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態旅游已成為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極力推崇和支持的旅游發展行動及理念,也是相關學術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我國生態旅游業獲得長足發展,加上旅游經濟的發展、國家政策的支持及游客需求的不斷變化,露營旅游已經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然而,作為生態旅游地,在其發展旅游業的同時,游客的旅游活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旅游地環境的惡化又反作用于旅游業,影響其持續發展。加拿大生態旅游學專家戴維·A.芬內爾(David A.Fennell)在其著作《生態旅游》一書中論述:“生態旅游是一種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可持續旅游形式,主要強調的是對自然的體驗和學習,這種旅游經過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種低影響、非消費性和注重當地影響的旅游。”本文在理解露營旅游及環境責任行為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對環境責任行為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生態旅游的內涵
加拿大學者戴維·A.芬內爾的《生態旅游》一書對生態旅游進行了充分的論述,他認為生態旅游是依托自然資源的持續旅游的一種形式,該旅游形式強調自然體驗及學習,認為其是經過道德管理的、對環境影響極低的、非消費性的旅游,生態旅游非常注重對旅游地的影響,常在自然區域進行自然體驗,并在體驗自然的過程中對其進行維護和保護。由此可見,生態露營旅游是旅游者在特定營地或通過其自帶設備開展野外娛樂、休閑及停宿等方式的生態旅游,在露營旅游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當前的露營地多是自然環境極佳、位于自然風景優美的城市郊區或旅游區,如一些湖畔、海島、森林、山地及海濱沙灘、鄉村等風景秀麗的地區。
在生態旅游領域,環境責任行為的研究側重于對產生行為的旅游者進行研究,戴維·A.芬內爾認為旅游者的環境態度、地方依戀及休閑涉入等影響其環境責任行為。而國內對環境責任行為的研究則從測量分析、環保行為意向等方面進行研究。同時,生態露營旅游者對旅游區設施、景觀、服務等意象認知的不滿,會影響其對旅游地環境持續發展的負責任行為的發生,而其環境責任行為是在特定情境下的利于旅游地持續發展的環境行為。所以,應對旅游地意向、環境責任及地方依戀等理論進行綜合考慮來構建生態露營環境責任行為的關系模型,以有效理解和探討露營旅游者的環境責任行為的影響因素。
二、影響生態露營旅游者環境責任行為的因素
(一)生態露營游客環境責任行為的驅動因素
戴維·A.芬內爾把環境責任行為分為兩種,即特殊行為和一般行為,不管是哪種環境責任行為,增強露營旅游者個體對自然環境的聯系都能夠推動環境責任行為的發展及形成。也就是說,生態露營游客環境責任行為的形成受個人因素和情境因素兩種作用過程的影響,在個人因素方面主要指游客個體對環境的態度、情感、認知、意志等內在因素,包括親近自然的生態游動機、環境態度、環境知識及環境行為意向等方面。這幾方面的內容又相互影響和作用,構成了清晰的邏輯線,即環境態度受個體環境知識的影響,而環境態度又是環境行為的意向及個體親近自然生態游動機的基礎,環境行為意向又對環境責任行為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環境知識及環境教育的普及使生態露營游客能夠被動地接受一定的環境保護知識,進而能在其心里形成淺層次的環境保護意識,這種淺層次的環保意識能夠使其基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角度去審視自身行為,盡管這種審視不能直接誘發或形成其環境責任行為的實際實施及意志活動,但卻能對其環境責任行為產生較強的間接影響。
當然,如果生態露營游客對環境的態度表現過度積極,或其環境責任感受到短暫的抑制等,則會造成其在離開日常居住地后,其所秉持的環境態度會發生變化,并變得較為脆弱。當然,決定生態露營游客行動的主要原因是特定動機,在積極的環境態度中,游客會產生親近大自然的行動,暫時逃離城市生活空間,以實現內心恢復和愉悅的自我愿望,此親近自然的特定動機則會間接或直接地激發其環境責任行為。此外,環境行為意向能夠刺激生態露營游客實施環境責任行為的強烈意志。這種強烈意志會直接受到特定環境動機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盡管其仍屬于心理層面的內在活動,但其在綜合條件的影響下則會向實際的環境行為轉化。
(二)情境因素的影響
