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勝 田建民 張輝



摘要 為真實掌握全省小農生產發展特點,出臺更加有效的農業支持政策,采取問卷調查形式對農戶和村委班子成員進行實地調研,結果顯示不同區域特點小農生產表現不同,研究認為小農生產仍將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占據重要地位,非農收入超過一半,農業收入作為隱性的“土地換社保”、“土地養老”模式也將持續;農業生產主要群體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寬非農活動時間和空間,要重點關注農村“能人”群體。下一步應在土地流轉平臺構建、農村引智、合作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等方面采取針對性、差別化和綜合性政策措施予以扶持,走合作經營和適度規模經營之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關鍵詞 小農生產;區域特征;支持政策
中圖分類號 S-9;F42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0-0212-04
Abstract In order to tru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holder farming, and introduce more effective support polici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farmers and village committee leader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smallholder farming in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As well,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smallholder farming stil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a considerable period of time, nonagricultural income will exceed half, agricultural income as a hidden “land replace social security” and “land pension” mode will also continue, the main groups of farmers are older and have lower education level, so focus on rural “enable people” groups when develop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 and broaden the time and space of nonagricultural activities.The next step should be to adopt targeted, differentiated and comprehensive policy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transfer platforms, rural intelligence, co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social services, and take the road of cooperative operation and moderate scale operatio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 Smallholder farming;Region performance;Support policies
1 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家逐步加大對“三農”工作的重視,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農業綜合補貼等都是為了補全“四化”同步中農業現代化這塊短板。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矛盾。目前,在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制度安排下,我國農業仍以傳統的小規模家庭經營為主,土地流轉因各種原因進展緩慢,部分地區土地適度規模化和集約化產生的效益并不明顯,農戶適度規模經營下的高績效未能充分顯現[1]。鑒于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于2017年3月6日在北京日報上發表《小農生產過時了嗎》的文章,充分肯定了小農經濟在我國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及其特殊性。河南省作為全國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人地矛盾一直較為突出,地形地貌分布多樣,小農生產也各有特點,很有必要對全省的小農生產進行一次抽查摸底。筆者受河南省財政廳、農業廳委托,選擇豫北安陽市滑縣和濟源市兩地開展調研,通過問卷調查方式獲取代表性數據,反映河南省小農生產發展真實情況,為下一步出臺針對性和綜合性的支持政策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2 調研活動開展
2.1 調研安排
此次選擇的安陽市滑縣和濟源市均位于河南省北部,是重要的產糧區,農業人口占比較大,農業生產條件相對成熟,但貧困發生率也相對較高。該次調研活動分兩個小組同時進行,一組赴滑縣,一組赴濟源市,每組5人左右,每個縣(市)隨機抽取5個行政村,每村隨機抽取30名農戶進行面對面訪談,完成農戶調查問卷內容,同時還設計了村級小農生產調查問卷,由村干部輔助填寫相應內容。
2.2 問卷設計
2.2.1 農戶問卷設計。農戶問卷主要涉及家庭基本情況,包括農戶姓名、性別、年齡、家庭是否為貧困戶、家庭成員結構及務工情況、耕地情況,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包括種植業收入(含糧油作物、經濟作物、果蔬等)、養殖業收入、務工收入、補貼收入及其他收入等,農業生產支出情況包括農資支出、社會化服務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等內容,同時問卷還涉及農戶對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方面建設投入、對政府支持農業生產的政策期盼及其對子女將來就業選擇影響等諸多內容。
2.2.2 村級問卷設計。村級問卷設計主要包括村基本情況、小農戶種植結構(含戶數、面積等)以及當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等。調研數據均以2016年度生產統計數據為基準。
2.3 調研結果分析
2.3.1 調研行政村基本情況。經表1統計,隨機抽查的10個行政村中,有2個位于山區,7個位于平原,1個位于丘陵,貧困村有6個,占60%。其中,滑縣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地形以平原為主,5個行政村地形未出現明顯波動,均為平原區,其中有3個為貧困村;濟源市位于太行山南麓,地形相對多有起伏,5個行政村中有2個位于山區,2個位于平原,1個位于丘陵,3個貧困村集中于山區和丘陵。調研的10個行政村中,位于平原和丘陵的占80%,這些區域也是農業生產的重點和產糧的核心區域,符合對調研樣本的需求。
