,明顯的體現了人與禽獸的高下。在韓愈的“五原”中,對別同異和明高下兩種議論形式呈現最鮮明的當屬《原性》中的三言品性分析。總的來講,“五原”從思想結構上體現了韓愈對儒家正名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創新,其對“名”做本質的定義,直接探求本原,開啟了儒家倫理本體化的趨向。其對“名”的別異同和明高下,對儒家倫理權威的樹立,體現了其弘揚儒道、教化當世的深刻抱負。
四、密宗《原人論》和“五原”的關系
與韓愈大致同時的佛教華嚴宗五祖以及禪宗菏澤系傳人密宗作有一篇《原人論》,“五原”與《原人論》到底哪個為先,學界存在著爭論。學界對《原人論》的思想內容進行概括確定其為密宗晚期的作品,但是“五原”的創作時期一直未確定,所以爭議未有定論。從文體形式做分析,《原人論》和“五原”有著值得關注的差異,而這一差異具體反映了“原”體文和中古時期流行的“論”體文的不同。從這個角度做分析,二者的關系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確認。
《原人論》的整體行文與議論文相似,在破斥之后進行匯通融合,這體現著佛教判教的思想追求,而“原”體文則是通過別異同和明高下兩種方式進行異端曲說的破斥,利用的是儒家的正名思想,旨在樹立儒家的權威,這與佛教的判教追求存在著差異。簡單概括,《原人論》是運用佛教的判教思想探求人之本原的作品,文體上有濃重的“論”文色彩,這與韓愈的“五原”在思維結構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就文體的差異分析來看,密宗的《原人論》很有可能是“五原”影響下的創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韓愈的“五原”作為這一種獨創性的文體形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五原”的思想內涵豐富,文章整體的思維結構存在著獨創性,思想意涵也具有深入性,所以對“五原”做全面、深入的研究與分析,這可以對韓愈的思想等有更加明確的了解,從而更深層次的認知韓愈。
參考文獻:
[1]佚名.韓愈“五原”用典探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v.38No.173(07):43-44.
[2]韓愈“道”“德”思想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8.
[3]潘培鴻,張佩.“五原”中的破與立——論韓愈的護“道”邏輯[J].名作欣賞,2015(9):80-82.
[4]鄭春淀.論韓愈《原毀》中的邏輯矛盾[J].成才之路,2014(10):64-65.
[5]杜光熙.李觀、韓愈古文創作之比較——以陸希聲對二人的評述為切入點[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3):8-10.
[6]呂惠珠.韓愈的教育觀解析[J].教學與管理,2013(2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