《生態旅游》一書分析了情境因素能夠刺激生態露營游客環境責任行為,其在作用過程中,可以展現出游客對景區環境管理的認知情況。如果生態露營游客身處環境優美且潔凈的旅游環境中,其會對自身的環境責任行為進行審視,進而使自己向環保行動者的角色轉換,但若其環境體驗感知較差,所處的環境水平較低,則極易使其順應此失衡環境,進而成為環境保護的破壞者或漠視者。同時,景區的環境保護政策對游客的行為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其完善的環境保護規制機制能夠對生態露營游客的環境行為進行規劃和約束。不過,因其規范和約束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其實施效果僅能達到環境友好行為的最低標準。但個體因素的作用在前,情境因素的作用在后,二者間存在復雜的交互影響關系。可見,影響生態露營游客環境責任行為的因素中,環境行為意向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環境態度及親近自然環境動機,而后是環境保護知識、景區環境政策及質量。而個體因素對環境責任行為的影響最為關鍵,情境因素僅起輔助作用。
三、環境責任行為分析對旅游管理的啟示
(一)注重生態露營旅游者的個體作用
長期以來,旅游者對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行為屢見不鮮,且常將游客環保意識不強、素質低等歸結為負環境責任行為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戴維·A.芬內爾在《生態旅游》一書中提出旅游管理及政府部門利用規則制度、宣傳教育及獎懲措施等進行了治理,但效果并不理想。事實上,許多游客是逃避責任或明知故犯,甚至以極為消極的心態去對待環境危機和生態旅游。但從環境責任行為的角度可知,影響游客環境責任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地方依戀情感,也即是游客同自然環境監督關系感知。盡管個體因素對環境責任行為的產生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的發揮也需要地方動機來實現,個體親近自然環境旅游的動機、環境態度及行為意向、環境知識等因素直接決定者其環境責任行為。為此,相關管理部門應從此角度去培養和提高游客的環境責任行為,重新審視游客在環保中的作用及角色,激發生態露營游客環境責任行為內部機制,以引導其形成強有力的環境保護態度及意志。
(二)完善景區設施體系及營造良好的旅游氛圍
生態露營景區不但要環境優美,還應有較為完善的內部、外部設施體系,如構建完善、安全且穩定的通信網絡及交通網絡,并優化其內部交通網絡,完善各項公共交通設施體系,為實現景區與當地經濟的共同發展,景區經營者應積極聯系當地交通部門,構建便捷的交通網絡,以向生態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環境感知,進而促進其環境態度的轉變。同時,對景區內部設施進行完善,建設各項休閑娛樂及購物配套設施,在選址布局上應注重游客的感知體驗,充分考慮其便利性。
同時,構建完善的游客安全保障機制,強化景區內部管理,注重安全知識宣傳與培訓,提升景區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及綜合素養,以便向生態露營游客進行廣泛的安全宣傳,利用宣傳冊、提示牌、動態視頻等宣傳和介紹景區的安全防范措施及相關知識。為生態露營游客的人身財產安全提供保障,并利用督促監管和培訓引導等方式強化景區治安的綜合治理,以有效凈化生態旅游環境,給游客帶來良好的旅游體驗,提升其環境態度。
(三)注重景區及其自然環境的生態保護
該書強調,景區管理者應積極倡導低碳旅游,鼓勵并開展綠色消費、綠色經營及綠色增長,使景區成為生活文化及生態文明的實踐及教育基地。為此,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適度利用和開發核心資源,利用對核心資源的深度挖掘來提升景區品牌。以此良好的生態保護來引導游客改變環境態度,改變其環境認知和提高其環境知識,進而促進其環境責任行為的產生,為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當然,還應注重生態露營游客的情感體驗,向游客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強其情感意向。安全、服務及設施、景觀等意向,不但影響游客的地方認同和地方依戀,還影響其環境態度及環境認知,進而影響其環境責任行為。所以,應將生態露營游客的情感體驗作為景區管理及營銷的重要環節,這對提高游客地方依戀及培育其環境責任行為具有積極意義。旅游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到游客情感體驗的重要性,積極探索認知意向的培育來提高游客的情感意向,向游客提供良好的體驗感知和愉悅的情感心理。通過提升其情感意向來增強其環保意識和引導其環境責任行為。
總之,生態露營旅游者的環境責任行為受游客個體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尤其是個體對環境的情感、態度、意志及認知等內在因素的影響,直接關系到其環境行為意向。同時,還應注重地方依戀及情境等因素對其環境責任行為的影響。為此,旅游管理者應注重游客同景區環境管理間的互動,以使生態露營游客形成良好的情感連接,推動其產生環境責任行為;注重游客的體驗感知,滿足其個性需求,同時完善環境保護的相關機制,為游客提供最優美的自然環境體驗,以強化其同生態環境間的聯系,增強其地方依戀性,進而促進其環境責任行為的產生。
[本文為河北省科技計劃軟科學研究項目“河北省發展生態型露營旅游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8456008)”的研究成果]
(白鶴舉/碩士,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