2.3.2 被訪農戶農業收支基本情況。根據表2統計分析看,兩個縣(市)共計調查302戶農戶,其中滑縣155戶,貧困戶有40戶,占25.8%,濟源市147戶,貧困戶有13戶,占8.8%,合計共有53戶貧困戶,占總調查戶數的17.5%,說明當地貧困發生率相對較高。滑縣小農戶戶數為127戶,占該縣調查總戶數155戶的81.9%,濟源市小農戶戶數為140戶,占該市調查總戶數的95.2%,兩縣(市)小農戶共計267戶,占調查總數302戶的88.4%,兩縣(市)進行土地流轉戶數總計為35戶,占總調查戶數的11.6%,土地流轉比例偏低,從單個縣(市)數據還是合計數據,小農戶數量均占據絕對優勢,仍然是目前農村地區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但平原地區(如滑縣)比山區(相對概念,如濟源)小農戶數量稍少,可能源于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釋放的部分勞動力實現非農轉移就業,這從務工收入中得以體現。在整個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及分布中,如圖1所示,滑縣農業收入占39.1%,務工收入占55.3%,后者約為前者的1.41倍,濟源市農業收入占24.6%,務工收入占47.4%,后者約為前者的1.93倍。這說明,農業收入在整個家庭經濟來源中已不再占據主導地位,農業兼業化現象比較明顯,非農活動(如外出務工)時間延長,非農就業收入占據約半壁江山,但農業收入占比仍接近或超過主要收入的25%,表明農業生產除滿足基本生活外,在當前農村社會保障功能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還兼具或扮演重要的社保角色,農地被視為“保命田”,農戶對土地仍有很強的依賴。在農業總支出與農業收入比較中,滑縣為37.5%,濟源市為81.7%,后者為前者的2.2倍,表明平原地區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成本遠較山區和丘陵低,農業機械現代化水平較高,利于規模化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等都有利于推廣,而山區和丘陵受制于自然環境、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信息和交通限制等原因為獲得較高的收益而不得不加大投入,二者之間的隱性差距又進一步拉大。“種地不掙錢、掙錢不種地”逐漸在當地成為一種共識,外出務工逐漸成為趨勢,富余勞動力在城市與農村間“候鳥式”季節性奔波。調查中同時發現,濟源市山區農戶對土地流轉意愿非常強烈,但迫于地塊過于分散、單塊面積較小且肥力相對差等原因,后期成片開發改造成本高而難以流轉。
2.3.3 被訪農戶年齡構成及受教育程度。
根據表3,男性受訪者占據90%以上,在年齡段分布上,呈駝峰型分布,兩個縣(市)40歲以下和60歲以上農戶數量占比相當,40~60歲數量均超過75%,其中滑縣為76.8%,濟源市為79.6%,尤其以40~50歲的勞動力為主,這表明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已出現分化,并有逐步增大的趨勢,而這與老齡化加速和“農村空心化、農民兼業化”[2-3]的現狀也是相符的。
2.3.4 被訪農戶土地流轉意愿及生產方式選擇。
從表4中可以看到,兩縣(市)近70%的農戶都有土地流轉意愿,但據了解,被調查的行政村土地流轉工作推動的并不順利,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規范的操作平臺,流轉中容易出現權利尋租、權責不清、糾紛不斷等情況,地方政府缺乏有力的監管和指導,再者部分農戶尤其是年長者“戀土情節”較重,不愿意放棄土地,甚至阻撓土地流轉,第三如前文所述,如濟源市山區和丘陵區,因地塊分散等原因導致流轉困難,這也間接導致對理想的農業生產方式選擇上產生一定的傾向性,接近60%的農戶選擇走合作農業生產的路子,比土地流轉意愿低約10個百分點。合作生產和適度規模經營具有小規模生產無法比擬的優勢,土地流轉進行適度規模化經營的趨勢不可扭轉,但在目前的條件下還并不完全具備成熟條件,因而更要因地制宜、分區施策。在對子女將來就業選擇上,幾乎所有的農戶選擇在非農方面就業或將選擇權交由子女自行決定,這也反映出在農業領域的就業形勢并不被看好,后備勞動力尤其是技術型勞動力缺乏,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和矛盾也再一次顯現[6-8]。因此,建立統一規范的操作平臺合理引導土地流轉,大力引進技術型農業人才扎根農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必須的。
3 結論與建議
該次調研選擇的滑縣和濟源兩個縣(市),基本代表了全省糧食主產區典型的地域和生產特點,所得結論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第一,小農生產在目前直至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仍然在農村地區占據比較重要的地位,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而且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是一種有效的補充,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發展都取得了重要的進步,但土地流轉工作仍有眾多短板需要補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統籌發展矛盾并未完全解決,以“土地換社保”的小農經濟承擔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部分功能,耕地的社會壓力較重[9],因而這種模式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第二,小農生產效益普遍不高,有待提升,無法進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一體化經營,在相關的農業扶持政策方面也缺少一定的針對性和傾向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突破口,但對部分區域(如山區、丘陵區等)土地流轉相對困難的地方,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難以規模展開,應因地施策推進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精準發力,避免“一刀切”,發展多種形式的非農產業,合理引導和穩定非農就業,大力增加非農活動時間,宜農就農,宜果種果,宜旅帶旅,多維度促進農業增收,帶動農民致富。深入推進農地制度改革,規范土地流轉制度,此外,留在農村發展的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應是將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重點關注、爭取和培養的對象。
第三,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愈加明顯,“忙時務農、閑時打工”的“候鳥式”城鄉間往返逐漸成為一種標配,非農收入占比超過家庭總收入的一半以上,農業種植收入作為隱性的社保福利維持留守者正常生產生活的運轉,而且濃重的鄉土情結讓相當數量的小農戶選擇自主生產,但土地流轉和合作生產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條件成熟時也會選擇出讓或流轉土地,走合作經營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楊鋼橋,胡柳,汪文雄.農戶耕地經營適度規模及其績效研究:基于湖北6縣市農戶調查的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11,33(3):505-512.
[2] 吳文靜.服務型政府視角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困境及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8(5):89-90.
[3] 孟麗,鐘永玲,李楠.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功能定位及結構演變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1):41-45.
[4] 劉勇.基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標下的財政支持政策改革研究[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6,15(4):375-380.
[5] 冷阿海,李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踐與思考:以陜西省寶雞市鳳縣為例[J].北京農業,2014(3):264-265.
[6] 張克俊,張澤梅.農業大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25-32.
[7] 劇小賢.河南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實需求與對策建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3):84-85.
[8] 江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J].北方園藝,2016(2):205-208.
[9] 胡瑞卿,張岳恒.不同目標下耕地流轉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7(1):36-44.
[10] 胡志丹,王奎武,柏鑫,等.小農生產模式對湖南柑橘產業發展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7):9239-9240,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