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作為一種資源,在互聯網企業的競爭中發揮著戰略作用。在這個時代,互聯網競爭是數據的核心。它以平臺為媒介,形成了新的特征。互聯網企業利用數據來發展自身的競爭優勢,以數據的優勢排除了阻礙競爭的負面后果。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數據競爭對反壟斷法的挑戰:市場定義、營業額標準及集中申報標準。
關鍵詞:大數據;數據壟斷;數據競爭優勢
一、數據與數據競爭優勢
“大數據”一詞最早是在2011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正式提出的。這份報告闡明了對這些數據的處理可以從經濟角度發揮潛在價值,吸引了全球的關注。不同于信息時代所關注的信息技術,大數據時代強調數據分析和共享。目前,數據競爭力是通過數據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分析。與此同時,由于數據和信息是相互聯系的,都可以反映客觀事物的屬性。數據通過處理變成信息,信息可以轉化為數據后進行傳輸。競爭優勢①作為一種特殊的比較模式,可以使企業獲得其在市場上超過競爭對手的優勢。
競爭優勢的保持是指保持獨特的企業競爭力,但前提是要通過取代或模仿他們的競爭對手來獲得經濟價值。2003年以來,大數據的競爭力開始在商業中普及,大數據技術可以應用于任何領域競爭的“情報系統”。在互聯網企業,數據創造了巨大的變革,其受益于雙邊市場和平臺的性質,從而通過掌握和控制數據形成獨特的競爭力,即數據的競爭優勢。數據競爭優勢是一個具有中性價值的術語。通過充分利用數據的價值,提高企業信息系統,企業可以獲取發展中的優勢,這是大數據時代的企業機遇。然而,一些企業存在濫用數據的行為,比如掩蓋數據、數據壟斷,損害競爭,這應該受反壟斷法規制。
二、互聯網企業的新特點
(一)以平臺為競爭媒介
平臺有利于信息的整合、降低交易成本、擴大經營范圍等,這使其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必然商業模式。基于平臺的經營模式,運營商面臨著雙邊市場和多方合作,包括提供免費或廉價的優質服務。對于廣大的網絡用戶和付費服務的廣告商來說,數據增加了服務提供商和商家。大數據是平臺競爭的核心要素,產品和服務是收集數據和吸引流量的工具。因此,平臺運營商之間即使有不同的業務范圍,也可能會因為數據而頻繁發生沖突。由于這種平臺競爭的特點,不同的企業之間會產生關系。這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專注于收集用戶數據,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平臺。
(二)以寡頭為競爭模式
寡頭壟斷,又稱寡頭、寡占,是一種由少數賣方(寡頭)主導市場的市場狀態。英語中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語中“很少的賣者”。寡頭壟斷是同時包含壟斷因素和競爭因素而更接近于完全壟斷的一種市場結構。它的顯著特點是少數幾家企業壟斷了某一行業的市場,這些企業的份額占全行業總份額中很高的比例,從而控制著該行業的產品供給。這種現象很容易出現互聯網行業,尤其在數字經濟領域,平臺擁有的數據越多,競爭優勢將會更加得明顯,而且市場集中度會更高。例如,對抗由來已久中國的互聯網行業BAT三方,即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在搜索引擎市場擁有領先的市場份額。
三、大數據反壟斷的挑戰
(一)相關市場定義模糊
相關市場是指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務進行競爭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相關市場的界定原則是在界定相關市場時所應遵循的指導性原則。這些原則主要包括有利競爭原則、效率兼顧原則和保護消費者原則三個。②相關市場定義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確定競爭對手,然后對比其實力的情況應進行調查,確認是否有關聯方主導地位。在反壟斷相關市場的認定中,需要著重考慮“運輸成本、產品特性、市場進入障礙等”③要素。然而大數據企業具有不同于傳統企業的特質,致使傳統考量要素無法有效適用于大數據企業的相關市場界定。
(二)優勢地位難以確定
在互聯網和軟件等所謂的“新經濟”產業中,以其他經營者的擴張和產能為決定性因素的確定方法必然是不適用的。傳統企業的成本主要發生在生產和銷售環節,市場的擴大和產能的擴大很可能受到資金和技術水平的限制。而成本主要來源于新經濟產業的研發階段,進入生產過程后,邊際成本趨近于零。因此,每個運營商都擁有擴大產量所需的“財政資源和技術條件”。準確地說,任何平臺的能力都是無限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必須能夠防止消費者的需求轉移到競爭對手的產品上,從而獲得主導地位。因為一旦這種轉移發生,競爭者將有能力充分滿足這些需求,消費者將不會別無選擇。
市場份額在傳統市場中是衡量市場支配力的重要指標,其主要依據企業的銷售數量進行計算④。但在認定大數據企業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力時,單純的市場份額計算有所局限。大數據企業通常采用低價體驗甚至免費試用等策略聚集大量用戶,并在獲取大量用戶數據之后,基于數據分析更恰當地滿足用戶需求,吸引更多用戶,從而形成正反饋效應。隨著正反饋效應的加大,用戶只會選擇市場上少數幾種網絡產品,其他競爭者將被淘汰或很難進入該市場。此時,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部分企業的產品銷售數量很小,市場份額不高,但卻因占據大部分用戶數據,進而形成市場支配能力。若僅以市場份額作為市場支配力的衡量要素,可能會得出與實際情況相反的結論。
(三)傳統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難以適應數據驅動市場
營業額作為我國經營者集中申報審查制度的申報標準,市場份額和相應的市場控制被視為實質性審查階段的首要考慮因素。根據財務計算,先確定營業額,再計算市場份額,前者是后者的基礎。營業額相關市場定義市場份額,是集中申報審查制度是控制企業集中到一定程度的重要參考。由于互聯網企業通常采用低價的策略吸取大量用戶,其營業額達不到申報的標準。但互聯網企業擁有的數據本身具有很高的價值,可以成為其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如果僅僅是以營業額作為經營者集中申報審查的標準,會使得大量的互聯網企業規制該審查,不利于我國反壟斷法的實施。
四、結論
隨著數據生產力的蓬勃發展,互聯網企業為此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為了保持數據競爭優勢,互聯網企業實施壟斷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限制其他運營商進入市場。二是侵犯消費者的自主權、隱私權等合法權益,降低用戶搜索的相關性。三是分散數據,阻礙數據共享,打破競爭規則,阻礙行業進步。市場上新的數據競爭給我國反壟斷法帶來了挑戰,完善我國反壟斷法認定方法和申報條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① [美]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陳小悅譯,華夏出版社2005年.
② 金朝武.論相關市場的界定原則和方法[J].中央財經大學.
③ 王先林.論反壟斷法實施中的相關市場界定[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8(1).
④ 鄒越.競爭性壟斷視野下互聯網企業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J].稅務與經濟,2018 (4).
作者簡介:
鄧媚,1995年出生,女,漢族,籍貫重慶市,經濟法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