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艷
6月11日下午,第25屆上海電視節“守正創新攀高峰”綜藝論壇在上海上視大廈舉行。論壇邀請到多檔成功“出圈”的綜藝節目的制作方、平臺方以及業內專家,從節目創新、全媒體傳播、模式輸出三方面分享經驗,探討當代傳播語境下,中國原創綜藝節目的進階與發展。

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高韻斐在致辭中表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視聽內容的創作者要堅守正確的價值觀,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以工匠精神打磨產品。他認為,4K、5G、AI等技術的進步必將促進內容革新,這對于傳媒機構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
近年來,文化類節目不僅收獲收視(點擊率)口碑雙豐收,還引發了廣泛的社會反響,展現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強勁的傳播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評價《國家寶藏》,不僅取得了優異的傳播效果,同時還引發了“博物館熱”。被問及節目成功“出圈”的秘籍,《國家寶藏》制片人、總導演于蕾總結“有價值+有趣”。為了讓傳統意義上“老氣橫秋”的文物節目有趣,節目的創作原則是,一切表現形式為文物故事服務,讓觀眾能夠記住故事,讓文物更出彩。為此,《國家寶藏》融合戲劇、紀錄片、訪談、歌舞、音樂劇等多種手法,以雜糅又不違和的表現形式,傳遞了厚重的文化內核,實現了收視口碑雙豐收。
實力文化創始人、董事長關正文發現,近年來一些作品越來越有個人(尤其是團隊核心成員)理念的滲透。在他看來,個人根據自己興趣愛好所產生的創意,與當下盛行的工業化、流程化生產并不矛盾,而且,這樣的作品更能走到最后。他也支持形式服務內容的結論。雖然節目形態不斷翻新,但核心仍是扎實做好內容,再選擇能生動表現內容的形式,而非過度強調形式變化。
東方衛視主持人、《閃亮的名字》制片人陳辰在形式與內容上也選擇了后者,她介紹,《閃亮的名字》的核心是講好英雄故事,節目從真人秀、舞臺表演到場景中表演,一次次推翻重建,終于找到了能夠更好展現故事的形式。
隨著新媒體形式日趨豐富,臺網聯動變得更加頻繁,電視產出的作品有了更多收益渠道,綜藝節目在全平臺傳播中也打開了新思路。
對于播出流程的變化,上海廣播電視臺副臺長、融媒體中心主任、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宋炯明感觸頗深。“我們過去擅長的是廣播電視的生產流程。當生產流程變化之后,我們相對明確的審核空間、把握空間、生產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對于生產的內容,按照過去既定的三審流程,在每個環節上核準事實,明確立場,把握導向,有很大挑戰。”不過,他同時表示,相對“管得住”,更難的是“用得好”,這包括用好多個傳播平臺、用好人才以及用好既有資源。
湖南快樂陽光互動娛樂傳媒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廣告營銷中心總經理方菲認為,平臺運營最核心的事情是把傳統的電視時段思維轉向用戶思維,“獲得更多用戶是最后的落腳點。”借助VR和5G技術,平臺產出的節目可以實現身臨其境的效果,增強用戶黏性,爭取更多用戶。
全媒體傳播節目《上新了·故宮》將故宮文創的研發過程全程展示,并打通了文創產品從熒屏走到線下的路徑,成為近年來少見的具有較強“帶貨能力”的文創節目。節目總導演毛嘉表示,全媒體傳播將“五個W”的夢想照進現實——即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通過任何接收終端,獲取想要獲取的任何信息。《上新了·故宮》在“接收終端”方面進行了摸索和嘗試。除了與短視頻平臺合作,節目還與電商平臺合作,節目中的每個文創產品都是一個接收終端。“我們將產業鏈接入傳播鏈,使傳播鏈上的每一環都產生市場價值。”
談及模式出海,手握《聲臨其境》《聲入人心》等多個優秀原創IP的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主任羅昕感悟頗深,她認為,節目模式輸出尚處初級階段,對此,相關從業者一方面要認識到中西方文化差異,在模式輸出時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推介模式;另一方面要繼續堅持創新,推出更多優秀的原創模式,如此才能在國際市場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找到打開國際市場的方式、方法。
恩得莫尚中國董事總經理陳偉文表示,在做文化輸出的時候,不應僅局限于模式,元素和衍生等也是文化輸出的重點。浙江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王牌對王牌》《我就是演員》總制片人、總導演吳彤直言,在做節目時,并沒有考慮太多模式方面的事情,“當時沒想那么多,只是想節目好看。”羅昕對此表示認可并補充,最后考慮到模式輸出,一方面是基于原創內容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則是順應國際融合的大趨勢。為了更好實現模式輸出,Fremantle大中華區CEO尹曉葳提出聯合研發建議,以適應全球觀眾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