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珣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下提高中國金融服務貿易水平對于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然后對“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存在的風險以及相應的發展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一帶一路”;貿易;金融;發展策略
“一帶一路”倡議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基于“一帶一路”發展平臺,沿線國家可以更好的進行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經濟的發展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一帶一路”倡議中貿易合作是核心內容,而金融是服務貿易合作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對于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積極推動金融行業的發展,實現資金的流動和融通,提高金融服務貿易合作的能力,有助于更好促進貿易合作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也有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
1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1.1 金融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更加密切。2016年中國銀行在文萊設立了第一家中資銀行,意味著兩國之間金融領域合作的不斷深入。2018年中國與阿聯酋正式簽約產能合作示范園金融服務平臺,阿布扎比國際金融中心對于示范園申請資產管理、儲蓄信貸、信托保險以及基金投資等金融牌照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于積極推動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此外中國與剛果聯合成立的中剛非洲銀行也獲得了快速發展,對于人民幣在非洲地區的推廣應用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不同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化,同時有效促進了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不斷擴張。我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從2007年至2017年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金額不斷增長,同時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在世界金融服務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例也表現為逐年增長的趨勢。但是整體來說當前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總額在服務貿易總額中的比重整體較低,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2 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逆差不斷縮小
我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至2017年中國金融服務貿易進口發展速度逐漸放緩,但是金融服務貿易出口發展不斷增加,進而導致中國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逆差不斷縮小。這表明中國金融服務貿易雖然在世界范圍內起步較晚,但是具有良好的發展質量和發展速度,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逆差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保險服務。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由于匯兌、政局動蕩以及企業破產欠款等所導致的損失也不斷增加,這對保險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中國進入世界金融市場的時間相對較晚,因此在國際保險業務方面缺乏足夠的經驗,保險業務發展相對滯后。不過隨著近些年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增加,中國金融保險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有效促進了中國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逆差不斷縮小。
1.3 “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金融服務貿易發展不平衡
目前“一帶一路”沿線與中國簽訂貿易合作協議的國家共有60多個,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在經濟基礎、金融水平、產業結構以及發展戰略等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便導致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現階段“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服務貿易以英國、德國以及瑞士等歐洲國家主導,日本、中國以及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次之。同時“一帶一路”貫穿亞歐大陸,因此其沿線國家和地區中步伐金融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進而導致中國金融資源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前的分配不均等,加大了金融服務貿易的差距。當前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為馬來西亞、泰國以及印度等國家,而與其他國家之前的貿易合作相對薄弱。
2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存在的風險分析
2.1 政治不穩定風險
中國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貿易合作的過程中政治風險不容忽視。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其中有不少國家社會矛盾較為激烈、政治關系復雜,這為中國的對外貿易帶來了潛在的風險。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通過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條件更好獲取項目的主導權。但是這類大型基礎建設項目往往具有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等特點,項目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實現盈利[2]。如果在這期間發生政治變動事件,將會對項目的收益產生嚴重的影響。
2.2 跨境金融服務體系薄弱
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加深了貿易合作關系,但同時也對貨幣兌換及匯率變動而產生風險提出了更高的防控要求。由于中國進入國際金融市場的時間相對較晚,中國在跨境金融服務方面的經驗明顯不足。因此在金融服務貿易開放的環境下,中國金融機構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對于中國當前的跨境金融服務體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雖然近些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不斷完善,中國金融機構在世界范圍的布局更加廣泛,跨境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但是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一方面我國跨境金融服務體系與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國跨境金融服務資源分配不平衡,難以有效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各個國家發展的需求。
2.3 匯率及外匯管制風險
金融服務貿易必然伴隨著資本的跨境流動,在該過程中必然存在匯率風險。國際匯率一直處于持續的波動之中,一些國際形勢以及格局的變化往往會導致匯率的大幅波動,將會對金融服務貿易產生重大的影響。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只有8個采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其他國家均采用美元結算。由于部分國家的貨幣可能存在較大的貶值風險,因此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的金融貿易結算[3]。此外,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嚴格的外匯管制制度,這將會影響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的效率,情況嚴重時可能引發資金流動性風險。
3 “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策略
3.1 在金融服務貿易過程中與沿線國家加大合作力度
我國在金融服務貿易發展過程中,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合作,有助于我國充分學習世界其他國家的先進發展經驗,同時有助于將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經驗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當前我國在金融市場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但是我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以及第二大經濟體,我國金融市場在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與其他國家進行合作中,不僅可以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發展經驗,也可以將我國的金融融服務貿易經驗向其他國家進行傳授,在“一帶一路”建設發展過程中彰顯中國智慧。同時中國與“一帶一路”線國家進行合作,有助于提高資金聚集以及資源配置能力,提高金融服務貿易效率。
3.2 在金融服務貿易風險方面實現與沿線國家的協同監管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經濟制度以及文化信仰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導致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金融風險監管方式,難以有效發揮不同國家之間的金融服務貿易風險監管協同作用。因此關于風險管控方面,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合作,有助于在區域范圍內提高監管力量,改善監管效果。首先應該完善監管合作協調機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監管機構之間應該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以及決策共享。其次需要形成監管合力,形成“一帶一路”發展區域內的金融服務貿易風險預警體系,對可能發生的金融服務貿易風險進行提前預預警,有效防范風險的發生。除此之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還應該不斷提高金融服務貿易風險應對能力,形成金融服務貿易風險應急響應機制,在金融風險發生時能夠充分協調,動用各方資源,將風險危害降低至可控范圍內。
3.3 加強金融服務貿易創新力度
創新是金融行業發展的靈魂,“一帶一路”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是參與企業不斷進行開拓創新的結果。為了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貿易水平,要求金融機構不斷進行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創新,來有效提高服務質量。首先金融業務創新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更加豐富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提高對金融資源的市場配置效率。目前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債券股權以及金融衍生品在服務貿易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既有助于規避風險,也有助于提高資金流動性。其次金融創新也是金融機構本身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也難以有效滿足當前企業金融服務的需要。因此我國金融機構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創新突破,在有效服務貿易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發展。
4 結束語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以及金融市場發展均提供了機遇,但是由于中國進入世界金融市場的時間相對較晚,中國跨境金融服務體系尚不完善,在金融服務貿易過程可能存在風險。這就要求中國在金融服務貿易過程中要加大與沿線國家合作力度,與沿線國家實現對金融服務貿易風險的共同監管以及加強金融服務貿易創新力度,從而更好提高中國金融服務貿易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霞, 韓昊辰.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研究[J]. 山東紡織經濟, 2019(6):23-24.
[2] 王小玲.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服務貿易的新特征及發展策略[J]. 國際經濟合作, 2019(3):262-263.
[3] 涂遠博, 王滿倉, 盧山冰. 中國離岸金融建設與“一帶一路”的協同關系及戰略對接[J]. 經濟學家, 2018(7):146-147.