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杰
摘 要:當前,人們已經進入到組織網絡時代,在此時代背景下,協作性公共管理得到人們日益廣泛的關注。此管理模式指出,不僅要在政府層級的縱向環境中加強協作,另外在地方參與者中面臨的多元化利益橫向環境中也必須要加強協作。只有如此,才能夠更好地發揮資源的作用,確保公共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有效地維護公眾的利益,創造更多的公共價值。本文主要探討了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協作性公共管理;公共價值;創新策略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公共管理工作日益復雜化,利益主體更加多元化,公共問題的處理會涉及到許多部門、地區,甚至是整個社會,因此相關部門就必須要進行協同配合。為了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那么就必須要構建完善的全部門協作管理機制。在此時代背景下,協作性公共管理(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CPM)也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通過這一管理模式,各相關部門可以加強溝通與協作,更好地形成合力,共同面對并解決公共問題。進而有效地提升公共管理的整體水平,更好地創造公共價值。
一、價值追求的創新
與傳統管理模式相比,協作性公共管理模式有著很多區別,其會追求更加一體化以及多元化的價值目標。在第一種模式中,公民就是顧客,同時還要給予相應的回饋,但是在第二種模式中,公民就是伙伴,要和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前者管理的基礎是工具理性,后者的基礎是合作理性。前者是對經濟價值進行追求的,后者更多的是追求公共價值,其中包括協商以及民主等[1]。前者主要采用的是經濟學與管理學的管理理念,后者是具有兩種假設。第一種假設是存在著許多單一組織無法處理的公共事務,在這個時候必須要由兩個或者是兩個以上的參與主體進行合作。第二種假設就是人的行為中有著一定的動機,即為利他主義,在組織之間會充分利用協作的手段,從而創造出可以超過利他主義的實際價值。由此可見,通過協作性公共價值形成了一種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價值取向,其可以全面地評估政府對廣大人民群眾實際需求的滿足情況。政府部門也必須要加強與服務對象的交流與協作,在此基礎上形成統一的共識,進而創造出最大化的公共價值。
二、組織結構的創新
在官僚制的背景下,為了提高組織效率,那么采用的是組織分工以及科層式的組織結構。新公共管理主要是借助于權力分化及組織分解的方式,對具有金字塔式命令鏈條的結構進行更改。另外,其會縱向層級進行壓縮,并且使得橫向幅度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在此基礎上使得組織具有更強的扁平化結構。以上兩種模式具有相同的組織結構設計理念,都是基于結構開展設計工作的,組織結構都具有“功能性”的基本特點。這一種結構形式具有的最顯著不足之處即很難能夠有效地解決機構間面臨的合作以及協調問題。CPM具有更多的優勢,其主要采用的是整體性的治理組織結構,在采用的設計理念主要是以目標以及結果作為最終導向的,保持了部門專業化分工的局面,并且促使部門之間實現跨部門的合作。其基于原組織結構實現了功能性的整合。其更加重視的是橫向以及縱向的有機合作,把所有的社會治理組織進行有機的聯合,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新型的網絡組織,這樣一來,國家、地方政府與相關部門等都進行了良好聯合,最終貫徹落實整體治理戰略。在此基礎上就構建了以公民作為核心的無縫隙政府。這樣會具有很多的優勢,一是能夠有效地防范政策彼此間拆臺現象的發生;二是能夠對資源進行更好的優化配置與整合應用;三是能夠將某政策領域利益相關的部門與人員進行匯聚,從而進行共同交流與合作,可以將無縫隙的公共服務提供給廣大的公民,更好地服務于廣大民眾[2]。
三、創新領導能力
CPM模式明確指出,對于公共管理人員而言,其有著與傳統科層體制不同的工作方法及管理模式。在傳統的科層體制中占據組織核心地位的即為公共管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其充分發揮命令鏈條管理技術的作用,嚴格地按照法律法規辦事,管理模式是相對較為封閉的。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中比較重視合同管理及評估。這更多的是權威主體單方面對被支配方進行輸出,然而卻存在著合作及回饋不足的現象。在CPM模式中,作為公共管理工作人員,其需要許多工作進行負責,其要具有更強的能力,可以妥善地處理矛盾沖突、處理權力關系、把握民主活動技巧等,其必須要具有更高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在協作網絡中,相關者采用的是催化型的領導風格。這種風格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積極地把議題提高到公共政策議程的高度,其中會涉及到對議題的界定,并且增強議題的緊迫性,從而使得廣大人民群眾更加重視公共利益;二是引導更多的利益相關者聚集在一起進行協商,將各方的利益訴求明確地界定在議題中,然后引導大家進行共同的討論,對全部利益相關者進行界定,從而準確地分辨與探討問題;三是大力提倡進行多元化的選擇,提出多元化的策略,積極構建高素質的工作團隊,產生相同的目標;四是要采取一系列的必要的行動,從而使得制度化的合作行動得以順利的實施,并且要積極地建立相關的網絡[3]。政府管理人員扮演的是催化型領導的角色,其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催化型領導作用,使得公民團體彼此間加強交流、合作,形成聯盟,積極地建立良好的網絡,充分發揮各項資源的作用,創造更多的公共價值。
總之,CPM要比傳統的管理模式具有更多優勢,其在價值追求、組織結構及領導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創新與優化,可以創造更多的公共價值。但是,其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更多的是重視社會網絡自組織具有的優勢,然而卻忽視了在合作理性中存有的不足之處。另外,由于協作網絡中涉及到的參與者較為多元化,所以也就會導致協作成本的差異較大。此外,在談判時或許也會存在著無法充分滿足談判者利益的情況。因此,在實際應用中要對此進行充分關注,要努力改善協作性參與者的協調效果,從而使得各方利益都可以得到良好滿足,進而形成更高層次的共識,在此基礎上就可以更好地增加公共價值,實現多贏。
參考文獻:
[1]辛田.協作性公共管理對我國跨部門協同治理的啟示[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34(05):65-68.
[2]潘杰.公共衛生管理新視角協作性公共管理的思路探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8,v.15;No.344(9):142-143.
[3]陳江,江俊麗.協作治理視角下跨界公共服務協作性供給研究[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8,48(0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