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雅 李君 梁曉


摘要 [目的]研究燈盞細辛中有效成分燈盞花乙素的積累動態。[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RP-HPLC)測定燈盞細辛中燈盞花乙素的含量,色譜柱:菲羅門ODS(150 mm×4.6 mm,4 μm),流動相:甲醇-0.1%磷酸水溶液(40:60),檢測波長335 nm。[結果]樣品平均加樣回收率為95.68%,RSD為1.55%(n=6)。燈盞細辛藥材中燈盞花乙素的含量在不同采收期有明顯的變化規律,而同一采收期不同的藥用部位則無明顯差異。[結論]該研究為燈盞細辛的規范化種植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燈盞細辛;燈盞花乙素;采收期;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動態積累
中圖分類號 S567.2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0-0150-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dynamic accumulation of scutellarin in differernt harvest periods of Erigeron breviscapus.[Method]RPHPLC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ntent of scutellarin,chromatographic column ODS(150 mm×4.6 mm,4 μm),mobile phase methanol0.1% phosphoric acid solution(40∶60),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355 nm.[Result]The average recoveries were 95.68%,RSD was 1.55%.The content of scutellarin in Erigeron breviscapus varied obviously in different harvesting periods,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parts during the same harvesting period.[Conclusion]This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tandardized planting research of Erigeron breviscapus.
Key words Erigeron breviscapus;Scutellarin;Harvest periods;RPHPLC;HPLC;Dynamic accumulation
燈盞細辛,又名燈盞花,為菊科植物短葶飛蓬(Erigeron breviscapus)的干燥全草,主要分布于云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南等省區[1]。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燈盞花乙素是燈盞細辛中主要的有效成分,藥理學試驗研究也證實燈盞花乙素具有擴張毛細血管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微循環、增加組織血流量、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等。臨床上常用來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腦血栓、腦栓塞以及中風后遺癥等[2-7]。
隨著國家最近3年的“精準扶貧”政策,廣大的西南部山區和農村開展常用中藥材種植業已成為不少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途徑,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燈盞細辛藥材資源,筆者對不同采收期、不同產地及不同藥用部位的燈盞細辛藥材中燈盞乙素動態積累的規律進行了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儀器。高效液相色譜儀(Waters600,美國Waters公司);紫外檢測器(Waters468,美國Waters公司);Watres PC800色譜工作站;超聲波清洗器(YQ-520C,上海易凈超聲波儀器有限公司);電子天平(BS224S,北京賽多利斯儀器系統有限公司)。
1.1.2 試劑。燈盞花乙素(中國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批號113530-201809);甲醇、乙醇、異丙醇、乙腈為色譜純,天津四友精細化學品有限公司;試驗研究所用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1.1.3 試材。研究所用燈盞細辛樣品分別采集于云南省開遠市(燈盞細辛GMP基地)、廣西省全州縣、貴州省鐘山區等地,經湖南中醫藥大學張云飛教授鑒定,所有樣品均為菊科植物燈盞細辛(Erigeron breviscapus)的全草。
1.2 方法
1.2.1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燈盞花乙素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0.l? mg的溶液,搖勻,即得。
1.2.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燈盞細辛干燥粗粉約0.5 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適量,加熱回流至提取液無綠色,棄去氯仿液,藥渣揮去溶劑,連同濾紙筒一并移入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 mL,密塞,稱定重量,放置1 h,水浴中加熱回流1 h后放冷,再次稱定其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 mL,回收溶劑至干,殘渣用甲醇溶解并轉移至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2.3 色譜條件。色譜柱為菲羅門ODS(150 mm×4.6 mm,4 μm);流動相為甲醇-0.1%磷酸水溶液(40∶60);流速1 mL/min;柱溫25 ℃;檢測波長335 nm。
1.2.4 標準曲線的繪制。分別從0.106 mg/mL的標準溶液中吸取5、10、15、20、25 μL做HPLC分析。以峰面積(X)為橫坐標、燈盞花乙素對照品含量(Y)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1.2.5 精密度考察。取燈盞花乙素對照品溶液,連續進樣6次,測得各次峰面積,以峰面積計算RSD值,要求RSD小于3%。
