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方紅
上半年轉瞬即逝,我們的股市可謂歷經了春夏秋冬,瘋漲、大跌、盤整讓股民見證了什么叫風險。個股更是冰火兩重天,貴州茅臺股價沖破千元,退市海潤跌到一毛多錢。有人從總市值增長計算出股民平均賺了近7萬塊錢,但很多人特別是散戶感覺賺錢并非易事,基本上還行進在漫長的解套路上。要說上證指數從年初的2500點左右到現在3000點附近,漲幅也接近20%,為什么我們的投資者收益卻沒有指數走的那么風光呢?
首先是沒有踏準市場節奏。在股市行走,看對趨勢、踏準節奏是第一要務。由于去年陰跌了一年,市場一片悲觀,當年初行情啟動,大多數人都是不相信或者不當回事,操作的主要策略還是逢高減倉,結果市場主力迅速拉高,一口氣將指數拉到3000點上方、各條均線之上。當大家以為行情反轉,憧憬牛市來臨,積極做多的時候,主力又來了一次長陰殺跌,千股跌停,讓剛剛恢復一點激情的散戶投資者,全部套在山頂上。大漲的時候沒看懂不敢動,以為看懂去追高的時候大盤又轉向了,兩面挨耳光。如*ST赫美從年初的5元多漲到21元以上又跌到現在的2元多。因此只有踏準節奏、先知先覺的人才會成為贏家,后知后覺、盲目跟風的大多變成了韭菜,虧損累累。
其次是慣性思維出了問題。今年行情從低價股起步,很多投資者自然而然就想到炒低炒小炒差炒概念,于是低價股、虧損股、微利股、小盤股、高市盈率個股一度成為香餑餑,大家趨之若鶩,誰知管理層堅定落實退市新規,首當其沖的恰恰就是這些績差股、ST股、問題股,以至于5月份以來,1元股隊伍大擴容,達50多只,變成“毛票”的“仙股”也有6、7只。看著不斷被刷新的跌停記錄,那種大跌途中接刀博傻的游戲明顯已經沒有什么機會。
再次是黑天鵝的意外影響大。因為各種原因,A股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年年都有,但誰也沒有想到今年最奇葩、最可怕。從康美藥業出現近300億元現金會計差錯被勾銷,到歐菲光大額預贏變巨虧;從*ST秋林近38億元資產玩失蹤,到西部礦業20多億元青投股權投資歸零,再加上38家上市公司的年報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A股市場問題公司可謂“天雷滾滾”、層出不窮,一旦踩中損失慘重。
又次是新環境的變化被忽視。隨著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A股市場的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它必然會對投資者的股市盈利模式產生巨大影響。科創板的開板意味著注冊制的正式到來,A股市場供給模式與機制的變化勢必影響一二級市場的操作,殼資源的價值正在飛速貶值。A股入摩又入富,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更是投資風格的變化。有分析發現,今年上半年A股市值增長的大頭超過80%被陸股通占有,股價創歷史新高且又比較穩定的更多是大盤藍籌股,大市值個股比小盤股更能得到外資的青睞。
最后是大震蕩打折收益。在股市賺一次錢并不難,難的是持續不斷賺錢,獲得穩定的投資復利。今年上半年牛股很多,投資者撞上的可能也不少,但是真正落袋賺到手的大錢并不多。主要還在于指數大起大落,市場風格反復,一批大牛股變成大熊股,如東方通信、大智慧等60多只個股從年內高點看,股價二季度基本腰斬,如果持有人沒有高位變現,大都在坐過山車。最悲催的是不少股票指數反彈時沒有大漲,指數暴跌它不缺席,持有者欲哭無淚。
在股市生存,不必在乎一時一股之得失,上半年已經過去,收益多少也無法改變,關鍵是如何在下半年力求打個翻身仗。
從資本市場宏觀政策環境來看,積極因素與復雜情況依然相互交織,一方面,全球流動性寬松預期不斷增強,國內流動性也在持續改善,貨幣政策呵護流動性的基調暫時不會改變,財政降稅減費政策正在落實,政策逆周期調節意愿不斷增強,資本市場開放步伐加快,借殼重組更加規范,外部環境的影響效應減弱等等,都為下半年市場活躍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增速放緩,中美經貿博弈,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尚未有效化解,企業盈利能力短期難以明顯改進,上市公司黑天鵝頻出,資本市場本身還不完善,市場上檔壓力重重等,也會給下半年的行情增添變數。
面對繁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資本市場開放、科創板開板后新的市場格局,下半年的操作思路上有幾點必須重視:
一是切實樹立起價值投資理念。普通投資者也要向外資與機構學習,把安全性和追求長期穩定回報擺在第一位,從上半年部分行業龍頭股迭創歷史新高中得到啟示,學會選股。
二是堅決不碰有退市風險的績差股。始終把本金安全放在第一位,對有退市風險警示的股票、ST股、有問題的股票不能手癢賭運氣,寧愿錯過也不要做錯。
三是警惕重組股的道德風險。前些年大量的案例證明,資本市場很多重組都是資本玩家空手套白狼、利益輸送的把戲,大量無辜的投資者是最后的買單者,與其花大量時間精力去賭重組,不如認真按照經濟成長規律去選擇白馬股。
四是不要迷戀概念炒作。炒概念可以聚集人氣,有時候也可以帶來豐厚收益,但一定要早發現早參與,不追高,快進快出,切不可把概念炒作當投資。
五是密切關注科創板的走向。這是資本市場下半年的大事,也是考驗注冊制成色的現場,無論你有沒有資格直接參與,都要關心它的走勢,關心它對其他市場、板塊、個股的影響。至于板塊選擇,個人依然傾向于大消費如食品醫藥、重大關鍵技術創新如航天軍工電子信息、貿易戰焦點行業如芯片等集成電路產業和核心資源、非銀金融板塊如券商保險黃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