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文集團聯席CEO吳文輝:我們很難指望一個或者兩個作家一定會做出好作品,但是在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上,成千上萬創作者中會不斷出現新作家和新作品,源源不斷地沙里淘金,為影視劇行業提供好的劇本模型,再經過好的編劇加工,更容易出現既具有故事性,又受觀眾歡迎的劇本。
慈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馬中駿:影視本身就有商業屬性,“一窩蜂”式的創作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就屢見不鮮,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商品的趨同性,這是很正常的商業現象。但是在此過程中,引領潮流的往往占據優勢,盲從者通常收效甚微。所以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創作本身,還是需要能夠快速生產出和別人不同的內容,做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董事,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寧:中國影視市場非常好,資源也很豐富,我們的很多技術并不比發達市場差。互聯網平臺崛起,觀眾的付費能力也非常強。但是優質內容、優秀人才卻遠遠不夠。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還在創作本身。因此,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影視行業一定要建立起健全的人才機制,培養出一批不盲目、不焦慮,懂得方法論,能夠建立自信的講故事的年輕人。
金影科技創始人、中匯影視創始人侯小強:好IP第一要有一定用戶基礎,經過了市場檢驗;第二要有辨識度,故事獨特;第三在題材上要有稀缺性;第四有極致的人設,不能是普通人物。
靈河文化傳媒創始人兼CEO白一驄:好IP首先要能拍得出來,無論是技術還是成本都可供操作。其次我比較在意自己是否喜歡。另外我比較看重人設,劇中有人物能夠被觀眾記住。最關鍵的是,我要買得起。
愛奇藝副總裁、愛奇藝自制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愛奇藝選擇IP時主要看三點:題材、故事和人設。大層面上符合當下主流價值觀和社會大背景,敘事角度足夠創新,人物設定能夠達到極致,幫助破圈。
耐飛(Nicefilm)創始人兼聯席CEO栗坤:我們選擇IP的時候有幾個原則,第一是可具備影視化的開發性,而且難度不能太高;第二是政府支持的類型和題材;第三是百姓喜歡。
小糖人傳媒創始人、董事長朱振華:IP影視化創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轉化過程的控制。我的經驗是前端不存在拿來就能拍的項目,因此轉化環節決定著最終作品水平。在改編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合作、尊重專業,尊重來自每個節點的專業建議,如此才能創作出精品化的影視作品。
影視制作人、監制曾瀚賢:無論是做IP還是做原創,都是和社會環境或市場互動的過程。我們很重視主創人員和作品的關系,以及和社會的互動,希望通過討論找出IP的核心意義,找到全新的價值和思維。
吾道南來創始人劉朝暉:做to C或者做分賬票房的從業者,最大的愿望就是作品破圈,破圈需要依靠兩點:一是強大的內容,二是基于內容本身的大體量營銷。這也是從業者選擇大IP的原因,因為這類IP本身就是破圈的。
光芒影業創始人、總經理高銘謙:如何把一個IP孵化成一個好劇本,這個過程很難。我們可以從小說中找到故事的核心,但是轉化這個核心會受到政策、故事架構、觀眾共情等多方面影響。當然,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改編執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