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文彬
6月17日,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科技·未來——科幻電影的想象空間”金爵論壇舉行。
論壇上,貓眼研究院發布統計數據顯示,一年內觀看過兩部中國科幻電影的核心受眾不到1000萬人,受眾群體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難以下沉到三四線城市。同時,科幻電影受眾年齡主要集中在25—34歲,男性居多。貓眼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劉鵬介紹,當前電影院主流觀影群體以女性居多,年齡集中在18—30歲。他認為,這與科幻電影核心受眾群體存在較大差別。中國科幻電影受眾還需進一步拉闊和培養,中國科幻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論壇現場,《哥斯拉》導演、編劇及制片人羅蘭·艾默里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創意總監、導演保羅·J·富蘭克林,貓眼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劉鵬,《上海堡壘》導演、編劇兼制片人滕華濤,導演兼編劇張小北就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現狀、未來突破點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貓眼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電影市場中的科幻影片無論是影片數量還是票房總量,都呈現逐年增長趨勢。中國影史票房超40億元的影片共3部,2019年有2部,分別為《流浪地球》和《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兩部電影均含有科幻元素。劉鵬認為,2019年可謂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關鍵節點。由于《流浪地球》帶動業內創作熱情,預計2019年中國含科幻標簽電影的票房總量將會首次超過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票房成績,全年國產科幻電影票房占比將達61.6%。
中國科幻電影市場蓬勃發展,在當天上午的另一場金爵論壇中,導演郭帆稱,拍完《流浪地球》后才發現中國科幻片創作實力與好萊塢相比差了30年。
滕華濤也認為中國科幻電影的技術實踐,尤其是特效層面的整體實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關鍵不是視效技術本身,而是建立一套工業化制作體系,并推動該體系不斷成熟。這是本土科幻電影發展過程中必須努力的方向。”以拍攝《上海堡壘》為例,滕華濤表示,雖然自己也與海外視效團隊合作,但更傾向與本土團隊協力制作,建立屬于中國自己的視效制作體系。“希望借此孵化和帶動一批中國本土技術公司發展。”滕華濤說。
拍攝《上海堡壘》時,滕華濤深刻感受到中國團隊與好萊塢團隊之間的差距。“在人才方面,中國科幻片與好萊塢相差不止30年。好萊塢科幻片不僅有成熟的技術人員,還有懂得科幻片藝術創作的人才,可以說成熟的創作人員+成熟的技術人員=想象力。”滕華濤直言創作《上海堡壘》困難很多,由于此前沒有任何科幻片創作經驗,為把劇本變成畫面,團隊從零開始摸索了3年。這3年里,他不斷去好萊塢學習。
談及中國科幻片和好萊塢科幻片的差距,保羅·J·富蘭克林認為最大的差距不是視效技術,而是講故事的方式。他稱贊《流浪地球》的故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并以自己多年從業經驗總結道,“我制作了多部電影視效,每位導演在創作影片時都會提出新的技術要求,對此我們也在不斷創新。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電影最重要的是故事,特效要為故事服務,雖然我們是特效設計團隊,但依舊將劇本放在首位。”
貓眼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觀眾認可好萊塢科幻電影的主要標簽是“視效制作”和“故事深刻”,認可國產科幻片的主要標簽是“演員表演”和“故事感人”,具體到中國科幻電影票房成績最高的《流浪地球》,觀眾認可的是“視效制作”和“故事感人”。
導演兼編劇張小北進一步表示,中國科幻電影在視效制作上的確要追求全球化和現代化,但具體制作環節只是專業配合度的問題。“中國科幻電影未來發展真正面臨的挑戰,其實是創作者能否找到一個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的原創故事,找到適合中國科幻電影的敘事結構。”
羅蘭·艾默里奇導演也認同《流浪地球》通過注重中國文化表達所取得的成功,“它講述的是一群英雄的故事,而不是歐美常見的個人英雄主義表達。”他表示,科幻片是比較適合合拍的類型電影,電影產業正走向全球化,中國科幻電影人可以和好萊塢團隊合作拍攝。
論壇嘉賓一致認為兼具高水準視效制作和情感表達的科幻片才能贏得觀眾喜愛。“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持續走高,低成本喜劇片和愛情片已無法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不管是科幻還是其他類型的工業化作品,觀眾都更愿意看到更高制作水平、更高質量的電影。”劉鵬認為,當前國產科幻電影所取得的成績,不僅推動中國電影工業進入高標準制作階段,也使科幻電影票房呈現兩極分化態勢。“中國不缺電影觀眾,只是越來越多的觀眾只愿意為優秀作品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