1.2.6 穩定性考察。取同一燈盞細辛樣品溶液,分別在0、1、2、4、6、8、12 h依次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分析,測得每個時間點燈盞花乙素的峰面積并計算其RSD值,要求RSD小于3%。
1.2.7 重復性考察。平行稱取5份燈盞細辛全草粉末各0.1 g,按“1.2.2”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進行HPLC分析,計算RSD值,要求RSD值小于3%。
1.2.8 加樣回收率考察。精密稱取燈盞細辛全草干燥粉末5份,分別加入一定量的燈盞花乙素對照品,按“1.2.2”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進行HPLC分析,測得燈盞花乙素的含量,計算加樣回收率和RSD值。
1.2.9 樣品的含量測定。取不同產地、不同采收期、不同用藥部位的燈盞細辛藥材,按“1.2.2”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按照“1.2.4”方法測定其含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色譜條件及適應性試驗 在“1.2.3”色譜條件下,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 μL(進樣前樣品用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分析結果見圖1和圖2。結果發現,燈盞花乙素與其他成分分離良好,理論板數以燈盞花乙素峰計算不低于5 000,分離度大于1.5,符合《中國藥典》要求。
2.2 標準曲線的建立 通過上述色譜方法定量測定燈盞花乙素對照品,以峰面積(X)為橫坐標、燈盞花乙素對照品含量(Y)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數據經回歸處理,得燈盞花乙素的回歸方程為y = 384 310 x+25 509(r=0.999 7),說明燈盞花乙素在5.01~24.60 μg線性良好。
2.3 精密度試驗 按照“1.2.5”方法,重復進樣5次,定量測定含量,計算RSD值為1.51%,表明精密度良好,符合含量測定的要求。
2.4 穩定性試驗 按照“1.2.6”方法,測定燈盞花乙素的峰面積,計算供試品的RSD值為2.04%,表明供試品溶液在12 h內穩定性良好。
2.5 重復性試驗 按照“1.2.7”方法,平行樣6份,定量測定含量,測得供試品RSD值為2.24%,表明供試品的重現性良好。
2.6 加樣回收率試驗 由表1可知,燈盞細辛藥材的加樣平均回收率為95.86%,RSD為1.55%,表明該方法回收率較好,方法可行。
2.7 不同產地、不同采收期、不同藥用部位燈盞細辛中燈盞花乙素的含量測定 取各地所產燈盞細辛干燥全草樣品,按照“1.2.2”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進行HPLC分析,測定含量,結果表明(表2),不同產地燈盞細辛藥材中燈盞花乙素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異,云南省開遠市的燈盞細辛藥材無論是莖、葉還是花中的燈盞乙素含量都比同一采收期的廣西省全州縣和貴州省鐘山區要高一些;人工種植的燈盞細辛藥材中燈盞花乙素的含量明顯高于野生品種;不同產地燈盞花乙素的含量呈規律性變化,其中在6月中旬—6月下旬含量較高,隨后逐漸下降。
3 結論與討論
經查閱大量文獻發現,燈盞花乙素易溶于甲醇,在乙醇或水中微溶。根據這一特性,在樣品溶液制備中以甲醇為提取溶劑[7-10]。試驗中曾選用甲醇-水(60∶40)、乙腈-水(45∶55)、甲醇-醋酸-水(60∶1∶39)等作為流動相,結果發現分離效果較差,分離度和理論塔板數達不到要求。經過反復多次摸索試驗條件,發現采用甲醇-0.1%磷酸水溶液(40∶60)為流動相,燈盞花乙素可以與相鄰成分達到基線分離,且出峰時間、峰形均良好[11]。
分別對不同產地、不同采收期、不同藥用部位燈盞細辛中燈盞花乙素的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不同產地燈盞細辛藥材中燈盞花乙素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異,人工種植的燈盞細辛藥材中燈盞花乙素的含量明顯高于野生品種;同一采收期不同產地的燈盞細辛藥材莖、葉、花的含量差別很小,地上部分燈盞花乙素的含量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之標準[1];不同產地燈盞花乙素的含量呈規律性變化,其中在6月中旬—6月下旬含量較高,隨后逐漸下降,故建議每年6月份為燈盞細辛藥材的最佳采收期。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147-148.
[2] 朱發彥,楊芳,王建軍,等.燈盞花中黃酮類化合物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0):5853-5857.
[3] 黨翠芝,黃小燕,楊慶雄,等.燈盞細辛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7):100-103.
[4] 周莉.燈盞花素的心腦血管藥理及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3,30(6):134-136.
[5] 蔡松泉,蔡加樓.燈盞花素、川芎嗪、血塞通聯合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8):138-140.
[6] 楊勝利,楊毅.燈盞花素氯化鈉聯合用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8,40(5):11-13.
[7] 張玥,朱曉冉,蔡玥,等.燈盞花素對動脈粥樣硬化大鼠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的影響[J].貴州醫科大學學報,2017,42(1):71-75.
[8] 侯佳,鄒歡,李勇軍,等.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桿質譜同時測定燈盞細辛中10種指標成分的含量[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6,28(9):1397-1401,1371.
[9] 孫佳,鄭林,王愛民,等.超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貴州產燈盞細辛中的 6 種成分[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13,44(7):673-676.
[10] 梅艷,馮春,李俊,等.HPLC同時測定燈盞細辛合劑中4種有效成分的含量[J].中藥材,2013,36(4):665-667.
[11] 熊魏,彭紅,廖夫生.HPLC法測定燈盞花素膠囊中野黃芩苷的含量[J].廣州化工,2013,41(4):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